趙文晶
摘 ?要:“風骨”作為劉勰《文心雕龍》中的重要范疇,后世對它的理解更是莫衷一是。以黃侃為首的“意辭說”、以劉永濟為首的“情志事義說”亦或者“風骨”合并式解釋等觀點均各執(zhí)其義,本文將以《體性》—《風骨》—《附會》三篇為縱的發(fā)展脈絡,講述對“風骨”的理解。
關鍵詞:《文心雕龍》;“風骨”;風;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1-0-01
“風骨”本是人物品評中的一個概念,“風”指一種精神氣度,“骨”指骨骼、骨相。其最早大量運用于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評中,后又用來評論書法和繪畫。由于“風骨”一詞來源于人物品鑒,南唐劉勰將它運用到文論中,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化重視直觀與形象,善于從綜合角度去分析問題的思維特點。如何理解劉勰“風骨”的確切內(nèi)涵,后世們?nèi)收咭娙?,智者見智?/p>
一、《文心雕龍·風骨》篇中的“風骨”
在《文心雕龍》中,劉勰將“風骨”一詞作為獨立篇章的題目,并在文中通過論述風骨的含義和作用、風骨與氣的密切關系以及鍛煉風骨的途徑方法等三個段落進行闡述。由此可見,按照“風骨”一詞在《文心雕龍》各篇文章內(nèi)容中的占比,劉勰對“風骨”的理解應以此篇文中的闡述為主。
《文心雕龍·風骨》開篇即闡明了“風”的出處及對“風”的贊頌之情,《毛詩序》中記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庇辛恕帮L”,才能動之以人,但“風”本身并非是教化及志氣,而是教化的本源,志氣的表現(xiàn)?!帮L”是作品藝術感染力的根源,是作者情志氣質的外在表現(xiàn)?!帮L”和“氣”的關系更為密切,沒有“氣”就不生動,沒有“風”就感動不了人。形不是“氣”,但有“氣”才活;情不是“風”,但有“風”才動人。劉勰所謂“風”的意思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動人的力量、寫得鮮明而有生氣以及寫得駿快而爽朗。
《風骨》篇中有五處論及“骨”,先闡述了“骨”重要性,表明鋪辭以骨為先,骨是辭的主干?!敖Y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是直接承上“沉吟鋪辭,莫先于骨”來的,“莫先于骨”從正面說明骨與辭的先后主從關系,“文骨成焉”則從因果角度說明了同樣的關系,“沉吟鋪辭”而能“結言端直”便是有了文骨。“析辭必精”是“練于骨者”的必然成果?!榜ちx肥辭”句是以上各條的小結,因為“瘠義”便不可能做到析辭必精,必然是繁雜失統(tǒng),瘠義是造成辭之無骨的必然原因。因此,“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寫得文辭精練,辭義相稱,有條理,挺拔有力。
二、《文心雕龍·體性》篇中的“風骨”
在《文心雕龍·體性》中所體現(xiàn)出的“風骨”卻是另一種相反含義。“辭為膚根,志實骨髓”,表明了“骨”為文意,“風”為文辭。但筆者認為《體性》主要論述的是文章體貌風格和作家情性、個性的關系,“風格”與“風骨”是兩個不同的內(nèi)涵。
“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币虼?,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風格。即風格是每個作家在其創(chuàng)作中必有的體現(xiàn),同一作者也可以具備多種風格,這種風格與作者的才、氣、學、習等都具有一定的關系,而“風骨”卻不是每個作者在文章創(chuàng)作中所均具有的?!扼w性》篇中,從“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nèi)而符外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探討風格的形成,而非風骨。只有在文末贊曰時,稍微提及“風骨”,筆者認為此處只是劉勰對于“風骨”的初次想法,而非是對“風骨”的真實感官。
三、《文心雕龍·附會》篇中的“風骨”
在《文心雕龍·附會》篇中,“骨”是指“情志”與“事義”,即所謂的情感與思想,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骨干。沒有骨干,就很難構成優(yōu)美的文學,此觀點與《風骨》篇中“沉吟鋪辭,莫先于骨”不謀而合。與此同時,文章的表達,卻依仗于文章的氣勢,“綴慮裁篇,務盈守氣”?!拔臍狻奔礊椤帮L”。
依筆者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風骨”的論述觀點順推,《附會》篇位于《風骨》篇之后,但為何劉勰關于“風骨”的觀點會與《體性》中的觀點相一致,而悖于《風骨》篇。筆者認為,劉勰在除《風骨》篇以外的創(chuàng)作中,主要想表明、闡述的是“風骨”對于文章的重要性,而分“風”為何物、“骨”為何指。再者,依《附會》篇中所言,倘若離開了言辭談骨,便忽視了辭和骨的表里關系。再辨析“辭”,其除了指“言辭”這種泛指的意義之外,往往又和“情”“義”“理”“采”“藻”“文”等聯(lián)合構成新的概念,“辭情”“辭義”“辭理”“辭意”是屬于言辭內(nèi)容領域,“辭采”“辭藻”和“文辭”則是屬于言辭形式領域。聯(lián)系《文心雕龍》中的其他相關篇章,能夠分析得知“骨”是對辭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方面提出的美學要求,而非局限表意為本篇中的“情志”與“事義”。
四、結論
顯然,“風骨”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反映了劉勰的文學審美理想?!帮L骨”體現(xiàn)為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和生氣,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大體上相當于一種明朗剛健的文風。綜上所述,以《體性》—《風骨》—《附會》三篇為縱的發(fā)展脈絡,并以《風骨》篇為主導,劉勰所提出的“風骨”是通過創(chuàng)作兩大要素的情與辭來對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美學規(guī)范的。筆者更贊同于“風”是對文章情志方面的要求,“骨”是對文章辭語方面的要求。“風”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動人的力量,寫得鮮明而有生氣,寫得駿快而爽朗;“骨”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寫得文辭精練,辭義相稱,有條理,挺拔有力。而《體性》篇、《附會》篇中所提及的“風骨”是劉勰對于“風骨”一詞的初次考量亦或是輕提之舉,并非細細揣摩“風”與“骨”的含義。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劉光秋.“風骨”小議[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2年第2期: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