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蓉 周國兒 汪丙柱丁賢君 謝 瓊 劉中良
浙江省舟山市中醫(yī)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筆者采用仁和解酲湯佐治酒精性肝病患者50例,療效滿意?,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本院門診及住院部符合酒精性肝病診斷[1]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治療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29~58歲,平均36.1±1.43歲。對照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31~56歲,平均35.7±1.9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1 對照組:采用水飛薊賓膠囊(35mg*30粒),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4周為1療程。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仁和解酲湯治療,藥物組成:葛花、枳椇子、白蔻仁各12g,茯苓15g,白術、神曲各10g,人參、丁香各9g,砂仁(后下)、廣陳皮、生姜、生甘草各6g,黃連3g。由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藥劑公司制成中藥顆粒劑。每次1盒,每日2次,以130ml溫水沖服。療程同上。
3.1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檢測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γ-谷氨酞轉(zhuǎn)肽酶(GGT)、總膽紅素(TBIL)。
3.2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肝功能指標恢復至正常值以內(nèi)。有效:肝功能指標下降二分之一以上。無效:肝功能指標無好轉(zhuǎn)或加重。
3.3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50 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LT(U/L)138.5±27.3 38.9±18.4#*141.6±24.4 59.4±37.1#AST(U/L)169.7±16.7 41.6±15.1#*158.1±49.1 59.2±23.8#GGT(U/L)115.5±8.4 50.6±10.8#119.7±7.6 51.5±6.7#TBIL(μmol/L)89.5±17.3 18.5±9.4#*78.54±15.8 26.5±7.8#
3.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酒精性肝病病變過程可歸屬于中醫(yī)學“傷酒”“脅痛”及“酒臌”“酒癖”等病證之中。其病機為過度飲酒,酒毒濕熱之邪內(nèi)侵,濕熱阻滯中焦,脾胃運化失司,水液內(nèi)停,發(fā)為鼓脹;中焦升降失常,水液內(nèi)停,壅阻氣機,肝氣郁結,氣血失和,氣血痰濕互搏,結于脅下,發(fā)為脅痛。水飛薊賓膠囊主要成分為水飛薊素,藥理試驗表明其能促進肝臟細胞DNA合成,促進受損肝細胞修復,具有穩(wěn)定及保護肝細胞作用。自擬仁和解酲湯由13味中藥組成,其中葛花性辛甘平,入脾胃經(jīng),解表化濕。枳椇子性甘平,入心脾經(jīng),利尿祛濕、除煩止渴。兩味中藥均為解酒要藥,兩藥配伍相得益彰,上下分消。白蔻仁、砂仁、人參行氣化濕寬中,茯苓淡滲利濕,陳皮燥濕除痰,丁香、神曲行氣和胃,人參補益正氣,白術甘溫養(yǎng)脾胃;諸藥共助君藥利水祛濕,健脾養(yǎng)胃。佐藥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生姜辛溫散表、溫中以制黃連苦寒敗中。使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之,發(fā)汗利水、清熱解毒、祛濕、健脾養(yǎng)胃,達解酒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