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輝
摘 要:《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通過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說,當前我們要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實現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數學能力,把新課標理念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逐一落實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結合日常教學指出可以讓教材的編排,學生的思維,課堂的氣氛“活”起來。
關鍵詞:數學;學科;育人
細讀《上海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不難發(fā)現,《課標》對于數學這一學科在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和長遠發(fā)展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墩n標》要求數學學科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并提出“本課程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地發(fā)展,致力于使每個學生獲得必需的、與個性發(fā)展相適應的數學,同時得到基本素質的培育和提高”。然而,縱觀現實的課堂教學,卻有一個現象值得所有一線數學教師反思,那就是在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上,我們是否強調了“知識與技能”的達成,卻輕視了“過程、能力與方法”的傳授,更忽視了“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呢?我們是否在教學的實踐中沒有從育人的高度,關注學生素質的提高呢?
數學作為一門理科,有著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的育人價值,那就是:學生通過本學科的學習,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能力,領會數學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邏輯思考的能力,并在實際的生活中進行運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時進度、教學內容、測驗體系等一系列要求和局限,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忽視了對于學科育人作用的挖掘,導致教師只注重知識本身的傳授,而忽略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提高。此外,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要把育人價值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但在教學過程中卻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表面上似乎關注學科的育人價值,但實際上卻與《課標》的要求大相徑庭。
數學是一門有著特殊運算符號和邏輯系統(tǒng)的學科,數學的育人價值在于給予學生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展邏輯思維的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掌握獨特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現有的數學教材的編排,是以一個個知識點,一個個章節(jié)的順序來編排的,要在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知識點中,串聯出數學知識整體的結構觀,并同時賦予這些知識育人的價值,這是需要每個教師思考的問題。
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教師可以嘗試在教學中采用以下方式來逐步實現數學這一特殊學科的育人價值。
首先,要讓教材的編排“活”起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避免就教材教教材,課程的安排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課時的多寡,課序的先后,拓展內容的增補,這些都應該按照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順序,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以滿足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需求。
其次,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串聯,打破原來的一個知識點一個例題的教學方式。數學培養(yǎng)的是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點,其背后往往是相似的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對新的問題進行主動的猜想、類比和驗證。讓學生不僅學會學科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能力。
最后,要讓課堂的氛圍“活”起來。教師在授課活動中,應該避免拘泥于傳統(tǒng)課堂講題做題的方式,而要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小組間的互動,同桌間的相互探討和實驗,都能有效地使整個課堂“活”起來。這樣“活動”的課堂,一方面增加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知識的參與度,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數學之美,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互助的精神和團體的意識。
當然,數學育人價值的豐富內涵還有待所有一線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挖掘和探索。而每一位數學教師也都應該以“教書”為手段,“育人”為目的,積極培養(yǎng)學生抽象、推理、創(chuàng)造和邏輯思考的能力,努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在實踐中體會到的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是既高遠又平實,這些價值的實現需要教師通過每天每節(jié)課的教學得以建立。
參考文獻:
[1]王尚志.如何在數學教育中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師,2016(9):33-38.
[2]史寧中.高中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評價與教學實施[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5):4-9.
[3]王尚志,胡鳳娟.基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要點[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7(4):3-8.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