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一、研究背景
2017年至今,我一直在小學高年級做關于“校園欺凌”危機干預的系列課程。在課程推進中發(fā)現(xiàn),僅僅靠我一人之力,靠一個或幾個系列課程發(fā)揮作用還遠遠不夠。如果能推動語文教師力所能及地把心理技術滲透在語文或班級管理中,將極大地彌補學校心理教師人數(shù)不足的現(xiàn)狀,開創(chuàng)心理養(yǎng)育與學科有機融合的局面。全面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生命質量,從根本上預防校園欺凌的發(fā)生。
二、課文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21《鞋匠的兒子》
三、《鞋匠的兒子》課例說明
教學主張:“心”技術為語文教學注入“心”力量
內涵解釋:把心理技術滲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構建富有心理能量的語文課堂,在學科滲透和整合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具體觀點和內容:以語文課例為載體,以心理技術滲透為手段,以課中課為表現(xiàn)形式,實現(xiàn)由面到點的有機融合,呈現(xiàn)大課堂與微課堂的交相輝映。面即大課堂,指基本心理技術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全方位滲透;點即微課堂,指一個教材片段、一段特殊學情與一種心理技術有機融合而成的一個個心·語微課。
本課例包含的微課:本課例包含以下四節(jié)微課:《“等”的智慧》《寬容的力量》《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角色體驗話林肯》。
微課在教學研討中的優(yōu)勢: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是完整的,如果研討中只需要某個教學片段,四節(jié)微課又分別是各自獨立的整體。
微課所包含的理念:
下面針對課例中的四節(jié)微課分別從教材片段、特殊學情與心理技術的有機融合三個方面來對設計理念進行說明:
1.“等”的智慧
本微課依據(jù)的教材片段:課文第三自然段第二句開頭“等到大家的笑聲停止后”的“等”字。林肯面對一個參議員的傲慢羞辱和所有參議員的肆意嘲笑,沒有失去理性大發(fā)雷霆,而是“等到大家的笑聲停止后”才開始演講。
本微課依據(jù)的心理學理論:人格結構理論中的自我對本我和超我的協(xié)調。
本微課依據(jù)的特殊學情:五、六年級的孩子處于青春期或青春前期,自我意識得到發(fā)展,身心發(fā)展極不平衡,處于情緒易激怒期,常常因為話不投機而情緒激動與同學、老師、家長發(fā)生沖突。
在教學設計中用三個問題把該微課巧妙地連接起來:“由一個參議員的傲慢羞辱到所有參議員的肆意嘲笑,假如你是林肯,會怎么做?”“林肯是怎么做的?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假如讓你再一次扮演林肯你會怎么做?”教師通過尊重、共情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通過角色扮演使孩子卸下防御,表現(xiàn)出面對羞辱時真實的自己(本我),再引導學生體會林肯“等”的智慧(自我對本我和超我的協(xié)調),最后讓學生再一次扮演林肯,實現(xiàn)由本我到超我的轉換(超我)。
2.“寬容”的力量
本微課依據(jù)的教材片段: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林肯回應參議員羞辱的話“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tǒng)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樣好?!?/p>
本微課依據(jù)的心理學理論:認知心理學中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A.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B.解釋為羞辱則生氣、怨恨。C.激化矛盾。B解釋為忠告則。C心存感激,鞭策自己,完善自我。而林肯真誠的感激又轉化為寬容的力量感化了傲慢的參議員,不但贏得了參議員的尊重和認可,而且實現(xiàn)了化敵為友的神奇效果。
本微課依據(jù)的特殊學情:青春期或青春前期的孩子雖然進入性心理萌芽期,自我意識增強,情緒容易波動,但畢竟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大多不適應行為背后都有不良的認知模式,引導他們改變不合理認知就會促進他們發(fā)展出更靈活的適應性行為。
本微課緊緊抓住“忠告”一詞體會林肯的寬容。用“明明是羞辱為什么林肯把它說成是忠告?”激發(fā)孩子由質疑而引起思維的碰撞。用“牢牢記住自己是鞋匠的兒子這個身份對林肯意味著什么?”推動孩子向課文縱深處探索,體會語言文字背后的含義。通過一步步深入體會理解忠告的三層含義:警示自己不要翻身忘本-把自己等同于上流社會優(yōu)越的人,變得傲慢而虛偽;要永葆鞋匠的本色——做一個低調樸實,服務于民的總統(tǒng);要牢記總統(tǒng)的職責——推翻等級制度,開創(chuàng)自由、民主、平等的新時代。
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反復朗讀、品味,從看似消極的羞辱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長的積極力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這種思維方式并遷移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成為一個有心理能量的孩子。
3.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本微課依據(jù)的教材片段:第三自然段林肯從容回應參議員羞辱的其中一句話“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p>
本微課依據(jù)的心理學理論: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回答“我是誰?”如果能圓滿回答這一問題,他們就形成了同一性的感覺,他們接受并欣賞自己。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相反,他們會陷入角色混亂中。出現(xiàn)一系列的心理、精神問題,甚至社會問題。
本微課依據(jù)的特殊學情:大部分孩子年齡在12~13歲之間,處于青少年時期。正處于尋求同一性的過程,他們努力在各種活動過程中尋找自己、確認自己。如果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同一性,會妨礙以后人格的發(fā)展。
本微課緊緊抓住對話:“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薄拔矣肋h是鞋匠的兒子?!币远喾N形式,反復練讀,體會林肯對自己“鞋匠的兒子”這個身份的高度認同,通過引申使學生感受這種對自我身份的高度認同的意義。
4.角色體驗話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