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才盛 吳近昕
摘?要:筆者針對自己所在學校的高考總復習階段中對于重點臨界生的培養(yǎng)和關注方向、輔導策略以及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進行了結果追蹤,從自我效能感角度對其進行歸因分析,嘗試性地從理論可行性和實際操作層面探索了新的解決方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關鍵詞:培育優(yōu)勢學科;自我效能感;解決方案
一、 問題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最早提出,它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而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則是對自身學習能力的估計和判斷,指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自信和期望的程度。多項調(diào)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與學生的學習及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對于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保持持續(xù)地學習情趣和動力以及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至關重要,它也直接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所獲得的學習成就感、滿足感,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一間國家級示范性重點高中,近幾年高考的重點大學升學率穩(wěn)定在85%左右,有的班級甚至突破90%,也就是說無論是從學習動機還是從學習能力方面來講,學生,尤其是高三的學生,整體都處于一個較高的層次,對于提高自己學習成績的欲望非常之強烈。然而,每個班,也總有那么少數(shù)幾個同學,縱使傾盡全力學習,還是處在后進范圍,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困惑。
小A,是筆者剛接手高三(5)班時就關注到的一位女生,因為在所有交上來的作業(yè)里面,她字寫得最工整,里面的答案注解寫得最詳細,還用不同顏色的筆對閱讀和題目中出現(xiàn)的知識點進行了標注。這絕對是學習認真的典型標志,而且可以肯定她的文科性質(zhì)的科目不會差。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越發(fā)喜歡這個看似文靜但卻對班級事務充滿正能量的孩子。對于這個中途接班的班主任而言,尤其是一件幸事。然而,事情在第一次區(qū)適應性考試后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她成績不夠理想,數(shù)理化一塌糊涂,特別是物理,110分的卷面只拿30來分,化學由于時間不夠也沒做完,理綜加起來才148分,數(shù)學也是不及格。本來以為比較擅長的英語、語文、生物等學科也只是剛剛達到班級平均分的邊緣。雖然作業(yè)仍然是認真地交上來,每節(jié)自習課仍然可以看到她埋頭苦讀,但是可以看出她眼里的慌亂和無助。
作為班主任,對于這么一個乖巧的學生,得想辦法幫幫她。我找她出來準備好好聊一聊,沒想到還沒開口,她的眼淚像掉線的珠子一樣,不斷地往下流。她說她知道自己理科弱,她拼命地聽課,試著將老師講過的每句話都記下來;她努力地完成課后作業(yè),哪怕一道題目可能占據(jù)她整整一節(jié)自習課,而用來寫文科作業(yè)的時間也只能壓縮再壓縮,擠占零碎時間和休息來完成;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努力,但是結果卻……
二、 歸因分析
其實,多年高考備考經(jīng)驗提醒著筆者,在理科班,小A的這種情況并不是個案,以往我們對臨界生的培養(yǎng)方向上,或者說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往往將過多的時間和目光放在彌補弱勢學科上——即“補弱”上。這是因為我們看到了“補弱”的巨大漲分空間。然而,在具體的操作執(zhí)行中,特別是高三總復習階段“補弱”效果往往會不明顯,這都源于學生在“補弱”中自我效能感低下。具體如下:
(一) 弱勢學科形成的原因
學生弱科的形成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1. 以往的學習投入不夠,時間和精力上在學科投入上有明顯的偏差;2. 學習方法不當,一直未得到科學的方法指導,事倍功半,沒有學習效能感,導致學習興趣逐漸減弱;3. 學習天賦(腦部開發(fā))不夠,不得不承認,人的腦部在開發(fā)時就會有不同的傾向,有的孩子語言板塊(布魯卡區(qū))發(fā)育不好,然而數(shù)理板塊開發(fā)得很好;反之,有的孩子語言發(fā)育得很好,然而先天數(shù)理思維極度欠缺。
如果學科偏差是由于投入不足或者方法不當造成的,那么“補弱”在學生自己重視和努力下會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如果是因為方法不當?shù)仍蛟斐傻暮蠊敲础把a弱”會在學生自己的主觀意識改變,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調(diào)整和努力,也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如果弱勢學科是由于天賦不夠等因素造成的,那么“補弱”則會比較困難。
(二) “補弱”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分析
1. 方法、行動方面:學生在弱勢學科往往缺乏學習方法,缺乏深入思考、全面思考的能力,更多的時候,“補弱”演變成為“刷題”,變成了無目的、無計劃的投入。
2. 時間方面:學生在“補弱”中往往會選擇優(yōu)先完成該學科的作業(yè)、多做該學科的作業(yè)。但是由于能力問題或者個別題目的難度問題,使得學生經(jīng)常沒有意識到時間的流逝,而影響到其他學科學習時間的投入分配,最終導致學生在補弱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緊迫。
3. 穩(wěn)定性方面:由于“弱科”需要大量、長時間的投入,且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投入,所以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越補越差(總分原則)。長期沒有起色,偶爾起色,很快又掉回去,波動很大等。
4. 心理方面:由于以上幾個因素,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迷茫情緒,不知道該怎么辦?急躁情緒,時間不夠用卻不知怎么解決?無奈和無助感,長期看不到努力的效果,甚至都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就偏離了靜心學習的根本。
因此,鑒于以上原因,若我們換個角度思考,一個學生就算學習差,也不會樣樣差,也不會每一門學科都沒有天賦。只要選定正確的方向,基于合適的指導,學生應該會有長進,以“培育優(yōu)勢學科”為理念、為主攻方向。
三、 對策探討
(一) 培育優(yōu)勢學科的可行性分析
1. 方法、行動方面:學生對于這幾個學科已經(jīng)有一定的基礎,也有一定的能力,甚至有過成功的經(jīng)歷。所以老師的指導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老師的一些好方法,學生能夠用得上。只要在落實、持續(xù)性上抓緊抓好就一定會有效果。
2. 時間方面:提出培育優(yōu)勢學科,并不是放棄弱勢學科或者侵占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僅僅是需要在時間上將優(yōu)勢學科的學習優(yōu)先考慮:利用好零散的課堂時間做好課堂小結、作業(yè)完成、錯題歸類、筆記整理。隨著“培優(yōu)”進行,積累的增加,以及學生本身在這些學科的基礎和悟性,學生在培優(yōu)學科上的時間會更加有效率,時間感覺上會越來越寬松,也有增多的時間來完成弱勢學科。
3. 穩(wěn)定性方面:學生可以建立幾個穩(wěn)定的科目,學生的總分排名也更有可能穩(wěn)步提升。
4. 心理方面:由于以上幾個因素學生能夠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1)對于學習學生心里有數(shù),知道該怎么做;(2)心里有踏實感,無論是對于優(yōu)勢學科,還是整體的時間安排,越往后時間越寬松;(3)學生會有成功的收獲感,學生會學有所得:優(yōu)勢學科在時間和方法的保障下一定會得到很好的鞏固和增強,會有持續(xù)努力的動力和現(xiàn)實支撐。這種心態(tài)和方法也必將延伸到其他學科,提高整體的學習自信和學習成績。
(二) 培育優(yōu)勢學科的具體實施方法
明確方向。首先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分析找到學生的優(yōu)勢學科,明確方向(一般不少于3科)。老師和學生對話節(jié)錄如下:
師:如果有時間,你認為自己有信心學好哪些學科呢?
生:我對學好英語和語文比較有信心(因為她有在這兩個學科成功的經(jīng)歷)
師:嗯,我也覺得你可以學好,那么你認為自己還可以學好哪些學科?生物可以嗎?化學呢?
生:應該也沒有問題,嗯,我可以。
師:那么為什么現(xiàn)在這幾門學科都未達到它們應有的水平呢?
生:因為我投入的時間不夠。
師:為什么?我感覺其實你很努力。
生:……(眼眶發(fā)紅,欲哭……)我數(shù)學和物理很差,特別是物理,每天我都會優(yōu)先做這兩科作業(yè),有時候一道題都要花大半節(jié)課還做不出來,有時候一整個晚修都完成不了這兩科作業(yè),還沒法做正確,太郁悶了……其他科我都只能利用休息、活動等零零碎碎時間趕,很難保證全部完成,完成了也很少有時間總結。每天我都處于被追趕的狀態(tài),而成績還一直未見起色,這次物理又只考了30多分,我看不到希望。
師:那么你有沒有想過優(yōu)先完成其他學科作業(yè)呢?
生:可是我怕物理、數(shù)學再不多花點時間的話會更差?
師:會比30分更少?最多可以少多少分?而你其他四個學科加起來至少本應該提升多少分?
生:(吃驚狀……)
師:語文、英語、化學、生物這幾個學科本來規(guī)定的就是半個小時的作業(yè)量,若你能優(yōu)先考慮這四個學科的作業(yè),2個小時應該基本上可以完成,對吧?
生:基本上可以,有的還可以總結。因為有的我會在課間就完成部分。
師:那么你每天晚修只需拿出2個小時完成四個學科的作業(yè),還剩下2個到2個半小時完成數(shù)學和物理作業(yè),至少可以完成那些基礎題,最多剩下一兩道難題,對嗎?
生:(認可地點點頭,眼神明顯亮起來)
師:想象一下:原本你每天都覺得時間趕,但是好多作業(yè)(學習任務)都不滿意的心理狀態(tài)是不是可以得到改善,你成功地保障了四個學科的學習,而最弱的數(shù)學、物理你也盡力完成了你能力所及的任務……
再預期一下考試的結果,這四個你保障了時間和方法的學科,考試肯定會保持穩(wěn)定上升的趨勢,而數(shù)學、物理不可能比之前再差,特別是物理,作為綜合科科目之一,當你能順利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化學生物的答題時,那么你是否可以有更充足的時間更加淡然的心態(tài)去完成物理的答題呢?
生:嗯,我知道了。我馬上進行調(diào)整。
師:好,時間調(diào)整好,方法上自己結合已有經(jīng)驗,不要忘了還有老師們在,他們可以幫助你。我們一起努力,對你,我充滿信心,因為,你具備學習成績好的最必要的品質(zhì),那就是“勤奮”。
(三) 行動方法
1. 作業(yè)方面:每天的自習課,首先完成優(yōu)勢學科的作業(yè)。老師批改作業(yè)時特別關注該生,解決其作業(yè)中的瓶頸,在評語上給予語言上的鼓勵和肯定。
2. 鞏固方面:該生每天在優(yōu)勢學科上除了完成作業(yè)外必須利用額外的課后、作業(yè)后的幾分鐘有獨立的課堂小結、錯題歸類、筆記整理。班主任對這些進行追蹤鼓勵。
(四) 實施效果反饋
在小A調(diào)整學習時間和方法之后的兩周,班主任再次找到小A,可以明顯看到此時的她已經(jīng)沒了之前的迷茫,她表示每天基本能夠按照學習計劃進行,沒有了之前的那種挫敗感、無助感和愧疚感。取而代之,每天在優(yōu)先完成“優(yōu)勢學科”的學習任務之后,做題、做總結也做得越來越順利,很有成就感,覺得很踏實;每天對于物理、數(shù)學這兩個“弱勢”學科也確實如計劃中那樣,能夠完成大部分基礎題,最多剩幾道很難的題目,偶爾還可以有時間思考寫出一些基本步驟……感覺睡覺都踏實了。
在一個半月后的一天聯(lián)考中,預料之中,小A的語文、英語考出了她原本應有的優(yōu)勢,而理綜竟然達到了班級的平均水平,因為她的生物和化學都考了70多分,雖然物理仍然只有40多分,三科總分加起來也達到了193分,這給了她極大的信心和學習動力。
高考中,小A更是以高出第一批本科68分的成績?yōu)樽约旱呐簧狭艘环轁M意的答卷。
四、 “培優(yōu)”輔導的體會
從小A同學的困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她專注于“補弱”在理論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會由于一些自己本身在物理思維開發(fā)方面的缺乏以及高三復習中學習時間緊、學習任務重、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等不可避免的客觀原因?qū)е略凇把a弱”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一降再降,無論是身心健康還是學習效果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背離了最初的學習目的。因此在輔導學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本著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出發(fā)點,以求達到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學生成功體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 重視發(fā)掘并利用學生的優(yōu)勢智力
從多元智力理論中我們不難感到學生的每一種天賦(智力)都可成為幫助學生取得學習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天賦,并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引導他們利用自己的天賦取得活動的成功,建立起對學習的強烈自我效能感,在后進生輔導這一塊,更加需要充分挖掘他們的已有/潛在優(yōu)勢。如小A的語文、英語等學科學習。
(二) 遵循“i+1”原則,幫助學生設定目標
什么樣的目標才是合理且能激發(fā)學生動機的目標呢?美國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理論——“i+1”理論。筆者認為了解和運用這一理論服務對我們教育教學以及幫助學生準確定位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公式“i+1”中的i表示學生當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即語言的就近發(fā)展區(qū)。Krashen認為,“學生只有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才能習得語言”,也就是說,學生習得英語的途徑就是通過“可理解”的語言的輸入。如果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是i+0或i+2及2以上的內(nèi)容,就達不到教學的最佳效果,i+0的內(nèi)容太容易,i+2及2以上的內(nèi)容太難理解。這就不難理解目標設定應該是給予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知識能力水平,且略高于這個水平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動機,更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通過目標設定來影響動機。學生因在學習中投入較大、成績較好而經(jīng)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贊,其自我效能感就會提高。要想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就得幫助學生設定合理的學習日標,減少學生失敗的機會,可采用如下做法:
1. 客觀認識自我優(yōu)劣勢,正確定位。正如在高三總復習階段的小A,認為自己在物理、數(shù)學等“弱勢”科目有很大的提升余地,試圖通過加大在這兩個學科的學習時間投入而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成績。但她忽略了自己本身的思維缺陷,也忽略了時間是有限的,學習總?cè)蝿帐瞧D巨的這一客觀事實。導致背離提高成績、獲取學習成就感的最初設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兼顧時間、方法、行動、穩(wěn)定性、心理狀態(tài)等多方因素,正確認識確定自己的目標。
2. 充分認識已有水平,合理設定目標。自我效能感與學習目標顯著相關。因此,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合適的學習目標。正如我們常說的——“跳一跳摘葡萄”,也是我們心理學中常提及的即目標必須是經(jīng)一定努力可實現(xiàn)的,它的實現(xiàn)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發(fā)潛在的學習動機,并在學習活動中持之以恒,直到長期目標的實現(xiàn)。如小A語文、英語成績的再次取得也一定是基于她在時間的堅持投入和方法上的調(diào)整。
3. 提升學習效能感,引導挑戰(zhàn)目標。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會為自己確定較高的學習目標,高學習目標的挑戰(zhàn)性又會激發(fā)個體強烈的學習動機,使他更加努力,最終取得較高的學業(yè)成就,從而得到更大的自信。小A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為自己只要投入應有的時間和精力,也有信心學好化學和生物。而這幾個學科的穩(wěn)定進步必然會不斷地提升她的學習自我效能感,更加有信心提高自己的整體成績。
(三) 目標引領,指導學生改進學習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好的學習策略運用水平。學習策略運用水平越高,學生自信心越強,學習就越有效,成績也越好。學生在自身的調(diào)整與摸索中,在學科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因為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習任務需要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策略)逐漸獲得較高的學習策略運用水平,它是學生的行為和期望之間的一座橋梁,這座橋梁會把學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四) 適時鼓勵,激發(fā)學生積極情緒
班杜拉認為,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與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著重要聯(lián)系。強烈的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xiàn)而降低效能期待;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會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師的情緒和學生的情緒對于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從小A同學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輔導學生的時,我們一定要本著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出發(fā)點,以求達到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學生成功體驗,利用和發(fā)掘?qū)W生的優(yōu)勢智力,幫助學生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改進并調(diào)整學習策略,用積極的情緒感染并指引學生不斷地提高學習成績,獲得學習自信。
參考文獻:
[1]博林,連榕等譯.教育心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2]霍力巖.多元智力理論與多元智力課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克羅爾·德韋克,楚祎楠譯.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4]鐘志農(nóng).探尋學生心靈成長“路線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5]吳勇斌.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引領學生走向成功[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7(1).
作者簡介:
段才盛,吳近昕,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