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士文化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動蕩,大量文人士大夫投身山水田園。這一時期的隱逸文化不僅賦予了魏晉文化獨特的色彩,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孫位的《高逸圖》是隱士繪畫題材領域中一幅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描繪對象為六朝時期著名的隱士群體——竹林七賢,畫面表現的是這些人避世閑適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
關鍵詞:孫位 《高逸圖》 魏晉南北朝 竹林七賢 隱士文化
一、引言
隱士是隱逸思想的載體,隱逸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審美文化,深刻影響著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并促進了田園山水詩和水墨山水畫的誕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急劇動蕩,士人的生命朝不保夕,隱逸思想尤為盛行。竹林七賢是這一時期隱士形象的代表,對后世影響很大,嵇康、阮籍等是今天仍會被提起的名字。中國自古表現七賢題材的繪畫作品屢見不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就是唐末孫位所繪的《高逸圖》,本文將圍繞此圖分析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時期的隱士文化。
二、《高逸圖》簡介
孫位,唐末書畫家,一名遇,原籍會稽,后入蜀。擅畫人物、鬼神、松石、墨竹,尤以畫水著名,是《益州名畫錄》中唯一的入逸格的畫家。
《高逸圖》縱45.2厘米,橫168.7厘米,絹本設色,現藏上海博物館。《高逸圖》是《竹林七賢圖》畫卷的殘存部分,僅剩四個人物,四個士大夫從右至左分別為山濤、王戎、劉伶、阮籍。《高逸圖》中,第一個高士半裸上身,披淺紫袍,側立抱琴童子,準備解開琴囊把琴送交主人。而主人目不斜視,正有所沉思,他面前陳列的銅制香爐和盞托,是當時撫琴時必要的陳設物品。第二高士也半體赤裸,披透明紗袍,手執(zhí)如意,趺坐氈毯,面前擺書一卷,尚待展開;書卷兩旁置小銅鐘各一枚,還有一件帶蓋的銅熏爐,唯小銅鐘的用處不明。第三個高士手執(zhí)方斗,側旁童子跪呈雙耳罐,似盛飲料,轉過臉來作欲飲狀;氈前列有銅鼎,鼎中有勺,銅盤里有高杯三盞,與飲食有關。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高士,手執(zhí)芭蕉扇,面前兩只高足盤中,盛鮮桃六枚,童子端來方斗,動態(tài)矜持。①畫中每位人物表情各異,充分表現了他們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頗見不拘世俗的魏晉風流。
三、隱士的定義、形成因素和特點
隱士文化歷史悠久,“自從華夏民族有了文明社會,有了政治,有了從政的現象和意識起”,②隱逸現象就已經出現,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齊應是中國隱士的鼻祖了。隱士的概念是較為復雜的,名稱也多種多樣,很難說清楚它的具體含義。但我們大體上可列出三個條件去框定:一是“不仕”,不做官,隱于田園或山水之間,自給自足。二是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南史·隱逸》記載,隱士“須含貞?zhàn)B素,文以藝業(yè)。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三是要長期隱居于深山老林。對于這一點,可適當放松,因為中國古代隱士的情況比較復雜,有先隱后官和先官后隱的,還有時隱時官和時官時隱的,也有迫不得已而隱的。因此,只要認認真真隱過一段時間的就可算作隱士。
關于隱士形成的因素,概括起來也有三點:其一,從主觀因素上來說,很多隱士考慮到朝代更替、世事動蕩,隱居不仕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選擇;其二,“中國文化的本質,尚謙讓,行中庸,薄名利,鄙財富,這些都有助于‘隱士思想之形成”;③其三,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隱士生存提供了條件。
隱士也并非一生無所求,他們隱居為求其志,從事著儒、道、佛的研究,隱逸思想反映在文藝領域中的特征便是崇尚自然,柔弱平和,這也是中國隱逸文學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隱士文化的代表竹林七賢
魏晉隱士文化十分興盛,這也是有其社會背景的?!皾h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雹芪簳x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替最為頻繁的時期,民族矛盾激化,禮崩樂壞,統治階層腐朽,門閥斗爭激烈,士人常常會因卷入政治斗爭而丟掉性命。名教思想被抨擊,玄學之風興起,佛學也大為盛行,這兩種學說都有出世的思想,對魏晉時期隱士文化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不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也讓不少出身貧寒的有識之士報國無門,無法實現其政治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大批文人士大夫退隱江湖,把自然山林當作精神家園,以吟詩作畫來逃避現實,以求“窮則獨善其身”。其中竹林七賢的隱逸成為標志性的事件。竹林七賢見《晉書·嵇康傳》:“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琊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竹林七賢所代表的魏晉風流是一種老莊氣質,雖然有放蕩不羈、悖理縱情的行為,但都是通過反叛世俗、追隨本心的方式去實踐老莊精神,因此,竹林七賢七人間都是意氣相投的,可以相互理解和欣賞的。后世大批文人也追求這種不羈的魏晉精神,他們的精神也成了中國精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隱士文化對后世的影響
這一時期的隱士文化對后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山水畫、田園詩、隱逸精神。魏晉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萌芽期,隱逸思想正是山水畫的源泉。自然山水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使他們的身心得以滌凈。如隱士山水畫家宗炳有“臥游”說,通過神游山水以達到暢神的目的。同時,出世的隱士文化也促成中國畫風格的形成:不求形似,淡泊縹緲,沒有一絲煙火氣。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被評為上上之品。
魏晉時期山水田園詩的興起也與隱士文化有密切關系。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體悟自然山川之美,客觀的山水成為文人的審美和歌詠對象。魏晉之后,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有陶淵明、謝靈運、王維、韋應物、孟浩然等,他們大多數深受佛、道思想影響,具有強烈的歸隱意識,是隱士或準隱士。這些隱士詩人將他們自由閑適的隱士生活和淡泊縹緲的隱逸思想融入創(chuàng)作的詩篇中,使山水田園詩有其獨特的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士大夫“面對動蕩的政局和殘酷的社會現實,轉而縱情于自然,隱于山林,寄情山水,形成了崇尚山水景物的‘自然之美、‘魏晉風度的人格之美和平淡天真的‘素樸之美的審美取向?!雹蓦[士的淡泊名利也受到后人的推崇,人們尊重、向往隱士高人,朝廷也予以鼓勵,后世隱士也是層出不窮,當然其中投機取巧以搏虛名的也有,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對隱士文化的推崇。
六、結語
畫家孫位所處的時代盡管離竹林七賢的時代很久,但竹林七賢所代表的文化已經是中華哲學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縱觀整個中國繪畫史,關于竹林七賢的繪畫作品層出不窮。隱士消極避世的思想是悲觀的,很多隱士也是更多地考慮自身的得失而不愿出仕。但是隱士文化還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和研究的。隱士采取的出世方法和生存智慧讓他們在遭受人生和社會的不公而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時仍可以泰然處之。每個人都有內心焦灼、憤懣不平的時候,隱逸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出口去緩解自己焦慮的心情。隱士大都有出眾的才華和個性,為了“求其志”“全其道”而默默忍受孤獨的勇氣是令人欽佩的?!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若是不能兼濟天下,也要獨善其身,遺世而獨立的隱士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固然不可取,但它獨善其身的精神理念還是讓人心生向往和敬佩的。
注釋:
①楊仁愷:《國寶沉浮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
②木齋,張愛東,郭淑云 :《中國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結》,京華出版社,2001年版。
③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④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劉忠國:《中國古代隱士與山水畫》,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版。
參考文獻:
[1]劉忠國.中國古代隱士與山水畫[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2]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楊仁愷.國寶沉浮錄[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朱雯琦,女,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