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越
摘 要:新課改鼓勵教師借助各種直觀手段,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且富有情感的教學情境,來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思維。課堂情景的創(chuàng)設需要貼切現實生活;教學情境的內容,應難易結合;教學情境的設計,應結構完整;教學情境的實施,要適宜學生參與;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使探究成為打開課文的鑰匙;突破重、難點時多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使探究更高效;拓展時創(chuàng)設與生活聯系的情境,使探究成為從文本的有限向生活的無限延伸的過程。
關鍵詞:課堂情境;原則;方法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從我初上講臺的那天起,有一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們的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經過多年來大量的一線教學實踐,我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不僅僅與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關,并且也取決于學生們自身的學習興趣。只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就能夠同教師一起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其實,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聯想,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研究方向。那么,既然課堂教學情境如此重要,那么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時需要注意哪些原則呢?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來對課堂教學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呢?如果能回答這個兩問題,那么就找到了打開課堂探究式學習之門的鑰匙。
一、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原則
我通過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以及對其他教師研究結論的參考,初步得出結論,想搭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 教學情境的來源,應貼切現實生活
只有教學情境的背景來源于生活并兼容學習內容時,才能夠最大限度的貼合實際,讓學生們產生心理共鳴和帶入感。這個“沉浸式”的課堂氣氛,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fā)學生們主動進行關于學習內容的頭腦風暴。
2. 教學情境的內容,應難易結合,適當拔高
在日常閱讀教學中,無論古今中外的詩文,總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在教學情境內容搭建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們向課文的核心知識進行探索。一味地追求探索難點,只會讓一大部分學生望而生畏,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3. 教學情境的設計,應有始有終,結構完整
教學情境的搭建就像寫文章,一定要有始有終。當我們設計了一個問題,就一定要做到從各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不漏過每一個知識點。如果可能的話甚至可以將這個問題進行發(fā)散,引申到其他相似的文章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更透徹地理解問題。這樣的情景設計才能稱得上完整的設計。
4. 教學情境的實施,要適宜學生參與、互動性高
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只有給學生相對自由的空間和相對豐富的形式,如探討、辯論、表演,才能釋放他們的內心,達成一種深層次的領悟。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既有外顯的探究,又有內化的交流,這對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是十分重要的。
具備了以上四個方面的教學情境,才能使課堂的氣氛持續(xù)保持在興奮狀態(tài),從而誘導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強烈心理渴求,幫助語文教學達到理想高效的教學效果。
下面,結合我所教授的中學語文課,試論課堂探究情境的設置:
二、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方法
1. 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使探究成為打開課文的鑰匙
課堂教學中,隨著對文章的分析,會給學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引發(fā)不斷地思索。這些問題就可以看作課堂教學探究的種子。在文本閱讀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具有多向思維空間且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這樣,通過學生們對這個問題不斷的交流辯論,就能讓學生對問題的內容建立理解,并記憶深刻。所以,以創(chuàng)設情境提問,是一個讓學習效果高效且持久的方法。
例如,我在教學魯迅小說《祝?!窌r,我問學生們到底是誰逼死了祥林嫂?學生們一下子陷入沉思,繼而七嘴八舌,有說是魯四老爺、四嬸的;有說是祥林嫂婆婆的;有說是柳媽的;有說是魯鎮(zhèn)上的人們的;甚至有學生指出,連“我”也難脫干系……那么,究竟是誰一手推動了這一悲劇的發(fā)生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輔導資料、網絡及歷史課本,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結合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展開深入探究。像這樣針對一個問題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能使學生既有話說,又不覺得平淡。
又比如,在學習《孟子見梁惠王》一課時,我拋出話題:“仁義禮智信與法制是否矛盾?”這時,學生往往會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后師生一起學習課文,針對孟子的雄辯言論,我加以引導,同學們又發(fā)表了自己許多的見解。其中有些見解,還真令人刮目相看!
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對問題的設置,既可以啟發(fā)學生,能讓他們在討論中找到答案。
2、突破重、難點時多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使探究更高效
在教學中,總會出現重點和難點。而在教學情境內容搭建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采用不同的手段來對教學情境進行搭建,這樣才能弱化學生對于重點難點的畏懼,從而使學生更快地攻克重點難點。
首先,在設疑發(fā)問時,教師可以在關鍵之處,易錯之處,模糊之處設問,借助設疑發(fā)問,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這就更加強化了疑釋難解之后學有所獲的成就感。
比如,李白的詩《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唐詩之千古名篇。上課時,學生在對詩句“人生享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理解上產生了不同的聲音。有的同學說,奮斗太累,就應該像李白一樣及早享樂;有人說,奮斗和享受并不矛盾,只有奮斗集聚了財富,才有享受的資本。
我抓住課堂上“異端”聲音的契機,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并在適當時機介入引導。這樣以來不僅沒有鉗制學生對原作的理解,反倒為學生的各抒己見提供了一個絕佳情境。
其次,在教學中,我們有時還可視情況故意創(chuàng)設錯誤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產生迫切愿望,去弄清未知和錯誤,尋求真理所在。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思索探究,養(yǎng)成勤思多問的探究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比如:在學習《歸去來兮辭(并序)》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陶淵明飽讀詩書卻自甘平庸,對社會不負責任;也有人說陶淵明自己怕受官場委屈,卻連累妻兒跟著自己一起吃苦受累……究竟該怎樣看待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問題?說說你的看法。”學生圍繞這個問題爭論之后,我又問:“既然如此,作者這樣寫的意圖又是什么呢?”短暫的思考討論后,學生們終于明白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3、拓展時創(chuàng)設與生活聯系的情境,使探究成為從文本的有限向生活的無限延伸的過程。
人們往往在情不自禁時暢所欲言,在連珠的妙語中還可能蘊含著許多發(fā)人深省的哲理。因此,課堂上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暢所欲言氛圍。
在教學李密的《陳情表》時,學習文本后,我及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中的感恩體驗,談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生在課堂上聲情并茂,甚至有學生聲淚俱下。學生感同身受的發(fā)言,這正是我們課堂所應追求的??!
這樣看來,創(chuàng)設語文課教學的探究情境,并使其有效深入,就需要我們教師首先鉆研把握教材,熟悉學生的生活。
語文閱讀課堂在新課改背景下,理應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創(chuàng)造思維的探究天地。所以,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課本劇演出,可以是一輪神情飛揚的辯論賽,可以是一次生動地模擬采訪,可以是一場聲情并茂的詩文朗誦會……只要我們用心巧思,合理設計,就一定能激活學生學習心理的潛在因素,把語文課變成探究學習的妙趣橫生的園地。
作為新時期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將執(zhí)著啟智,潛心誘思,探究前進,樂此不疲!
參考文獻:
[1] 莫展.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 引領學生慧眼發(fā)現[J].好家長,2017(57):116.
[2] 吳玉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率[J].新課程(中),2017(1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