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一直被國內外學者視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力的渠道,在我國扶教育資源之貧進入新常態(tài)的環(huán)境下,探討通過教育使其從源頭上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本文首先分析家庭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然后探討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作用機制,并提出具有針對性與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教育 教育扶貧 貧困代際傳遞
一、引言
貧困代際傳遞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復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和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并將貧困和這些不利因素傳遞給后代這樣一種惡性遺傳鏈。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教育之于扶貧脫貧的重要性,明確指出:“要把發(fā)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通過教育從源頭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展現了習總書記對農村貧困地區(qū)精準扶貧和教育扶貧的深謀遠慮,這既是對扶貧攻堅的升級版要求,也是對“授之以漁”教育理念的深刻詮釋。2018年2月,國務院出臺《深度貧困地區(qū)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發(fā)展教育脫貧,打好以“三區(qū)三州”為重點的深度貧困地區(qū)教育脫貧攻堅戰(zhàn)。教育一直被視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力的渠道,全面研究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分析教育對就業(yè)及人力資本形成的影響以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對我國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且對于我國深度貧困地區(qū)實現跨越式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并為政府制定精準扶貧及脫貧致富等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二、導致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
我國農村貧困地區(qū)家庭在對子女的教育支出上均為不足,使得貧困家庭子代受教育程度較低,人力資本水平較低,貧困代際傳遞現象嚴重。子代受教育程度低導致人力資本缺乏競爭力,影響個人就業(yè),并制約著貧困家庭子代的職業(yè)發(fā)展和未來,進一步的,子代接受教育的狀況直接影響著貧困家庭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導致家庭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有:(1)人力資本水平低。西奧多·舒爾茨在《人力資本投資》中提出土地本身并不是導致人類貧困的主要原因,決定人類貧富的關鍵因素在于人的能力和素質,他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將貧困的根源歸結為人力資本的質量。(2)缺乏可行能力。阿瑪蒂森提出貧困的實質是可行能力的缺乏,是因為對人的基本能力和機會以及權利的剝奪造成的。他認為,收入貧困只是能力貧困的外在表現,是由于個體工作經驗、知識、獲得的機會和健康狀況的不同,導致獲取收入的技能和能力的差距。(3)社會分層的存在。社會分層理論認為貧困人群由于處于社會底層、無法適應社會競爭而導致貧困。
三、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作用機制
首先,提高子代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提升其人力資本水平,教育能夠傳授給貧困子輩文化知識與生產技能,是人力資本形成的基礎,從而提高子代收入,減少貧困的代際傳遞,隨后,也能促進其身心健康,提升子代的道德水平,加強其知識的積累。其次,子代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其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yè)競爭力增強,主要體現在專業(yè)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環(huán)境適應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職業(yè)技能方面的提高。再者,隨著子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除了個人的收入增加外,還能提高人口素質,增加家庭的代際收入,因為提高受教育水平不僅能夠推動個人經濟性資本收益增長,還能推動個人符號性資本收益以及緘默性資本收益的增長。最后,通過教育,可以提高子代的職業(yè)地位以及社會地位,實現社會分層功能,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增強子代自致性因素,增加其進入非農就業(yè)的機會;另一方面,教育具有促進階層流動的功能,是一種重要的代際流動實現機制。也有學者提出教育公平理論,教育公平不僅體現在公民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依法享有公平的受教育過程,也表現在個體對公平受教育權的主觀感受。教育公平的實現,有助于推動教育扶貧的實現。
四、通過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對策建議
1、推進教育城鄉(xiāng)一體化,充分發(fā)揮教育扶貧功能
重視學前教育,提供給貧困家庭的子女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在政府教育救助上,教育公共資金及財政資金應向我國深度貧困地區(qū)傾斜,以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在基礎教育層面,應繼續(xù)擴大基礎教育規(guī)模,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保障貧困子代接受義務教育,教育作為一種最典型的公共產品,服務于全體民眾而不是特定人群,政府應發(fā)揮公共服務職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對高中階段教育,應擴大招生,切實加強建設偏遠深度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師資隊伍,著重普及深度貧困且尚未有高中階段教育的地區(qū)。再者,應加強農村貧困地區(qū)的職業(yè)技術教育,積極推廣“9+3”職業(yè)教育模式,并加強校企聯合,實行定向培訓,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公益性職業(yè)技能培訓,以提供給貧困子代及其家庭更多的非農就業(yè)機會,增強他們的職業(yè)競爭力,以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
2、建立貧困家庭教育基金,設立教育扶貧項目
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且合理的配置是教育扶貧中的重要舉措,政府應實現教育資源投資的多元化、均衡化、立體化、精準化,可對貧困家庭建檔立卡,建立深度貧困地區(qū)的家庭教育基金,統一管理,并廣泛發(fā)揮社會各群體的力量,加入到教育扶貧隊伍中,在深度貧困地區(qū)設立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扶貧項目,并積極推進落實到戶到人的教育扶貧模式,通過教育以從源頭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參考文獻】
【1】賴德勝. 教育、勞動力市場與收入分配[J]. 經濟研究, 1998(5).
【2】葉普萬. 貧困經濟學研究[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3】郭叢斌. 教育與代際流動[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15.
基金項目: 本文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術新苗項目全額資助,是“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研究——以涼山深度貧困縣為例”的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唐敏(1992.12—),女,漢族,四川樂山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勞動經濟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