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農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重要標志之一,部編版教材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進行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已成為很多教師探討和教學的重要內容,信息整合與資源共享已經成為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重要元素。如何在農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化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思索和研究的問題。所以,本文結合目前農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實際與現(xiàn)有信息化技術平臺,對農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改革提一些自己的建議。
一、農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兩少一多”現(xiàn)象
目前農村學校出現(xiàn)的“兩少”問題就是課堂教學人數(shù)少,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很少互動,很多互動性的活動也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積極性。“一多”指教師講得過多,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體驗不到課堂中應有的幸福感,使他們慢慢對學習產生了怠慢,甚至是厭惡。
(二)信息化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兩個極端”現(xiàn)象
這“兩個極端”在課堂教學中通常表現(xiàn)為:一是信息化滿堂灌,即從上課到下課,從始至終,讓學生在音影圖像中度過,使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機會。二是吃現(xiàn)成,教師不注重圍繞教學目標組織信息材料,在備課時放棄自主性,不注重對信息的整合,犯了嚴重的“拿來主義”。這樣的信息化課堂教學不能產生有利的教學情境,使教學過程缺乏生動活潑的特點,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也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堂掌控能力,因而教學效率不能大幅提高。
二、信息化教學在農村初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
(一)信息化整合與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教育信息化整合與教育資源共享是信息化教學的重要特征。隨著信息化教學的不斷深入,學校軟硬件條件的不斷改善,我們從去年開始花費時間搜集、整理和制作教育資源,實現(xiàn)了信息整合與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和協(xié)作。
我們看到了農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信息化的可能性,借助暢言教學通和我們李家堡學區(qū)一直在做的“陽光課堂”( 即cc-talk),很好地解決了以往農村課堂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這兩個平臺也在技術層面上為政治課教師信息整合與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中深化專業(yè)分工,建立政治課教師與教育技術人員之間的協(xié)作團隊,發(fā)揮技術人員的專業(yè)優(yōu)勢,減輕政治課教師的技術負擔,加大專業(yè)與技術之間的融合,促進信息化教學在農村初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提供了借鑒。
(二) 暢言教學通和cc-talk在政治課堂教學中的使用
暢言教學通的好處是可以直接免費下載政治課所需要的課本和資源,為教師備課提供了方便;打開課本可以直接進行教學,課本內容里有詳細的教案、課件、習題以及教學資源,為教師節(jié)省了很多的時間;教學通使用方便,讓一些年老的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教師可以很好地使用。其缺點是因為資源是現(xiàn)成的,容易導致教師的惰性,不注重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建立自己的教學理念,不對已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與取舍,人云亦云,長此以往,就限制了政治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發(fā)展。
cc-talk是2016年由我們學區(qū)校長邵錦堂同志提出來的,推廣于全國,適用于學生人數(shù)少的農村,為缺乏專業(yè)教師的學校彌短板補學科。是實現(xiàn)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這也使實現(xiàn)優(yōu)質政治課堂教學共享成為可能。也是實現(xiàn)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資源共享的途徑。在利用這個平臺進行政治課教學時,課前準備和課堂引導尤為重要。否則,就會流于形式,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
針對上述優(yōu)缺點,就要求我們政治課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學會揚長避短,懂得取舍,合理利用這兩個平臺。
三、提高信息化在農村初中政治課堂教學運用的建議和意見
圍繞政治課教材特點和教學目的,圍繞農村初中學生特點來建設我們的信息化政治課堂和資源共享課堂,我們就應深入細致地考慮農村初中學生的實際,關注農村初中學生的生活世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和意見:
(一)積極轉變教育觀念
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師不僅是教育者,還是終生的學習者。信息時代的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只有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和建構,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內容和結構,不斷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師是行動參與者和研究者。網絡信息時代,面對海量的教育信息、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教師會遇到更多更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要求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從研究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活動以及發(fā)現(xiàn)教育問題,成為行動參與者。
(二)能夠把信息技術熟練地應用到政治課堂教學中來
信息技術既是當前農村教育特別是政治課堂教學面臨的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zhàn),更是我們政治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個最大機遇。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平臺,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最高效的教學。因此教師應致力于營造一種“生活態(tài)”“生活場”,給孩子一個寬松、和諧、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圍,將學習過程與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融為一體。
(三)重新定義政治課在信息化條件下的評價方式
評價是依據(jù)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一般來說,政治課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但政治課在信息化條件下的評價方式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即考試與測驗。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總之,在信息化時代,我們的政治課課堂教學改革更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包括對信息整合、資源共享以及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等的探索永無止境,我們要在課堂上利用信息化技術盡量創(chuàng)設與之相關聯(lián)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進行有效的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將會有很大的進步和改善,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本文系中央電教館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8年度重點規(guī)劃課題“邊遠農村地區(qū)共享優(yōu)質資源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186220008)的系列論文。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