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秋
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分支,關注幸福、美德、愛等積極特質,在教育領域的課程稱之為幸福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顯著減少問題行為發(fā)生率,提升心理品質、幸福感和學業(yè)成績。我國教育工作者也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并取得顯著效果,但大多集中在高校。本文嘗試從框架和內容設計兩個方面展開討論,以期為其他高中開設幸福課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心理學課程;設計
一、課程框架設計及理論基礎
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包括三類: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個人特質、積極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依此三類體驗設計幸福課的十個主題。
(一)積極的體驗
積極體驗是個人主觀的積極性體驗,包括《我的PERMA時光》、《積極情緒》、《沉浸體驗》。《我的PERMA時光》理論基礎為賽利格曼幸福2.0理論,即幸福由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成就五個因素構成,可通過習得獲得幸福。《積極情緒》理論基礎為芭芭拉的拓展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拓展注意和認知,有利于對逆境的應對和資源的建構?!冻两w驗》理論基礎為米哈利的心流理論,認為個體專注、忘我的狀態(tài)稱為“心流”。當滿足“能力匹配、清晰目標、即時反饋、掌控自如、全神貫注”五個條件時產生,促進自我成長、提升人生體驗層次。
(二)積極的特質
積極的特質是個人具備的特質,包括《積極認知》、《品格優(yōu)勢》、《人生的意義》、《積極的人際互動》?!斗e極認知》是塞利格曼基于理性情緒行為理論提出的解釋風格理論,認為個體從永久性、普遍性、個人化三個維度歸因。積極的解釋風格有利于降低抑郁值、促進積極行為的產生?!镀犯駜?yōu)勢》理論基礎是彼得森和塞利格曼提出的品格優(yōu)勢理論(六大類,二十四種),通過習得和鍛煉得到提升。《人生的意義》理論基礎是塞利格曼基于意義治療理論提出的生命層次理論,當個體將使命感作為內在價值追求,有益于提升幸福感?!斗e極的人際互動》的理論基礎是回應風格理論,積極主動的人際互動能使個體產生積極的情緒,促進積極的人際關系,提升幸福感。
(三)積極的環(huán)境
積極的環(huán)境是影響個體幸福感的環(huán)境因素,包括《把愛帶回家》、《幸福班級》、《幸福校園》。理論基礎是德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提取出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勝任需要和歸屬需要。個體通過自主改變生活環(huán)境可以以滿足勝任和歸屬需要,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增強內部動機、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二、課程內容設計及設計意圖
(一)《我的PERMA時光》
通過幸福故事分享,引導學生思考幸福的條件性特征和體驗性特征,引出PERMA模型;通過實驗材料分析,使學生明確幸福的五個因素;通過頭腦風暴,基于PERMA模型討論提出提升幸福感的方法,使學生了解整個課程。
(二)《積極情緒》
通過表演積極情緒,引導學生認識十種積極情緒;通過小組內分享近期積極情緒及其事件,引導學生體驗積極情緒;通過實驗材料分組討論,引導學生總結提煉積極情緒的拓展-構建功能;結合課前積極情緒量表,通過頭腦風暴,討論提升洛薩達比例的方法。
(三)《沉浸體驗》
通過難度不同的拼圖游戲,引導學生體驗沉浸體驗的體驗性特征;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總結游戲中沉浸體驗的條件性特征;通過故事分享,引導學生總結增加沉浸體驗的方法;通過頭腦風暴,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習中獲得沉浸體驗的方法。
(四)《積極認知》
通過心理劇表演,幫助學生認識ABC法則;通過材料分析,引導學生總結解釋風格對身體健康、人際關系、學業(yè)等影響;通過歸因風格測試,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解釋風格;通過“壞變好”故事分享,引導學生對消極解釋進行捕捉、評估、挑戰(zhàn)、化解。
(五)《品格優(yōu)勢》
通過“戴高帽”游戲,組織學生分享自豪、驕傲事件,引導學生發(fā)現他人的品格優(yōu)勢;結合組內同學評價,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突出優(yōu)勢;通過材料分析,使學生了解品格優(yōu)勢的意義;通過組內分享提升品格優(yōu)勢的經歷,引導學生提升品格優(yōu)勢。
(六)《人生的意義》
通過觀看視頻《蒼蠅一分鐘的飛行》,引導學生思考死亡(消極和積極);通過繪制生命格子圖,使學生意識到生命短暫;通過續(xù)寫“在死之前,我想…”,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目標;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
(七)《積極的人際互動》
通過游戲“XMAN”,使學生了解XMAN生物學機制--鏡像神經元;用通過故事分享最近分享好事時他人反應,引導學生概括出人際互動的四種類型;通過心理劇表演,使學生體驗四種類型并學會積極主動。
(八)《把愛帶回家》
通過分享家庭中“幸福瞬間”,引導學生思考幸福家庭要素;通過頭腦風暴,使學生討論出提升家庭幸福感的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策劃幸福家庭活動日,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提升家庭幸福感。
(九)《幸福班級》
通過播放班級活動電子相冊的形式,引導學生回憶班級活動中的幸福瞬間;通過故事分享的形式,引導學生回憶并分析引起幸福感事件的因素;根據PERMA模型,通過小組內頭腦風暴,找到提升班級同學幸福感的方法。
(十)《幸福校園》
根據PERMA模型,通過頭腦風暴形式,組內探討提升學校幸福感(教師、學生)事件;通過小組合作“幸福校園”主題策劃、展示活動,引導學生將PERMA模型理論應用于學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參考文獻
[1]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萬卷出版公司.2015
[2]馬丁·塞利格曼.持續(xù)的幸福.萬卷出版公司.2015
[3]C.R.斯奈德.積極心理學.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4]威廉·戴蒙.人生觀培養(yǎng).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5]馬丁·塞利格曼.教出樂觀的孩子.萬卷出版公司.2015
[6]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力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7]埃德·迪納.改變人生的快樂實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