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
摘 要:語文課程應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上基本上處于應付的層面,極少老師精心地備好教材、學生,上好每一堂的詩歌鑒賞課。再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興趣,只注重詩歌的背誦和默寫,很少去理解和領(lǐng)悟詩歌內(nèi)容,因此,初中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關(guān)鍵詞: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詩歌;鑒賞
大家知道,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上基本上處于應付自由和默寫,很少去理解和領(lǐng)悟詩歌的內(nèi)涵和情感,使得古詩詞賞析成為教學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初中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應該掌握以下基本原則:
1.知人論世
在《孟子·萬章下》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薄爸苏撌馈笔侵袊糯恼摰倪@種觀念,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就是要鑒別作者的思想人品,議論世事和作者的得失。我們都知道,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要掌握他的詩歌,理解他的情感,就需要了解他的時代。因此,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學作品。我們語文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教材的古代詩歌時,一定要花一些時間介紹作品的作者和背景之類的文學知識,這對學生理解和把握作品無疑是有幫助的。
我們要了解基本的文學文化常識,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這點我們就必須做到知人。我們要弄清作品創(chuàng)作的具體時間,當時的社會狀況我們也要弄清楚,當時作者的經(jīng)歷和遭遇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盡量利用現(xiàn)存的各種史傳材料和后人的評述全面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
我們常說“詩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一二。“論世”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及蘊含的感情。在這一點上我們可結(jié)合題目和注釋。另外,還要全面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等背景知識。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必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在教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這首七絕詩的時候,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背景:“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政治熱情的李白,參加了永王李瑞的幕府。希望能夠揮戈“掃胡塵”一清中原、以功報國。然而,永王兵敗,李白也因此被冠上罪名,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乘船至白帝城遇上皇帝大放天下時面作此詩。這樣學生們才能準確地把握“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兩句詩句所蘊涵的情感,那種重拾自由時的無比歡暢輕快的心情。
2.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后“將心比心”,從而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主旨。就是強調(diào)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常常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領(lǐng)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正如孟子說的“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一般情況之下我們可以抓住關(guān)鍵詞句,通過對詩句、文辭的準確解讀,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感受融人欣賞過程中,充分調(diào)動聯(lián)想與想像,準確解讀意象,體悟意境,從而窺見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使至塞上》中,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要抓住詩中的幾個意象“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兩個字“直”和“圓”來入手。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沙漠荒人煙,空曠四意,只有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顯得格外的醒目“孤煙”就十分恰切地表現(xiàn)了沙漠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數(shù)之美。這時,落日余輝中,站在那黃沙滔天的沙漠之上,面對此景會有怎樣的情懷呢?我想學生也就不難理解蘊涵在詩歌中作者那種孤寂、凄涼的情緒了吧。
總之,“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這兩種方法是古典詩歌鑒賞最基本的原則,它們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耙砸饽嬷尽钡慕庾x方法會使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詩文的好習慣,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我們的詩文的感受力和信息的捕捉力;“知人論世”的方法使我們能比較全面地把握作者的生平思想、不同生活時期不同的精神風貌,比較全面地把提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只有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才能準確地洞察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才能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擬定詩歌鑒賞答案的基本原則》朱志紅《語文天地》
[3]《詩歌鑒賞的原則和與解題方略》黃少校《考試(教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