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梅
摘 ?要:鄉(xiāng)土資源蘊藏著豐富語文課程資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之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促使鄉(xiāng)土資源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提高學生興趣和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打造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重視家鄉(xiāng)歷史、人文和民俗風情資源,拓展鄉(xiāng)土資源,彌補語文教材,延伸語文課堂教學,實現新課改需求。拓展鄉(xiāng)土資源,延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要真正走入生活,讓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生活出彩課堂教和學,有助于實現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鄉(xiāng)土資源;整合;策略;技巧
【中圖分類號】G 633.3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4-0016-01
1.整合鄉(xiāng)土資源 ?優(yōu)化作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校地處城郊結合部,生源主要來源于農村,學生大多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因此作文教學有著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
“觀新貌,抒真情”。農村學生的感知生活非常豐富,但他們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碧镆帮L光美、自然景觀美、農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學生寫作的好題材。我在寫作活動中引導學生寫熟悉的家鄉(xiāng)尋美,讓學生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寫作中描繪美,抒真情。
農村田野風光美是學生觀察寫景的好題材。梨樹開花、水稻抽穗、豆角孕果、菜地碧綠、瓜田青綠等等,隨著季節(jié)變化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從平常中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fā)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熱愛之情。靖遠景點眾多,烏蘭山、虎豹口、哈思山、法泉寺、水韻獨石……都有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在欣賞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
“干農活 ?知艱辛”。農藝農技是農家的傳家寶。學生生活在農村,周末和假期常要幫助家長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或田間活動,這正是學生體驗農村生活和積累寫作素材的絕佳時機。在開發(fā)作文題材時,通過學生體驗領悟勞動的艱辛,豐富學生生活,獲取最有感受的寫作素材。
嘗勞動辛苦。通過學生的勞動體驗,讓學生在習作中寫出實在和生動。通過學生參與實實在在的田間勞動,如種菜、翻地、澆水、施肥、種田、割稻等,讓他們親身體察和感悟“粒粒皆辛苦”的現實含義,幫助現實獲取豐富的作文素材,學習農民勤勞純樸的好品質。
學農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選材,取有特色的材料,寫有特色的作文。農民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農家文明,創(chuàng)造了特藝特產,創(chuàng)出了自己獨特的勞動方式、致富門路。像插秧種菜等等這些農活,都有著一套寶貴經驗,凝聚著農民的智慧?!扒迕髑昂?,種瓜種豆”概括了栽種的規(guī)律;“鋤頭下面一層水”,講的是天旱,地里莊稼無草也要鋤,因為切斷了土壤中的農作物的毛細管,可以防止水分蒸發(fā)的科學道理;大雪勿施肥,冬天大雪時不能給麥苗施,因為大雪蓋麥有利于麥苗過冬,施肥會加快大雪地融化。
“尋鄉(xiāng)情 ?愛家鄉(xiāng)”。農村情濃、趣濃的題材,很多鄰里的交往樂、純情美、婚俗壽禮,造屋、慶賀、開業(yè)造橋的規(guī)矩等等。通過讓學生采集并整理的材料,富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為學生寫出具有“特性”的習作打下基礎。
鄉(xiāng)情之濃。讓學生在觀察、采訪中收集鄉(xiāng)情題材,并通過班內、校內信息交流,比較出村與村、戶與戶間的大同小異,感受農家人的純情美。
鄉(xiāng)俗之趣。民家的節(jié)日,不僅有“五一”節(jié)、國慶節(jié)、元旦和春節(jié),還有更具農家特色的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等等。在不同的時節(jié),農民用的是不同的慶賀方法。
2.借力鄉(xiāng)土資源 ?整合語文教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風俗民情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作為語文教師,自覺開發(fā)和利用鄉(xiāng)土教育資源,推動鄉(xiāng)土資源與語文教學整合利用,是提高學生對鄉(xiāng)土文化認識以及建立鄉(xiāng)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有效途徑。
與豐富的課外實踐相結合。靖遠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豐富,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廣泛接觸社會,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借力鄉(xiāng)土資源實現整合語文教學。
民間文化。讓學生走訪老人,緊密結合當地文化背景,鼓勵學生搜集“背后”的傳說故事,使學生接受地方文化熏陶,形成獨特的習作素材。
名人文化。靖遠自古名人輩出。讓學生以軍事家、科學家、教育家、醫(yī)學家成長故事為主題進行資料搜集;組織學生開展了解當地名人成才經歷,撰寫名人事跡和介紹名人業(yè)績。借力名人文化活動開展提高學生素養(yǎng),夯實學生習作文化基礎。
古跡文化。靖遠文物古跡豐富,有古建筑(指鐘樓、古長城、廟宇等);有名人墓葬(宋將軍墓等);有紅色文化古跡(虎豹口、大蘆子伐木、造吳家川等)。通過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參觀展覽,讓學生了解靖遠(古稱會州)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引導學生撰寫消息、通訊等系列報道,提升學生習作能力。
美食文化。靖遠風味小吃久負盛名,釀皮子,酒醅子,一窩絲,涼粉、蕎面攪團等。引領學生品嘗和了解制作過程,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加深學生的實踐體驗,積累豐富習作素材。
參考文獻
[1]陳衛(wèi)華.利用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拓展語文教學摭探[J].成才之路,2018(12)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8】GHB0495)《借力鄉(xiāng)土自然人文資源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