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莉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小學生頭腦中最初形成的新知識是感性的,為了使之成為能指導自己行為的理性知識,本文筆者嘗試著把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同家庭、社會相結合,貫穿在學生日常生活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家庭;社會;相結合
【中圖分類號】G 646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6-0025-01
《道德與法治》課程,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性綜合課程,其目的是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1.選用典型事例進行學校教育
首先,我充分利用品德和社會課主渠道,按照確立的德育目標,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情景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關心熱愛集體,成為集體的一員
小學生天性合群,愿找小朋友玩耍,但他們又缺乏自覺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為此,我結合《這是我們大家的》中的內(nèi)容因勢利導,使他們積極參加集體生活和活動,明白集體的事應該大家商量,知道民主集中制這一民主生活基本原則,提高民主協(xié)商和民主參與意識。學習一些與大家商量辦事的基本方法和規(guī)則:尊重別人的發(fā)言權,主動關心同學,學會傾聽吸納別人的意見,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說服他人,當自己的意見不被別人采納時,要心胸開闊做到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等,同學互助友愛,勇于承擔集體的工作,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能與危害集體的行為作斗爭。
(2)用集體主義精神來調(diào)節(jié)言行
許多小學生都有一顆關心熱愛班集體的責任心。在我校開展“一人一元錢,愛心送旱區(qū)”活動中,全體同學不甘落后,踴躍參加到活動中。還有許多同學捐出了五元以上,這次活動使全體師生深刻的感受到一次為災區(qū)人民獻愛心,團結互助的教育。雖然捐款活動結束了,但開展這次活動的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奉獻愛心的行動永不止步。同時學生更加明確: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時,他們就面臨了一場選擇,我結合《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這一課,“張波”面對表弟請求他去踢足球的要求,想到了要為學校辦黑板報,想到自己是一名少先隊員,不能為了個人的事影響集體的利益,于是按原計劃整整一個上午沒休息,辦理了黑板報。從這個事例中,學生體會到:我們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員,我們的言論行動要為集體的利益著想,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產(chǎn)生矛盾時,個人要服從集體。
2.從身邊小事做起進行家庭教育
現(xiàn)在的小學生生活上依賴心理強,嬌慣,被父母溺愛,為了使學生在學校、家庭的表現(xiàn)能一致,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自信、自重、自強、自律,延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作用,我與學生簽訂了目標,號召學生每天回到家中動手幫助父母做一件家務事,說一句體貼話。這樣學生對道德準則的掌握就不停留在受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而且開始轉(zhuǎn)化為受內(nèi)心道德信念的制約,與此同時,我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隨時了解學生的家里的表現(xiàn)情況,加以指導,使家長對孩子由“抱著”到“牽著”,“引著”,再到“放手”,讓學生逐步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提高對自己行為的約束能力。家長反映,他們終于可以放心地讓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會。
3.組織集體活動進行社會教育
學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學校和家庭,還要組織相應的社會集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為社會服務的習慣,完善他們的道德準則,我們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組織全班同學走出家門,開展“清理白色垃圾,保護環(huán)境”活動。學生積極參加,以小組為單位,劃片包干,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又使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得到鍛煉,品嘗到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樂趣,逐步達到我們進行品德教學的目的
4.借助媒體,拓寬途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形象地展示教學內(nèi)容,藝術地激發(fā)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在體驗情感過程中產(chǎn)生共鳴,生動、具體的指導行為訓練,使學生感到可學、可做、樂于實踐。
例如,在學習《節(jié)約資源》一課中,引導學生透過大眾媒體這個小窗口,可以了解國家和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豐富知識,及時獲得信息。在討論怎樣利用大眾媒體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學生針對“如何節(jié)約水電”這一問題展開熱烈討論:通過列舉水電作用大和我國目前供應不足的事例,說明節(jié)約用水電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中感受水電的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理解節(jié)約在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行為要求是:節(jié)約水電,隨手關燈,關緊水龍頭,不浪費。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水電是怎么來的,水資源的嚴重缺乏等,讓學生理解水電來之不易,接著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討論水電的作用,學生討論回答: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水:沒有水,我們會干死;沒有電,家用電器不能開、不能用;沒有電,機器不能運轉(zhuǎn),工廠無法生產(chǎn)等。學生在生活的意境中,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本上的道理,得到了啟迪,加強了愛國主義道德情操,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我采用課堂教學與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在探索生活、探索社會的過程中從點點滴滴做起,把自己放到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鍛煉,真正達到感性知識向理性知識的轉(zhuǎn)化,指導學生逐步學會分析、思考、學會直面生活,看到自己在一天天進步、成長。
參考文獻
[1]羅天瓊.談情智課堂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19(20)
[2]唐紅艷.通過思想品德教學提高對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培養(yǎng)[J]山西青年,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