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文閣 王軍震
虢國,西周王朝的嫡系封國,歷代國君立下赫赫戰(zhàn)功,為屏藩周王室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虢國國王施政不力,驕奢淫逸,窮兵黷武,最終走上灰飛煙滅之道。郭氏族人痛徹心扉,無奈四處逃亡,輾轉(zhuǎn)遷徙,跨海越洋,形成國內(nèi)外諸多郭氏人的聚集板塊,他們尊祖敬宗,弘揚中華文明,在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中砥礪前行,開創(chuàng)未來。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悠長而神秘。揭開層疊的歷史畫卷,追憶無數(shù)悲壯的歷史故事,無疑給人們腦海留下不計其數(shù)的問號。
然而,在中華大地豫西邊陲的三門峽,歷史上曾有一個“陜地”的稱謂,還有“山勢四圍,環(huán)陜皆山”之說。這兒,山川雄奇,地勢險要,東有崤陵古道險關(guān),西有曲沃之塞,南靠巍巍秦嶺,北隔黃河望中條,“據(jù)關(guān)山之肘腋,扼秦晉之襟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至今既是銜接秦、晉、豫三省的戰(zhàn)略要地,又是中原通往大西北、大西南的咽喉要道。正是由于其地理環(huán)境的優(yōu)越和險峻的軍事要塞,似乎像一軸多彩的畫卷,被西周王室和虢國宗親重臣的眼球所吸引,他們?yōu)榱酥艹y(tǒng)領地位穩(wěn)固,為了更有效抵御異族侵擾和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和斗爭,在平王東遷洛邑前,定奪將西虢遷入這片不尋常的熱土地。并且是先遷下陽(平陸縣下陽遺址),后又上陽(李家窯遺址)。自此,便以“宮”氏居地為基礎建立了虢國都城。
2800年前,虢國曾是西周王朝的姬姓封國,也是嫡系封國。虢國戰(zhàn)車曾馳騁于大河上下、漠北草原、中原大地、江淮流域,為周王室東征西討,可謂鐵騎所至,風云變色,稱雄一時。虢國自分封建國到消亡經(jīng)歷500多個春秋,這個時期虢國國君世代為周天子的卿士,在屏藩周王室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為護衛(wèi)王室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周天子倚為干城,“勛在王室,藏于盟府”。虢國墓地陪葬眾多的兵器和車馬坑,反映出當時虢國的軍事實力。當你身處虢國墓地時,就如置身于威武雄壯的戰(zhàn)陣之中,體味到戰(zhàn)車滾滾、戰(zhàn)馬嘶鳴、烽煙遮日、旌旗飛揚的戰(zhàn)爭場景。
春秋時期,正是我國農(nóng)隸制度向封建制度過渡的大變革時代,諸侯爭霸,烽煙不絕,但輝煌高傲的虢國國君,沒有審時度勢,誤判前進道路上的時局變化,嚴重錯估執(zhí)政地位的挑戰(zhàn)性,反而自以為是,仰仰昂然,施政不力,驕奢淫逸窮兵黷武,和周邊異族形成了勢均力敵的戰(zhàn)爭局面,最終引發(fā)內(nèi)外交困,虢國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環(huán)境中不得不釀成悲情謝幕的瞬間,被晉國所滅。
然而,不禁使人追問,虢國消亡和退出歷史舞臺后,以虢為氏的族人去向如何,去哪兒求生,現(xiàn)在發(fā)展如何,這也是目前學術(shù)界比較關(guān)注的課題。大家從史料中可知,公元前655年,晉“假虞滅虢”,虢自此消亡,那么,虢國人為何演化成郭姓呢?從中國六書造字法則看,“虢”字是形聲和會意結(jié)合的一個字,左邊上下似兩只手,中間像武器戈,右邊像一只張口吼叫的虎,好像是人持武器和老虎搏斗,寓意“勇猛”。從甲骨文和金文的郭字看左邊是樓閣,右邊是一個邑字,顯然是城郭的郭,即東郭、西郭……引申保護、守衛(wèi)國家的意思,這個認識法是基于虢氏的職事。所以“虢”字是持戈和虎搏斗的勇士,即天子的近衛(wèi)部隊,從這種意思相同、音相同的兩個字,后人可互通假借,遂以郭為氏,虢國的王族子孫后來均以諧音字“郭”為姓氏,稱郭氏世代相傳至今。我們前幾年驅(qū)車前往西安碑林考察時,郭氏家廟碑村并序載:“溯其先蓋出周的虢叔,虢或為郭,因而姓焉?!币虼耍S著歲月的演化和無數(shù)朝代的更替,加之近年諸多海外有識之士對虢國文化研究情有獨鐘,耕耘不輟,探源尋根,孜孜發(fā)揭虢國奧秘,研究郭姓文化,并成立了以郭為氏的懇親會,行在千里,基本上粗略地弄清了郭氏族人的去向和分布格局。
據(jù)史料記載,歷史上的虢國在被攻陷前,晉軍和虢軍兵戎相見,相持三個月有余,晉軍連攻不克,造成重大傷亡,借此發(fā)泄仇恨,采取對虢國城池進行“掃穴犁庭”的攻勢,不僅將地面建筑物夷為平地,連地基都遭破壞。公元前655年8月,晉軍包圍虢都上陽,雖虢國兵強馬壯,城設堅固,于當年冬十二月因長期堅持奮戰(zhàn),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不得不在晉軍壓境下屈服。
晉國大夫荀息和大將克里,在上陽攻陷后,曾召集全城百姓,宣布三日內(nèi)一律遷出舊城,否則一律燒毀。并講明,凡貴族階層,隨晉軍渡河到晉國,遷其民于山西汾陽一帶,汾陽境內(nèi)至今有虢城村、虞城村,并且隔河相望。據(jù)說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先祖,即是從這里遷徙陜西關(guān)中。之后,《太平寰宇記》也有記載,汾州虞虢二城,相關(guān)晉滅虞虢,遷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
不愿受亡國凌辱的虢國遺民,輾轉(zhuǎn)流徙,遷往外地。這種移民屬自愿隨意性的流動,無人催促管教的部分族人,能生存,能生活就留居。
不愿外遷的虢國城居民百姓,統(tǒng)統(tǒng)被驅(qū)趕到上陽城外的附近各地,李家窯遺址西南約3公里的青龍澗南岸,有個“郭氏源頭村”,據(jù)說過去很早以前這兒叫“虢寺園頭”,以后隨時代變遷或出于避禍原因演化為“郭氏源頭”。目前,陜縣境內(nèi)有郭氏的村落達多處,如郭家莊、郭村、郭家坪、郭峪、郭溝、郭家凹等,還有靈寶市的虢略鎮(zhèn)(現(xiàn)城關(guān)鎮(zhèn)),五畝鄉(xiāng)的白馬村、抬頭村、盤龍村,焦村鎮(zhèn)的巴婁村,西閏鄉(xiāng)的東古驛村、程村鄉(xiāng)的郭姓人等都是郭氏后裔遷徙的見證。
虢國即將被攻陷時,最后一位國君虢公丑逃往京師時,帶走了他的眷屬和部分宗親,周王室對這位忠心耿耿的嫡系國君自然寵愛有加,迅速把自己疆域內(nèi)溫地賜予他。另從《上村嶺虢國墓》報告的說法,虢桓娶蘇女,結(jié)為姻親。蘇國即今溫縣、孟州市一帶,與原東虢僅一河之隔,虢公丑國破家亡,只好投奔其岳父家。
歷史上的虢國,從西周分封至遷徙至滅亡,共經(jīng)歷400多年的歷史,且曾有“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和小虢”之說。滎陽東虢是由西虢遷居所建,而西虢故土留下的郭氏族人稱小虢,公元前687年(東周莊王十年)被秦武公所滅。滎陽東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所滅,三門峽虢國分南虢和北虢,即黃河兩岸的上陽和下陽遺址,據(jù)史料記載,是由滎陽東虢滅后的遷址。且先建下陽或大陽(北虢),后建上陽,晉獻公在公元前658年借虞道先滅下陽,三年后滅上陽。郭氏族人遷移到西北邊遠地區(qū)定居,從而形成后來的西平虢氏和敦煌郭氏。
虢國自退出歷史舞臺后,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漫長歲月,郭氏后裔遍天下,天下郭氏是一家。根據(jù)目前三門峽出土的青銅銘文研究,郭氏的祖根源于歷史上的虢國,已是一個主流和不爭的事實。
但是這里要提及郭姓之淵源這個概念,還另有說法,不完全出自西周姬姓郭氏。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當初源于姒姓,出自夏商時期郭氏與郭崇的后代,屬于先祖名字為氏。古書文獻曾載“禹乘二龍,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和郭支。中國《姓氏考略》云:“夏有郭支,見《抱樸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jīng)》,此郭氏自始。”可見,郭支與郭哀可謂中國有史記載最早的虢氏人,因此,中國上古史上建陽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國的夏王朝人都為郭支與郭哀的后裔,均被后人認為是郭氏族人的始祖。不僅如此,從史料中還可看到,郭氏族人也有源自城池的外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的;也有源自冒姓和改姓的;還有源于諸多少數(shù)民族系的等等。但是從虢氏的起源來看,虢氏主要有兩個發(fā)源地,一個是夏商時的郭國,另一個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國。據(jù)史料載,起源于周王朝虢國的郭氏人數(shù)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遠,目前,90%的虢氏族人來源于這一支。但這一支族人的繁衍無論是西虢還是東虢,或者北虢及南虢,每個虢國的滅亡都導致了虢氏族人的大逃亡和大遷徙,在遷移過程中,西虢成了我國西北部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東、北、南三虢則成了太原郭氏、河東郭氏和潁川郭氏的始祖。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郭氏大舉南遷,主要流散于江蘇、浙江等地,后延至福建、廣東、香港甚至國外,甚至有些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為了對郭氏族人的遷徙壯大發(fā)展作以紀念,建立了豪華祠堂和郭氏族譜。
秦初,郭姓主要活動于河南、山西、山東、河北地區(qū)。秦末漢初時,郭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內(nèi)蒙古,西至甘肅,東觸江蘇,西南入四川。
三國兩晉時,郭姓分布于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qū)。
唐朝初,郭姓以河南人群為主體二次南下,移民進入沿海福建。唐朝中葉,大臣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王,中興之功帶來了郭姓家族的興旺,達到鼎盛時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數(shù)敬奉郭子儀為始祖。
北宋時,因社會原因,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跡幾乎達到南方各地。據(jù)說宋朝時,郭姓人大約有10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
明朝時,郭姓大約有9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為明朝第十七大姓,這時的人口未增長,主要是因為北方社會連續(xù)動蕩,戰(zhàn)爭不斷,使郭姓受到嚴重打擊。明朝時,郭姓為山西第一大姓。
簡而言之,宋、元、明期間,郭姓總體布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或由西向東遷徙,全國重新形成了北地晉、冀、魯,南方贛、浙兩大板塊郭姓人口聚集地。
郭姓,可謂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截至2015年,當代郭姓人口已達1490余萬,是中國第十七大姓,約占全國總?cè)丝诘?.15%。目前,郭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15%)、河北(8.8%)、山東(7.8%)、湖北(7%),共占全國郭姓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6%)、廣東(5.5%)、山西(4.7%)、遼寧(4.4%)、安徽(4.1%),五省的虢姓又集中了30%,河南力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總?cè)丝诘?.1%。中國目前形成了華北、中原與東北三大板塊郭姓聚集區(qū)。
時代在變遷,歲月在流逝,隨著社會動蕩和各個歷史時期的大變革,虢氏族人不斷向外播遷乃至國外。目前,在亞洲已形成世界上最多的虢氏華裔、華僑聚集區(qū),其中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柬埔寨和老撾等十幾個國家為最多。美國、加拿大、巴西也有不少郭氏華裔,他們許多人為所居住國家作出了卓越貢獻,在當?shù)叵碛泻芨叩穆曂延懈鱾€階層的名人問世。
綜上所述,無論郭氏族人還是郭氏華裔,他們跨海越洋,輾轉(zhuǎn)萬里,團結(jié)共濟,尊祖敬宗,弘揚中華文化,始終維系著親情、族情和愛國愛鄉(xiāng)的一片癡情。虢國雖然在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灰飛煙滅,但是它給后人帶來了“假虞滅虢、唇之齒寒”的千古教訓;它讓郭氏后人真正知曉自己根之所在、情之所系;它使虢氏族人永遠懷念故土,變仇恨為動力,為實現(xiàn)中國夢,為“一帶一路”的新征程,爭創(chuàng)世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