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黎清
摘要:目的:探討針灸聯(lián)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某院就診的12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將其分為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外加中醫(yī)針灸與推拿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采用針灸及推拿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疼痛緩解時間、頸椎活動受限緩解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顯著。
關鍵詞:針灸;推拿;椎動脈型頸椎病
引言
頸椎病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疾病,頸肩部疼痛明顯,老年人是高發(fā)群體。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患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頸椎病患者除了感覺到頸肩部疼痛難忍、麻木癥狀外,一些患者還出現了眼花、頭暈、暈倒等各種癥狀,這些均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常見癥狀。這一類患者臨床癥狀的出現往往是由于頸椎增生、退變引起的,屬于祖國醫(yī)學中“痹證”疾病范圍。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方法,現階段尚未確定統(tǒng)一的臨床標準。中醫(yī)主張采取針灸、牽引、推拿等方法,臨床效果明顯,并發(fā)癥較少,且醫(yī)療費用較低,患者容易接受。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某院就診的12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將其分為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其中,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介于32~75歲,平均(53.22±2.26)歲,病程3~60個月,平均(19.8±4.2)個月;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介于34~76歲,平均(54.02±2.19)歲,病程3~59個月,平均(19.5±4.0)個月。以上120例患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頸部疼痛不適、頭暈及頸部活動受限等癥狀,X線片可見不同程度頸椎曲度改變,超聲提示存在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均被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颊呔炇鹜鈺⒔涐t(yī)學倫理會審核,兩組患者之間的臨床資料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說明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該組患者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如服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或芬必得等;觀察組:該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外加針灸與推拿聯(lián)合治療,具體操作如下:(1)推拿治療。取患者坐立位,醫(yī)師在患者整個肩部、進步進行滾法按揉,點按患者夾脊穴和風池穴,輕撥患者肩部位的肌肉,輕輕按揉患者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充分放松患者痙攣的肌肉。在完全放松患者肌肉之后,醫(yī)師尋找到患者肩部、橫突、頸椎棘突的壓痛點,采用按揉和點撥的手法,推拿3分鐘,手法可稍稍偏重,之后再慢慢減輕手法重量,再采取滾法和揉法進行推拿,每次來回推拿3次。醫(yī)師用手托住患者下頜,將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壓在患者的風池穴部位,輕輕向上拔起頸椎,推拿4次。采用滾法、揉法按壓整個肩部3分鐘,以放松患者肩頸部位,1次/天,連續(xù)治療三周。(2)針灸治療。指導患者取舒適坐位并放松頸部,以CT及X線片檢查結果為依據,對風池、頸夾脊、內關、合谷及外關等穴位行常規(guī)消毒并針刺(穴位深度控制在0.5~1.5寸為宜),均使用平補平瀉手法,待進針得氣后留針30min。
1.3觀察指標
隨訪半年,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頭痛、眩暈等癥狀的改善情況,參照相關診斷療效標準將治療效果分為明顯有效、一般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與治療前比較,患者頸椎功能及頭痛、頭暈癥狀有明顯改善或完全消失,且半年內未見復發(fā),則判定為顯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頸椎功能及頭痛、頭暈癥狀有所改善或基本消失,半年內偶有復發(fā),則判定為有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頸椎功能及頭痛、頭暈癥狀無改善,甚至癥狀有所加重,則判定為無效。另外,對比兩組患者頸椎活動受限時間及難疼痛緩解時間。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給予處理,臨床觀察指標采?。▁±s)、率表示,經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采用針灸及推拿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96.7%,明顯高于對照組75.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60例,47例顯效,11例有效,2例無效,有效率96.7%。對照組60例,28例顯效,17例有效,15例無效,有效率75%。
2.2兩組疼痛及頸椎活動受限緩解時間對比
對照組疼痛緩解時間為(7.57±2.10)d、頸椎活動受限緩解時間為(9.11±1.23)d;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為(4.02±1.12)d、頸椎活動受限緩解時間為(5.12±1.38)d,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多發(fā)疾病,屬于頸椎病中的一種,主要是因為椎動脈血管在壓力作用下發(fā)生了變形,從而引發(fā)該疾病。臨床上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高發(fā)人群為中年、老年人群,在患者發(fā)病之后,會伴隨不同程度的惡心、頭暈癥狀,且頸部關節(jié)活動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臨床上應該給予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有效的對癥治療,這樣能夠預防疾病發(fā)展,控制病情。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針灸聯(lián)合推拿治療此種疾病,在針灸治療中,針刺相關的穴位能夠有效保護患者頸椎,放松患者肌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再配合推拿治療,能夠起到止痛消炎、化瘀活血的功效,還可減輕患者肩頸部疼痛。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針灸及推拿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96.7%,明顯高于對照組75.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較單純使用西醫(yī)治療,效果更明顯。另外,相比于觀察組來說,對照組患者所需的疼痛緩解時間及頸椎活動受限緩解時間的平均值都更長,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針灸聯(lián)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頸椎活動功能、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聶麗美.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10例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16):10-11.
[2]顧曙明,張金蓉.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0例療效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15(26):221.
[3]張洪兵.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80例療效分析[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6,26(12):825-827.
[4]李小紅.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0例療效分析[J].今日健康,2016,15(12):1.
[5]李文江,張關弘,卞阿慧.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7,8(10):60-61.
[6]石惠娟.針灸與推拿聯(lián)合治療老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分析[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5,24(11):1160-1161.
[7]陳麗.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6,29(24):292.
[8]方育科.中醫(yī)綜合療法聯(lián)合坐位頜枕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45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7,46(12):168-170.
[9]丁小軍.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6):11-12.
[10]任軍寧.針灸聯(lián)合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3(24):123-124.
(作者單位: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