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國生
在21世紀的新時期,我國已經(jīng)快速崛起,已是不爭實事!但近來卻有一些如“臺獨”“港獨”等不和諧聲音,以及個別國人對中國歷史過去人物事件(如偉人名人烈士)的歪曲否定,再加上國外的反華雙重標準宣傳等,當前,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愛國情懷,是我們教師教育學生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歷史使命!愛國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和情感。作為新世紀的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應該將自己對歷史的認識轉換成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在教會學生認識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的同時,更要培養(yǎng)學生從歷史角度去培育家國情懷。如果教師只是照著課本念相關內(nèi)容,只為考試,那么學生會枯燥無味,更不必說引起情感共鳴、培養(yǎng)情操了。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歷史課程教學的內(nèi)容,將情感因素融入教學課堂之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教學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譬如,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史,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強盛,引發(fā)民族自豪感。比如四大發(fā)明證明了我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曾經(jīng)處于領先地位,師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內(nèi)心會升騰起一種自豪感,提升對祖國發(fā)展歷史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而要想真正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肩負著極大的重擔,教師必須從歷史角度出發(fā),全面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如,在對輝煌的隋唐文化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學習的時候,隋唐文化的內(nèi)容、繪畫、書法、工藝美術作品等的特點及發(fā)展情況,加上中外對比,通過對這些內(nèi)容的賞析,感悟隋唐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國封建社會最頂盛時期的文化情況,在教學中潛移默化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例如,學習中國近代史,讓學生了解近代中國的屈辱,對清政府割地賠款,師生會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感到憤慨,“人弱被人欺”,對中華民族遭受的恥辱感到深深的痛心,從而樹立起保家衛(wèi)國的觀念。通過借助影視作品深層次理解相應的歷史知識,可以觀看《甲午風云》等影視資料,直觀地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凄愴的音樂仿佛使學生看到了東北人民在日軍的鐵蹄下慘遭蹂躪的悲催,痛恨侵略者的行為,感悟到今天的和平是多么不易和可貴,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發(fā)揮積極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升華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學習抗日愛國將領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而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時,師生感受到的是一種偉大的英雄主義和愛國情懷。當學生學到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大犧牲和痛苦以及對中國人民的殘害時,學生就不會忘記這些先輩苦難的歷史,就會記住歷史的教訓,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熱情。例如,在學習《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與抗戰(zhàn)相關的紀錄片或者電影,觀看《南京大屠殺》,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為今天國家的強大感到自豪和驕傲,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再如,通過學習中國現(xiàn)代史,讓學生了解現(xiàn)代中國的崛起,形成國家民族認同感。比如,對《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1997年香港回歸大事記”的視頻節(jié)目,我國之所以能收回,是因為中國強大了。奧運會的成功申辦以及2019年國慶震憾大閱兵,讓學生看到今天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充滿報效祖國的斗志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的決心!學生對祖國的愛國之情會油然而升。
總之,學習中國歷史,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yè)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因此,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yǎng)是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作為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將基本的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意識,對祖國的發(fā)展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更好地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