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隨著農(nóng)村教育資源的不斷拓寬以及農(nóng)村教師素質(zhì)的逐漸提升,過去那種農(nóng)村學生使用方言進行語文課堂交流與溝通的現(xiàn)象雖然即將成為歷史,但由于受到學校硬件及教育載體等各種條件的制約,農(nóng)村學生在進行課堂交流匯報時,僅僅停留在“能說”的層次,并沒有達到“會說”的高度,而引導學生“會說”也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衡量語文教學的一種圭臬,所以,讓農(nóng)村學生更會“說”將直接決定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質(zhì)量,那么,語文教師如何使學生更會“說”,使說的內(nèi)容更豐富,語言更通暢,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
一、讀是說的基礎與前提,教學生“說”前應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前沿陣地,讀是說的基礎與前提,說是讀的表現(xiàn)與升華。要使學生形成對語言的敏銳而又直觀的感悟能力,首先應當重視的就是閱讀。大凡獲得非凡成就的演說家,無不是喜歡閱讀的求知者,他們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博聞強識,所以才能達到“出口成章”的境界。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在不斷閱讀中,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感知、了解、共鳴的過程,從而為下一步“會說”積累語言材料。
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國徽》時,我抓住閱讀策略,通過師范讀,學生默讀、朗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完成對詩歌的理解與感悟,實現(xiàn)“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目的,當學生在閱讀中將充沛的感情積累到一次層次時,我讓他們說說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以及自己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如何用實際行動為國徽增添光彩。因為有了閱讀的基礎,有了情感的奠定,學生很快能將作者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從而實現(xiàn)“移情”的目的,而正是因為有了情感的積蓄,學生能很快地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將心中之所想轉化為“所說”,有了個人情感的體驗,學生說的內(nèi)容大不相同,也能用通暢的語言表達自己心中所想,課堂上的交流匯報也變得生動起來。
當然,除了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課本知識外,還要鼓勵學生多多涉獵課外知識。燦爛的文化不僅表現(xiàn)在課堂上,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五彩繽紛的課外書籍中,學生只有讀得多了,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將閱讀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愛閱讀的學生,往往語感比較強,想象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也強。當知識積累到一定量時,脫口而出,出口成章也就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了。
二、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為“說”鋪就熱烈濃厚的氛圍
語文教學也是情境教學,語文教學中非常注意實現(xiàn)“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意境。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為學生的“說”鋪就熱烈的氛圍,誘導學生達到“不得不說,一吐為快”的目的。
生動的教學情境的實現(xiàn),需要教師成為感情充沛、飽滿的引導者,通過借助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教學,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一段情真意摯的音樂,一張生動清晰的圖畫,都能為學生的“說”創(chuàng)造氛圍。甚至,教師一段恰到好處的導語,都將能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
如在教學《聶耳與國歌》時,我先播放《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哪些情況下聽到過國歌。實際上,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國歌常常在我們的耳旁激蕩,振奮人心的音樂更是激起了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學生們有的說出了奧運會上的頒獎儀式,有的說出了在觀看《新聞聯(lián)播》時,甚至還有的說出了家里的爺爺最喜歡有事沒事哼唱國歌了。學生們熱烈的交流著,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情緒變得高漲起來,他們說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也更為貼進自己的生活,被調(diào)動的情緒讓他們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望,他們渴望將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說”的過程再次得到實現(xiàn)。
三、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讓“說”的形式更為多樣化
每個學生不是演說家,不是語言藝術的締造者,但他們是真實生活的體驗者。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說”的形式更為豐富。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多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顯而易見,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說”的能力也會相應的得到開發(fā)。如在開學第一課時,我以“我欣賞這樣的學生”為題,讓學生進行自由發(fā)言,學生結合自身的體會,從實際出發(fā),暢所欲言,因為與自身相聯(lián)系,學生說的內(nèi)容更為具體,“樂于助人的學生”、“團結同學的學生”、“尊老愛幼的學生”、“勤奮好學的學生”……學生總結了二十種“我欣賞的學生”類型。這樣的交流活動,不僅實現(xiàn)了“說”的目的,更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心靈距離,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了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同時也啟發(fā)學生,“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每個學生要善于學習他人之長,方能補己之短。
四、鼓勵學生大膽“說”,實現(xiàn)由“啞口無言”到“敢于張口”再到“脫口而出”的過程
學生的語言能力有高低之分,特別是農(nóng)村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很多學生將平常的說話習慣帶到課堂中來,要完整地表達某個觀點時,總是不得章法。這個時候,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說,即便學生說得斷斷續(xù)續(xù),支離破碎,也是從“啞口無言”到“敢于張口”的轉變。當然,學生在說了以后,教師應建立反饋機制,就是要將學生說出來的句子整理成完整通暢的語句。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培養(yǎng),將句子表達清楚完整也會成為一種習慣。所謂語感,即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自然就會達到“胸中有丘壑”的層次,也會“說”得更生動,更精妙。
誠然,讓農(nóng)村的學生更會“說”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但我相信,教師只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全力以赴地去踐行自己的目標,用自己真實的情感、積存的經(jīng)驗與學生去溝通、對話與交流,善于發(fā)現(xiàn)與肯定學生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鼓勵學生“想說就說、說得響亮”,學生一定會“說”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