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蓉
摘要:由于對新課程進行了新的規(guī)定,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再局限理論知識,在學習方法以及應用知識方面,教師也必須加以引導,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逐漸引入STEM 教育理念,因此增加相應的科學拓展課堂是必不可少的,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深入領會與掌握所學知識。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提前找到STEM科學素材,讓學生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面,創(chuàng)新小學科學拓展課堂的評價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STEM;教育理念;小學科學教學;拓展;評價
放眼國際科學教育,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等學科交融的多元化教育逐漸得到重視,STEM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對教學方式進行整合,使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活學活用;且STEM教育更利于提高學習的意識,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很大幫助。所以,以STEM教育理念為準則,我們再以自身的教育經驗為輔,結合教材內容,將生活實際引入教學,對科學拓展課堂進行創(chuàng)新,使學生提高科學實踐的興趣。
一、STEM 教育的意義
STEM教育是將科學、數學、工程、技術進行融合,為學生打造出相對動態(tài)的學習方式,將每個學科聯系起來,并且STEM 教育模式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活躍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STEM還可以將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情況進行合理聯系,使學生將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發(fā)揮。如果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學科現象,也可以在拓展課堂中進行交流,這樣有利于師生之間融洽的課堂氣氛,有效地對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提高。
二、STEM理念下的科學拓展課堂教學設計原則
拓展課堂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落實學校的育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固有的學習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定位自我發(fā)展方向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科學拓展課堂的課題選題應從本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和社會資源,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保持和發(fā)展學校特色。
(一)教學情境化
小學生接觸科學學科,都會感覺知識抽象,難以理解,而在STEM教育理念中,教師必須依據科學教學的設計情境化準則展開科學拓展課堂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使學生學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合理聯系,提高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以及應變能力。
(二)以人文本的原則
在STEM教育理念中,以人為本是小學科學拓展課堂教學中必須遵守的大前提,讓學生掌握科學拓展課堂教學的主動權,而教師進行適時指導,讓學生可以自主探究、處理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STEM 理念下創(chuàng)新小學科學拓展課堂的評價方法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基于項目的STEM教學模式中對行為能力的評價內容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劃分,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收集、獨立解決問題、協(xié)作交流、自我調節(jié)、自我評價、行為習慣、獨立批判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終結性評價無法對學生這方面的發(fā)展情況進行全面的衡量和評估,而此時形成性評價的價值也就被真正凸顯出來了。需要注意的是,許多教育實踐者認為形成性評價僅是將做題的時間從學習階段結束提到了學習活動中間。但事實上,“生本”是指要以學生的一切為本,包括學生的行為、能力及思想的變化,而不是單一地從知識的角度去評估。形成性評價需要幫助學生去應用知識,此方法所關注的重點是擁有知識而不是測試結果。因此形成性評價的內容不能局限考查學生科學知識的背誦情況,而是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在評價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仔細觀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各方面能力的改變。當教師真正將評價注意力轉向學習過程時,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評價結果。對于缺乏評價能力的學生(也可能是評價能力有限的教師)而言,評價的效果取決于量規(guī)的具體程度。量規(guī)的內容應涉及具體的對于活動過程的概念性標準,各項學習目標在評價量規(guī)中都應該得到細化,提供足夠的信息來幫助學生判斷自己是否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這種多維度、多主體的評價方式能更加公正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fā)展水平。
(二)關注學生的錯誤
學生在進行STEM項目的過程中才會覺得身心愉悅,以正確的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在動手操作或是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意識到犯錯往往是通往真知的必由之路,自身對于某一概念的認識缺陷問題在其他組員身上也可能存在,小組成員可以借此展開交流合作,共同解決這一問題。這種錯誤觀的提出絕不是為了給學生犯的錯誤開脫,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錯誤是應該且必須被糾正的,否則教育就失去其固有的意義。若學生的錯誤無法得到及時糾正,不認真剖析錯誤背后真正的原因,則容易使教師和學生形成沖動和偏執(zhí)的毛病,繼而不愿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遇到分歧時往往固執(zhí)己見,不愿做出認真的分析與比較。因此在對錯誤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態(tài)度之后,如何去轉化這些錯誤值得教育者進行認真的思考。
四、結語
歸根結底,以STEM教育理念為標準,教師必須對小學科學的教學方式進行不斷探索,凸顯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處理問題,對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逐漸提升自身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注:泉州市第二批教育“領航團隊”專項課題“小學科學教學中基于項目的STEM學習的評價研究”(課題編號:QLHKT2-21)。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張祖興.從中美科學課程的差異談科技博物館科學教育的對策與思路[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