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魏榕:杭州市青藍小學語文教師、班主任。獲杭州市杰出青年崗位能手稱號、青年教師基本技能競賽一等獎、班主任技能大賽二等獎等榮譽。成長欲望強烈,善于在班級進行各種嘗試和實踐:開設“環(huán)球之旅”“創(chuàng)意戲劇”“全課程春之旅”等特色班本課程;開展“開學第一課”“詩詞大會”“兒童哲學”“朗讀者”等特色活動。
成長路上的兩件教育小事
魏榕生長在中國西北的一座城市,讀小學的時候,兩個教育事件給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件事是帶魏榕四年級數(shù)學的老師規(guī)定,單元考距離100分差幾分,就用細細的木棍打幾下手掌心,他同桌???0分,而魏榕能考90多分。然而每次魏榕的手都比他腫得厲害,魏榕也很困惑,后來同桌告訴魏榕,因為老師要打他30多次,所以每一次就不會特別用力,追求數(shù)量。而魏榕只挨幾下,因而老師每一下都蓄力再發(fā)力,毫不含糊。后來他們班的同學們就都學會了故意答錯,心想那樣可以多打幾下但是不會那么痛,結果班上的數(shù)學成績一落千丈。現(xiàn)在想來,當時的數(shù)學老師當然是為孩子們好,但她那冷冰冰的做法現(xiàn)在都還讓學生記憶猶新。
第二件事是,有一次魏榕生病了,不小心吐臟了學校樓梯,就在魏榕既惶恐又難受的時候,一位她不認識的老師出現(xiàn)了。他扶魏榕到辦公室,為她倒了一杯水,并關切地詢問魏榕的情況。那天他穿了一件簡單的藍色襯衫,下擺塞在褲子里,系一根簡單的皮帶,黑色皮鞋,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表情,在漫長人生路上被魏榕重新回憶的時候,都如此溫暖又清晰可見,像是在很難堪的時候“解救”了我一樣。讓魏榕始終覺得他是帶著溫度的。那時候,魏榕就想,以后她也要做老師,也要帶給別人溫暖,特別是帶給孩子溫暖,也要做像他這樣帶著智慧和溫度的老師。
由此可見,正確的教育表達方式,對學生的成長有多重要。
后來,魏榕就立志考杭州師范學院,成為一名老師。在大學里看了很多關于教育類的書籍,讓她更加堅定了要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
教育的核心是喚醒
魏榕覺得教育的核心是喚醒,不是灌輸,更不是填鴨,喚醒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點亮孩子的心燈。就是激發(fā)起潛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存在感、使命感、生命感和價值感。每個人,生而為人都想找到屬于自己的存在感。
記得一年級的時候,班上的小崗位總是會忘記,魏榕經常提醒,他們也經常會忘記,后來她就嘗試在班級里開辟了一塊小崗位的角落,為每個孩子制作了一根屬于他的簽子,自己用油漆噴上了專屬于他的顏色,并寫上他的學號和姓名。
墻壁信封上畫著的是每天的小崗位,比如關燈、分發(fā)課間餐等,每天早上魏榕都會細心地把屬于他們的小木棍放在信封里,自那以后大家再也沒有忘記過自己的職責。他們說終于在教室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存在,找到了自己的痕跡。魏榕想,這就是孩子們心里的存在感和榮譽感吧。
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們不愛閱讀,魏榕就征詢了他們喜歡看的書目,買了許多圖書,放在他們唾手可得的地方,同時,為了配合他們,魏榕還試著在教室的白板上畫上圖片。有段時間,孩子們喜歡看《昆蟲記》,魏榕就試著畫昆蟲,并貼上標簽。那段時間,每個周末,魏榕都一個人在教室,靜靜地畫,只為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三年級的時候,孩子們的好奇心變強了,對世界,對生活,對自己都充滿著好奇。班上就開設了“愛問課堂”,專門用來提問、解答。其中,有位同學問到了數(shù)學計量單位“億”和“兆”后面是什么?魏榕帶孩子們一起查閱了資料,做了一整面的展板,去了解這些內容。
未來,長大,孩子們記住了遠遠不是這些計量單位,更重要的是他們記住了這一份求真的探索精神。這一份伴隨著他們走過一生的品質,這從小學就烙印在靈魂中的精神。這種精神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讓他們記住或改變的,是需要通過教師不斷喚醒、不斷激發(fā)的。
魏榕還積極嘗試“班本課程”的開發(fā)?!鞍啾菊n程”是指在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之外,為拓展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特長、激發(fā)學習熱情、落實班級特色,由班主任、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并確定開發(fā)的班級學習資源,通過在班級內組織各種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最終實現(xiàn)全班學生的共同發(fā)展、個性發(fā)展。
用一整年做了“彩虹中隊環(huán)球之旅”
問起魏榕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采用過哪些“不平凡”的方式,魏榕激動地和記者分享了班上的“項目式學習”——“彩虹中隊環(huán)球之旅”。
“彩虹中隊環(huán)球之旅”的教學目的是使小學低段學生能夠初步認識世界,在一年的時間內了解共24個國家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建立廣闊的國際視野,以更為樂觀大氣的心態(tài)和格局來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zhàn)!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國家名稱、地理位置、國旗形狀及含義、國徽圖案及意義、國花、貨幣、著名建筑、特色食物、特色動物、代表性活動。
魏榕帶領孩子們利用每周四下午的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
小朋友自己看書,查閱資料,繪制思維導圖,找出想要展示的內容。每位孩子都對各自小組所申報的國家進行了深度的了解和認識。
展示前一天,其他小朋友也會拿到相關資料,做到有準備地進課堂。展示基本分為三個板塊:國家基本信息,國家特色,地方美食。每個小組都會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飾,對自己所申報的國家進行介紹講解。
孩子們在小導游和家長的幫助下一個個捋起袖子,或做出了一道道當?shù)貒业奶厣朗?,或學會制作一種工藝品,或學跳一種舞蹈。
課堂中還有提問環(huán)節(jié)。每到這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就馬上開啟“十萬個為什么”模式,一個個舉手提問,臺上團隊也絲毫不會膽怯,儼然一副創(chuàng)業(yè)團隊路演模樣,從國旗比例、顏色排列,到貨幣兌換匯率、名勝古跡特點,都做了詳細解答。
每次活動結束后孩子們就會進入“完成護照”環(huán)節(jié)。孩子們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圖片進行粘貼描述,并完成簡單的游記。魏榕會作為簽證官,根據(jù)護照的完成情況與孩子進行交流,通過的孩子即可獲得一枚簽證郵票,一學期12次活動能夠讓孩子集齊一套郵票,從而成為他們進入“導游證”考核的敲門磚。
大家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課堂的主人翁。這個課程還有幸被評為杭州“下城區(qū)義務教育精品課程”,還多次在各種活動上做展示,錢江晚報也對此進行了報道。
“比如有個小組打著墨西哥雞肉卷的旗號吃遍了全杭州的墨西哥雞肉卷,發(fā)現(xiàn)不同餐廳的味道不一樣,然后去進行調查研究!”這些體驗式的學習讓學生們充滿了興趣,一個個成了學習之外的“美食家”“調查員”……也從小開始嘗試做課題研究,寫分析調查報告。
真實性學習
在教育路上,魏榕也逐步摸索出適合自我教育發(fā)展的路徑,提倡“真實性學習”。初識真實性學習,是在一次培訓中。那一天魏榕聆聽了浙江大學的劉徽教授的講座。他是國內研究真實性學習比較早的教授之一。講座中劉徽提到了真實性學習的四個要素:設計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好奇心和探索欲;注重學生實踐動手操作;形成類專家流思維。回到家里之后,魏榕就迫不及待地上網查詢有關于真實性學習,但是很遺憾,這一類的研究不多。后來魏榕開始了自己的研究之路。
魏榕發(fā)現(xiàn)真實性學習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往前邁了一小步。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那時候的陶行知其實就在一點一滴的以教育結合生活的方式進行實踐,這何嘗不是一種真實性學習;再學習,魏榕發(fā)現(xiàn)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再到現(xiàn)在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在社會參與中實踐創(chuàng)新板塊就包含著真實性問題的解決;在自主發(fā)展中學會學習中就包含著樂學善學,樂學善學的前提一定是學生認為所學知識是有用的,能夠和生活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的。
現(xiàn)在,魏榕正在將“真實性”學習注入到教學過程中。未來,她期待著有更多精彩的真實故事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