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健
一、哲學的維度:讓語文教學朝向生命成長的方向
教師有什么樣的教學觀、知識觀和學生觀,往往會決定他在課堂上采取何種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
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是用文本點亮學生精神世界的過程。如果是借助對話的形式,通過誘導式的提問控制課堂,和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聯(lián)袂上演一出預設中的劇目,那么,不管這樣的課堂有多精致,都算不上好的教學。因為學生依然籠罩在教師的權威之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堂上會產生無知感和依賴感,他們寧愿待在不自由的安全之中也不愿冒險去探索,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他們被深深淹沒于“沉默文化”中,順從、盲從,直至無聲。不尊重兒童文化,用成人的價值與觀念去評判,這正是作為壓迫者(教師)對被壓迫者(學生)進行“文化侵犯”的結果。
最深刻的學習是在錯誤和失敗中、在多樣思維碰撞的過程中獲得的。學生不是被設計、被支配的對象,而應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
記得有一年公開課執(zhí)教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我問:“讀完這首詞,請把你所有的感慨,濃縮成文中的一個詞。你會選擇哪個?”這時,有一位孩子忽然舉手:“我選用‘肥’,我們六年級的生活緊張,學習節(jié)奏陜,但我看著肥肥的鱖魚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動,我的心情不禁也‘肥’了起來?!甭犝n的老師報以熱烈的掌聲,孩子的話讓我對這首詞忽然有了更深的體晤:詞中的景物,并不是自然現(xiàn)象的機械、冷漠的再現(xiàn),“飛”“肥”兩字,便是詞人心靈的投影。于是,我也高興地對她說:“你的精辟見解也讓我的心情不禁‘肥’了起來?!?/p>
永遠保持心靈的開放和謙卑的傾聽態(tài)度,在持續(xù)對話中尋求自我并發(fā)現(xiàn)共識,才能建構真正的民主課堂。網(wǎng)絡時代,知識容易獲得,見識未必容易產生。低層次的知識和技能容易復制和傳播,但是高層次的思維和技能,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培植起來要復雜困難得多。學生最大的長處是好奇,讓他們抱著游戲精神,不斷嘗試錯誤,經(jīng)歷從不會到會、從迷惘到頓悟的整個過程,才能體會語文學習是一項充滿樂趣、充滿挑戰(zhàn)、充滿意義的智力運動。
二、課程的維度:牽著住語文教學的韁繩
課程的內容決定了教學的內容。為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必須指向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不是單一指向它們的內容,即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而非僅僅“教課文的內容”。這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根本區(qū)別。
以《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為例,這是一篇介紹現(xiàn)代高科技的說明文。課文通過對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結構、工作原理及與人們關系的詳細介紹,讓我們了解到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奇妙之處,認識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如果一味糾纏于課文內容,任由學生發(fā)揮,無疑會上成一節(jié)科學課。所以,應該從語文課程的角度出發(fā),從發(fā)展學生言語生命的角度出發(fā),挖掘這篇文本獨特的教學價值。
我對本課第二教時的教學內容做如下考慮。首先,從語言及表達角度思考文本。作者“深話淺說”,善打比方,并列舉生動事例,將精深的科學知識講得引人入勝。因此,引導學生體味說明方法的多樣、生動,語言的嚴謹、周密,可作為本課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其次,課文在介紹互聯(lián)網(wǎng)奇妙之處的過程中,敘述思路清晰,具有很強的條理性。所以,引導學生去體味文本言語表達的清晰有序,并進行表達方式的遷移運用,也可作為教學內容之一。第三,雖然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但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及現(xiàn)代科技飛速發(fā)展的贊嘆。這一切需要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文本來體會,特別是對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要細細品味。
“作者是通過什么方法讓我們感受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神奇的?”“課文中哪些詞語不能缺少,一少就讓我們體驗不到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神奇了?”這些問題的指向是對語言本質的思考,是對語言形式的學習。當學生專注心智、參與情感、調動想象,一遍又一遍努力“讀進去”,對文本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甚至是每一個標點符號,保持一種高度敏感和警覺,就能在知識要點的掌握過程中,體會到本篇科普小品獨特的語言魅力。
教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感悟課文美好的語文品質,進而探究其生成的緣由,能促使學生學會借鑒,提升自身的語文品質,培養(yǎng)咬文嚼字、推敲語言表達的習慣。教師只有做到心中有課程,才能緊緊抓住語文教學的韁繩。
三、方法的維度:文本解讀是基礎
備課能力的萎縮,首先是解讀文本的能力的缺失。很多時候,教學方法就蘊含在對文本準確深刻的解讀中。比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講述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巨著《國榷》的感人故事。如何才能引領學生體會談遷失去第一部書稿時的沉痛之情?備課時,我圈畫批注,反復研讀。1.品味“鎖”,家徒四壁,但談遷為何要將書稿小心翼翼“鎖”在竹箱里?2.推敲“偷”,小偷僅僅偷走了一部書稿嗎?但他偷不走什么?3.第二部書稿完成,作者為什么用“誕生”一詞?課堂上,這幾個話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他們通過品味文字,有感情地朗讀,讓人物的形象變得豐滿起來。
一個語文教師需要大量的文本解讀的實踐,才能開掘出自己的體驗和領悟,對文本敏感、善感、多感,真正擺脫教參和他人的教案,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但是,教師的解讀不能全盤教給學生,更不能以自己的解讀代替學生的解讀。
(作者單位:興化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