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就工具性而言,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就人文性而言,學生能夠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形成良好的品格的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我們以孫悟空這篇文章為例,這是一節(jié)閱讀課,首先學生需要讀懂文本,這就需要克服文本內(nèi)的知識點的障礙,運用適當?shù)拈喿x策略,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取信息,提取部分語言材料為寫作做鋪墊,通過閱讀,逐步豐富和加深對孫悟空這一人物的理解。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中國傳統(tǒng)故事和英語語言的融合,逐步形成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我們在設(shè)計閱讀課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到學情,關(guān)注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它們的閱讀量,學習本部分的是八年級的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獨立閱讀的能力,這部分的生詞不多,學生可以通過上下文的猜測克服生詞的障礙,通過閱讀尋找細節(jié)信息對他們來說也不是難點。閱讀策略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運用,但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構(gòu)建文本的框架是很有難度的,需要老師一步步,一層層和學生一起搭建,這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zhàn)。對于文本材料,使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中國的孩子對于孫悟空都有了解,對于七八十年代的人來說,孫悟空是神,但是對于2000年以后的孩子,很多對于孫悟空并沒有太深入的理解,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中還學生一起去挖掘人物的內(nèi)在品質(zhì)和精神。
閱讀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了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不但要考慮文章內(nèi)的語言知識點,還要挖掘隱藏在文本后的思想和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閱讀的同時還能理解和感悟,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