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鄠邑區(qū)東保安灘村歷史移民與文化變遷研究

        2019-09-10 07:22:44王瀟王慶賀
        三峽論壇 2019年6期
        關鍵詞:文化變遷

        王瀟 王慶賀

        摘? 要:人口流動難免引發(fā)不同文化間的碰撞,甚至會出現文化涵化、同化、融合的現象。遷入群體由于所處的邊緣地位而不斷適應當地文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當地人”。然而,由于東保安灘村村民遷入時間較短,加之其濃厚的宗族觀念,集聚的居住形式,使其能夠保留較多的原生文化。但是,遷入群體所處的文化弱勢地位使其很難在當地文化的沖擊中保全自己的文化特征。加強他們對于自身文化的自信與認同,提高自身的文化適應能力或許是延續(xù)其原生文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東保安灘村;歷史移民;文化變遷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9)06-0056-07

        人口遷移是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亦是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熱點話題,歷史上關于人口遷移的記載不勝枚舉。引發(fā)遷移的原因大抵為自然災害、戰(zhàn)亂等,東保安灘村就是自然災害主導下的移民村落。在遷入的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在長期的持續(xù)互動中產生了涵化、融合的現象。一方面,遷入群體受原生文化的長期渲染而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這些文化元素隨著人口的遷移而被帶到遷入地;另一方面,作為外來者,遷入群體要努力融入遷入地的文化而完成“在地化”的過程。因此,人口遷移的過程往往伴隨著遷出地與遷入地兩大文化系統(tǒng)間的涵化與融合。

        一、東保安灘村概況

        東保安灘村屬西安市鄠邑區(qū)澇店鎮(zhèn),地處關中平原,距西安市35公里。該村東西狹長,西連西保安灘村、東鄰楊灘村、南接曹家灘村、北瀕渭河,總面積600多畝。這里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干濕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東保安灘村耕地大多由渭、澇兩河改道后的拋荒灘地開墾而來,土壤中含沙,地力肥沃,適宜蔬菜瓜果的生長。村民以種植蔬菜瓜果為主業(yè),閑時進城務工。

        東保安灘村原屬渭河以北的興平縣宋灘鄉(xiāng)管轄,后因渭河在周至-咸陽段南北頻繁擺動,河道總體呈北移趨勢。河道北移后,為爭奪土地,戶縣與興平曾在戶縣元村發(fā)生過一次沖突。興平縣最后放棄了渭河南邊的土地(原渭河河道北)。1960年東保安灘村劃歸周至縣尚村鄉(xiāng)管轄,1963年劃歸戶縣(今鄠邑區(qū))管轄至今。

        東保安灘村交通便利,南北兩條主街道全部實現硬化,并與其它村莊道路相通,居民出行較為便利。村民的受教育水平也逐漸提高,2000年之前,該村擁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屈指可數,近年來村中的高學歷人才逐漸增多。東保安灘村現有商店兩家,醫(yī)療診所三家,基本滿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村民住房由原來的土房變成了干凈整潔的磚瓦房,村里的衛(wèi)生狀況亦得到顯著改善。

        二、東保安灘村的移民經過

        東保安灘村村口所立碑刻記載,清咸豐十一年(1861)前,有湖北籍馮振懷在此定居,人稱馮家莊。清光緒八年(1882)前,又有人陸續(xù)于渭河南岸之灘地開荒落戶。為防水患、保平安,取名為“保安灘”,因其方位在東,故取名為“東保安灘”。起初,其住戶多為散居,現為聚居。筆者在調查中,也證實確有馮姓人家此前在此居住,后又搬離。現居村民中約90%祖籍湖北,但其中并無“馮”姓,亦無與“馮”姓有關聯(lián)的家戶,這也是后來村子改名的一個原因。

        清末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澇峪山區(qū)、渭河灘一帶遷入河南、山東、湖北及省內商洛移民較多,現澇店鎮(zhèn)、渭豐鎮(zhèn)、大王鎮(zhèn)沿渭河灘十數村及玉蟬鄉(xiāng)、五竹鄉(xiāng)個別村莊幾乎全為移民,其生活習俗、語言等仍保留有原籍的痕跡。

        (一)湖北籍人口遷移的概況

        1.遷移原因

        經筆者走訪發(fā)現,原湖北籍人口的遷出地為十堰市鄖西縣管轄的村莊。如東保安灘村中的“龔”姓來自龔家灣,“胡”姓來自胡家村,“何”姓來自何家溝。

        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人口的再分布以及人口遷移產生著重要影響,湖北籍移民大多是自然災害下的移民。民國33年(1944),白浪、茅箭、十堰、花果、黃龍發(fā)生蝗災。災情由河南,經均縣,勢如海潮,蝗蟲所到之處,禾苗被食,大部分田地顆粒無收,農民痛遭饑荒。民國35年(1946)夏(鄖西),冰雹水災,受災12萬余畝,減產148萬斤,上級免賦稅740萬元。由此可知,湖北省十堰市在上世紀中旬遭遇自然災害,受災群眾為生活所迫,外出尋找生存之路。因陜西距離其較近,成為首要選擇。

        2.遷移經過

        經筆者調查發(fā)現,東保安灘村的湖北籍移民多為上世紀30-50年代受自然災害所迫,“一擔兩筐”沿路乞討,大部分人停留并定居于此地。村民龔萬亮向筆者講述了他們遷來此地的情況。

        我祖父弟兄五人,老大帶領幾個兄弟,從湖北十堰鄖西縣龔家灣村逃荒至此,其他兄弟在途中不幸去世,最終只剩下老三、老四和老五(其祖父)幸存下來。我三祖父定居下來后有三個兒子,現已發(fā)展為一個大家庭。四祖父定居在鄠邑區(qū)其他村莊,現在家里已無男丁?!褒彙笔习l(fā)展至今,家族中已有近110個人(男丁)。據說,我們“龔”氏在湖北還有很多親屬,但由于祖輩有言在先,至今未曾與湖北親屬取得聯(lián)系。現我們村的龔氏與陜西涇陽縣、三原縣、咸陽市東北龔家灣村的“龔”姓為一家人。

        此后陸續(xù)有人帶自己的親戚朋友遷入澇河南岸地區(qū),最晚于上世紀50年代到達此地。為了在此地立足,不少遷入者找人居中牽線,與當地人形成婚姻關系,逐漸定居于此。如何老師所說自己的祖父和二祖父即是如此。

        我祖父15、16歲時,逃荒來到戶縣,后來去我姥爺家當了上門女婿。定居下來后覺得這邊生活比老家好的多,于是經人牽線,將他的二弟也帶到這邊,與別人結成婚姻關系,從此定居于戶縣當地。

        在湖北籍移民的遷入過程中,最早的主要有龔姓、胡姓和何姓。最初每家都只有幾個人,發(fā)展到現在已經成為擁有200人左右的三大家族。

        3.人口遷移來源地的考證

        東保安灘村村民原籍湖北,所用語言為十堰方言。澇河南岸的本地人起初無法與其進行交流,因此稱之為“客戶人”。確認東保安灘村移民為湖北人,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個瓜果販子來東保村做生意,意外發(fā)現和村民可以用方言進行交流。于是互相詢問湖北的一些地方名稱、風土人情,并詢問對方的姓氏、家譜,發(fā)現雙方的先輩竟是一家人。自此以后,村民更加確定自己是湖北人的后代。

        從文獻記載和調查情況來看,東保安灘村村民來自湖北有三個重要證據。一是十堰市在上世紀30-50年代,經常遭受自然災害,糧食大幅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時常發(fā)生流民遷移的現象。二是上文提到的關中平原渭河咸陽段,河道南北擺動,整體呈北移趨勢。這一時期外來流民遷入,在此開墾土地并定居也有其基礎。三是,對于上世紀30-50年代發(fā)生的事情,東保安灘村80-90歲的村民仍印象深刻,且澇河南岸的當地民眾對于東保安灘村移民的記憶與東保安灘村村民的記憶相差無幾,因此東保安灘村移民源自湖北十堰是可信的。

        (二)甘肅籍人口遷移的概況

        1.遷移原因

        1958-1965年,甘肅出現大規(guī)模旱害,農村出現大量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死亡現象。東保安灘村的甘肅籍移民主要在此時從甘肅遷入。遷移人群以婦女為主,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在口糧短缺時成為減輕家庭負擔的“犧牲品”。龔萬亮向筆者描述了當時的場景:“西安火車站都是甘肅逃難過來的人,只要給他們一些吃的,就能領一個老婆回家”。可見外流的婦女,為了生存,不得不與流入地男子建立婚姻關系,以確保能在當地生活。澇河南岸的土地自古就盛產糧食,對于災民來說,是理想的居住地。甘肅外流婦女到澇河南岸后,大多通過與當地人建立婚姻關系在當地立足。

        2.遷移經過

        東保安灘村流入的外籍婦女有20個左右。謝巧巧是從甘肅天水出來逃荒的一員,她向筆者講述了當年的情景。

        上世紀六十年代,甘肅遭了災害,我是在1966年從甘肅武山縣來到澇店鎮(zhèn)的。我當時寄住在永安灘村的朋友家里,后來經人牽線,嫁到了東保安灘村,組成了新家庭。在我出來之前已經在甘肅嫁人了,沒有孩子,遭災時夫妻倆就各顧各了,我和當地一些婦女一起出來,到這里了。后來(甘肅饑荒結束,陜、甘政府聯(lián)合出臺了一些政策,接流落外省的甘肅婦女回家)大部分婦女都被遣送回到以前的家里了,只有少部分婦女因為在陜西有了子女便選擇留在此地。我因為有了孩子,舍不得回去,就留在這了。

        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在澇河南岸,幾乎每個村子都有甘肅籍婦女。如澇店鎮(zhèn)馬營村便有很多甘肅籍婦女,年邁的為當年流入此地,年輕的則是她們覺得此處經濟條件好,經人介紹嫁到此地。部分婦女嫁過來之后又介紹自己的親戚過來,這種情況至今時有發(fā)生。

        但與湖北籍移民不同,以婦女為主體的甘肅籍移民,在遷入地安定之后,仍和娘家保持密切聯(lián)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甘肅籍外流婦女是個體移民,對原有親友、家庭有較強的心理依附;湖北籍移民以家庭為單位遷入,對遷出地沒有太多的情感牽掛。二是甘肅遭遇災害是暫時性的,災害過后,人們的生活仍可照常進行,不少婦女的遷入是短暫的避難,因此時刻關注著家鄉(xiāng)的情況;湖北籍移民由于長期生活于山地,長期生活艱難,他們不想也不愿再回到以前的生活。三是甘肅籍外遷婦女與原有家庭間的內部關系不會過多影響遷入地的生活;湖北籍移民以家庭為遷出單位,且其宗族觀念較強,過多與遷出地的往來對遷入地有較大的潛在威脅(新的群體性流入),這是當地已有居民難以接受的。

        綜上,東保安灘村最早的居民為馮姓地主,在清光緒年間為管理自己的土地居住于此,后湖北籍移民于1930年左右進入此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有少量甘肅籍移民遷入。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遷入,上世紀中葉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人口數量。

        (三)移民建村的結果

        1.人口的增長

        據《戶縣志》記載,解放戰(zhàn)爭之后,戶縣有大量人口涌入,現澇店鎮(zhèn)的大部,靠近渭河、澇河岸邊的區(qū)域,五竹鄉(xiāng)的某些村莊都是遷移而來的人口。越靠近澇河、渭河的地方,人口遷入的時間越短。移民的遷入使戶縣的人口增加,民國十九年(1930),戶縣人口僅88407人,截止2016年,戶縣總人口已達60.66萬人。在此期間,東保安灘村人口也得到快速增長。如該村胡氏,從第一位胡姓胡高明來到該村,到他90歲去世時,家族已繁衍出90個男丁,可見人口增長的速度之快。在鄠邑區(qū),現在80歲的老人基本都有4-5個孩子,每一個姓氏都是大家庭。

        2.農業(yè)的發(fā)展,生態(tài)的改善

        移民的不斷涌入,促進了當地農業(yè)的發(fā)展。隨著人口的遷入,渭河、澇河兩岸的大片荒地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和利用。東保安灘村村民在此處種植糧食和蔬菜,使農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同時,村民對荒地的開發(fā)和治理,以及村莊綠化的發(fā)展,對渭、澇兩河的生態(tài)保護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3.農業(yè)經濟類型的多樣化

        關中平原土壤肥沃,人們以種植莊稼為生。隨著東保安灘村村民的遷入,靠近河岸的沙地開始大量種植花生、土豆、西瓜等蔬菜瓜果,豐富了農作物的種類,開辟出一種新的農業(yè)生產方式。近年來,該村的瓜果蔬菜種植獲得了較為穩(wěn)定的收益,帶動了澇河南岸村民的蔬菜種植,豐富了農業(yè)發(fā)展的類型。此外,村民在農閑時進城務工,一方面可以貼補家用,另一方面剩余勞動力得以合理利用,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

        三、東保安灘村的移民文化變遷

        兩種不同文化的長期接觸,難免會引起某一文化的變遷,其中具有強勢能的文化在持續(xù)的接觸過程中逐漸占據優(yōu)勢地位,反之,弱勢能的文化則會在此過程中向強勢能文化靠攏,移民文化亦是如此。遷徙而來的東保安灘村村民在遷入之初還努力保留自己的原生文化,但由于遷入的東保安灘村村民所持有文化屬于弱勢能文化,因此,在與地方文化的長期接觸中,遷入人群所持有的文化逐漸呈現“在地化”趨勢,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移民對家族文化的影響

        東保安灘村村民以龔、胡、何三大姓氏為主,每個姓氏都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親關系,家族內部關系密切。村民的宗族觀念濃厚,十分重視自己的家譜。他們的姓名中仍然延續(xù)著祖先留下的字輩。

        如龔氏20輩為一家譜,即:“日十振今芳,萬世傳家邦,大道改修成,爭得永世昌?!贝送猓徯占易宓男彰谐龂栏癜醇易V輩分起名外,亦存在幾兄弟的姓名中各取一字,連起來組成為一句有美好寓意的話。如龔世榮,龔世華,龔世富,龔世貴,龔世永,龔世長,龔世久,連起來就是“榮華富貴永長久”。這不僅加強了家族的族譜意識,也隱喻著家族內部要團結一致才能過上好日子。

        胡姓的家譜輩分為:“高永天振文”。具體家族成員如下圖。

        從上圖可看出,胡姓家譜字輩已用完。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他們也在考慮是否回湖北找一下原來的親戚,看祖上的家譜,回來給自家續(xù)上。這也可能是他們日后與湖北聯(lián)系的轉機。

        何家的家譜輩分為:“孔兆美成賢智、光華耀祖宗”。何氏家譜雖留存較短,但依然匯聚著客居他鄉(xiāng)“游子”對祖譜的記憶與認同。

        可見,東保安灘村村民擁有濃厚的宗族觀念,即使他們不愿與故鄉(xiāng)往來,但為了延續(xù)家譜,開始嘗試開啟兩地的溝通。筆者認為濃厚的家族觀念源自他們在遷出地宗族意識的不斷累積,并通過移民的經歷而得到強化。在“外人”的身份標記下,內部必須團結一致方可立足。這與明朝之際便以遷入此地的澇河南岸村民有著明顯的差異。此外,“龔”、“胡”、“何”等姓氏的遷入一定意義上豐富了當地的姓氏構成。

        (二)移民對風俗習慣的影響

        1.婚姻習俗的差異與變遷

        婚姻是人生禮儀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圍繞該儀式聚合了某一民族或地區(qū)獨特的風俗習慣。在鄠邑區(qū),有著本地的婚姻習俗,而東保安灘村遷入者也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習慣儀禮。遷入者與遷入地居民間的婚姻習俗有著明顯的差異,擁有較多差異的兩個群體間的持續(xù)互動,引發(fā)了婚姻習俗的變遷。

        (1)婚姻習俗的差異

        其一,接親時間的差異。遷入村民接親的出發(fā)時間與遷入地有著較大的差別。在澇河地區(qū),娶親的時間越早越好,他們稱之為“搶早”。筆者父母結婚時就有“搶早”的習俗,早上5、6點父親就已到母親家里接親。后隨觀念的改變,人們已不注重“早”,只需在中午12點之前將新娘子接回家即可。東保安灘村則無“搶早”的習俗,村民結婚娶媳婦必須要等到天亮才能出發(fā)。

        其二,接親儀式的差異。東保安灘村村民的接親儀式較為獨特。娶親時必備樂隊表演,即敲火炮。敲火炮由4-5個人組成樂隊,樂器為嗩吶、小鑼、小鼓和鐃。他們分別在新郎出門前、新娘家、回到新郎家及婚禮儀式中進行表演,期間有一人唱祝福歌。新郎到女方家娶親時,首先從門縫內依次投入四封柬,每封柬上分別寫有:請、起、拜、謝四個字。意為用一種溫和儒雅的方式提醒女方起床梳洗,并表達對女方家長的尊重和感謝。澇河地區(qū)的婚俗則相對簡單。娶親路上沒有傳統(tǒng)樂器的表演,多以鞭炮來烘托氣氛,在半途中還有“攔路錢”的傳統(tǒng)。在叫門儀式中,多是通過塞紅包甚至撞門“搶婚”的方式打開新娘的閨房。

        其三,出嫁習俗的差異。東保安灘村在出嫁方面與當地最為不同的一點是,該村的嫁女與男子娶親一樣,女方也必須設宴席招待客人。澇河南岸女子出嫁時女方家里不擺宴席,直到近年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才偶爾有人在女兒出嫁時也擺上幾桌來招待賓客。

        其四,擇偶觀念的不同。關中平原土壤肥沃,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給予人們殷實的生活,長期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人們保守的性格。人們在擇偶時,首先考慮結婚對象的地域和家庭狀況,其次才是經濟條件。對于移入此村時間較短的村民,當地人不承認他們的“本地人”身份,即便已經有了當地的戶籍,他們依然被視為外來者。加之生活條件差,初來時語言不通,他們在當地人眼中若“蠻子”,村民在婚嫁方面遭遇較大的障礙。該村女子外嫁時,還會有人愿意接受,但男子娶親時,難以娶到當地女子。因此該村男子的結親對象主要為同是客戶人的三安五灘的村民。

        (2)婚姻習俗的變遷

        以婚禮儀式為代表的習俗文化是某個群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中所凝結下來的特殊慣習,它的穩(wěn)定性決定其作用的長期發(fā)揮。東保安灘村村民一直保留原有的婚禮習俗,不過在長期的互動交往中,他們留下的還是那些較為重要的儀式。如“打醋灘”,是關中地區(qū)一種獨特的婚俗儀式,表現形式為:將鐵犁燒紅,在新娘下車前,有一人一手拿犁,一手提醋,邊走邊往上面澆醋,繞著婚車順時針走三圈,逆時針走三圈。醋接觸到燒紅的鐵犁會發(fā)出“唧唧”的聲音,寓意吉祥如意。當然之所以用鐵犁,是由于關中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的經濟方式,鐵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好伙伴。在新娘踏進家門之前舉行的這個儀式,一是寓意新婚吉祥如意,二是希望新娘婚后能夠勤勞,三是有著來年豐收的美好寓意。這項澇河南岸當地特有的結婚習俗,如今也成為東保安灘村舉行婚禮必須進行的一項儀式,說明東保安灘村村民在遷入澇河地區(qū)后逐漸適應了當地的生計方式,并在生產技術、工具等方面向當地學習。同時,在此過程中,與當地農耕文明相關的習俗也逐漸被遷入者采納。如村民積極參與到“接城隍”儀式中。總之,在兩個差異群體的長期互動中,兩者婚姻習俗均產生了較大變遷。

        2.喪葬習俗的差異與變遷

        (1)喪葬習俗的差異

        其一,樂器選擇的差異。東保安灘村在喪禮中采用傳統(tǒng)樂器進行“打戴尸”表演,這些樂器與結婚時的“打火炮”屬同一套器具,演奏人員也一樣,只是演奏內容不同。葬禮進行時,演奏人員圍著棺材,一邊敲火炮,一邊唱孝歌,歌唱死者的豐功偉績,歌頌兒女的遵禮孝道。澇河南岸村民的喪禮樂器一般為西洋樂器,偶有傳統(tǒng)的二胡、嗩吶演奏。

        其二,陪葬品選擇的差異。澇河南岸村民在下葬日,會由死者的娘家送“法”,以表達哀悼之情,而東保安灘村村民則無此習俗。東保安灘村村民會在棺材里放置“百家灰”,即從各家收集的草木灰,但不能是炕里面的灰。將灰打成灰包,放置在頭部位置,把柏樹葉平鋪在棺材底部。這種做法起初為了在炎熱夏季,減緩尸體腐爛散發(fā)的異味。集體“捐贈”的草木灰成就了村民間團結、互助的關系。澇河南岸的村民則是將專門定制的棺布或新被單鋪在棺材中,將死者生前最喜歡的物件作為陪葬品。

        其三,喪葬禁忌的差異。東保安灘村村民在人死后不主張哭喪。據東保安灘村村民說,這是借鑒了諸葛亮和周瑜的事例。傳說周瑜去世時,諸葛亮去悼念,怕周瑜沒有徹底死掉,就去周瑜的靈堂連哭帶喊,還在棺材上拍了幾下,這樣可以確保周瑜無任何生還可能。因此湖北籍的東保安灘村村民不主張在喪禮上哭,更不允許有人在棺材上拍打。而在澇河南岸,人死后,在葬禮上哭的人越多說明死者人緣越好,兒女越孝順。

        其四,葬禮組織者權力的不同。東保安灘村的喪禮儀式,由治喪委員會全權負責,具體事項無需與主家商量,直接以通知的方式知會主家。在澇河南岸,有人去世后,會找村里德高望重并可以主持大局的老人組成治喪委員會,但主要聽從主家的意見。治喪委員會成員與主家商量下葬時間、墳墓選址,負責通知親戚朋友。喪禮組織者權利的不同反映了兩者間社會結構及人們觀念的較大差異。東保安灘村村民擁有濃厚的宗族觀念,治喪委員會猶如宗族組織,其成員也多為本族子弟,其行為方式就像家族長發(fā)布命令。澇河南岸村民已在此生活幾百年,以地緣為紐帶的鄰里關系取代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關系,喪禮等公關事務多以成員間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

        (2)喪葬習俗的變遷

        東保安灘村村民在遷入澇河地區(qū)后,在喪葬儀式與風俗上,吸收了一些農業(yè)文明地區(qū)的特點,較大程度地保留了自己獨特的喪俗儀式。如東保安灘村年輕人早逝后,會將其衣物給仍在世的老人穿上,有續(xù)壽之意。此外,人死后會立即將其平時吃飯的碗摔碎,意為以后家里便少一口糧。澇河南岸地區(qū)則在人死后,會在他的靈位前放一碗飯,在墓地前擺放食物。這是對死者懷念的兩種不同的悼念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兩個群體生死觀念的差異。

        東保安灘村村民也吸收了當地一些合理的喪葬習俗。如在死者下葬前一天擺宴席請鄰里吃飯,名為“請鄉(xiāng)黨”,好讓大家明天抬棺材的時候好好出力。在以前沒有棺罩車出現時,棺材全程由六人或八人從家里抬至墓地。這個宴請有助于喪禮的有序進行,也有助于增強鄉(xiāng)黨鄰居之間的友好往來。再如“十碗飯”是關中地區(qū)的一個葬俗儀式,主要是指經由手工藝人用泥和裝飾物做的仿真食物,放在碗中,共十個碗。外形主要有仙女手捧仙桃、蛋糕餅干等。“十碗飯”是在逝者下葬那天舉行的一個儀式,由死者的舅家送來,意為送行飯,也是一種對死者的緬懷。據東保安灘村村民所說,他們村以前沒有該習俗,現在受本地人影響,在葬俗中增加了此項。“十碗飯”由于不是真正的飯,但又做的好看,可以維持很久,借此來表達對死者的緬懷,既體面又不浪費,東保安灘村村民對此欣然接受。東保安灘村村民在遷移此處之后,接受了一些好的習俗儀式,如“請鄉(xiāng)黨”、“十碗飯”等。但對一些諸如“掃墓、頂盆子”等常常引發(fā)妯娌、兄弟不和的習俗則堅決抵制。

        總之,東保安灘村村民遷入此地后,雖處弱勢地位,但并沒有為了增強自己勢力,改變自己弱勢地位而一味迎合、全盤接受澇河地區(qū)習俗。他們積極吸收合理且有積極意義的風俗習慣,堅持抵制不合乎禮法的陳規(guī)陋習。這既是立足所需,也是飽受苦難的村民果敢和理性的體現。

        3.節(jié)日習俗的變遷

        東保安灘村自遷移至渭、澇河岸后,澇河南岸地區(qū)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節(jié)日傳統(tǒng)——大年三十過中午。澇河南岸以前沒有過大年三十中午的習慣,只是在除夕晚上,兒女們會提著禮品來為父母賀新年,吃個簡單的年夜飯,拉拉家常。在東保安灘村,大年三十這天上午,家家戶戶開始宰雞殺羊,準備豐盛的午餐,而到了晚上,則又回歸平常。此外,在澇河南岸,以前都是除夕當天的下午才開始貼春聯(lián)、貼門神、掛燈籠,在東保安灘村的影響下,村民上午便陸續(xù)開始這項工作,大家美其名曰“過個早年”。

        4.飲食習慣的變遷

        眾所周知,湖北人以米為主食,關中平原以面為主食。東保安灘村人遷入此地之后,初始是吃米的。據東保安灘村村民龔世貴回憶,過去村里舉行紅白喜事時,招待賓客皆用米飯,村民謂之“九大碗”,分別為1碗菜、8碗米飯。由于長期種植小麥,加之受當地人影響,村民逐漸以面食為主。但是他們對米仍然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在除夕等重要節(jié)日,他們皆以米飯為主食,做一桌豐盛的午餐。這既是對故土、祖先思念之情的最好寄托,也具有不忘過去的警示作用。

        5.價值觀念的變遷

        東保安灘村和渭河以南、澇河以北的村莊由于遷入時間較短,被當地人稱為“三安五灘”。由于他們的遷出地大多是山區(qū)或比現居地生活條件差的地區(qū),因此人們的價值觀念與遷入地形成了一定的差異。這點在日常及子女教育方面得到很好體現。相比而言,東保安灘村等“三安五灘”的村民生活較為艱苦,生活開支較為理性,如房屋裝修以簡為主,個人穿著及日常用品也以實用為主。

        從家族文化、方言和風俗習慣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東保安灘村村民雖然有著“客戶人”的身份標簽,但是他們對于自己的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他們有著強烈的家族歸屬感,對文化的傳遞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對于自己傳統(tǒng)習俗的繼承付出了艱辛和汗水。同時,他們?yōu)檫m應當地文化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對當地方言的學習,對風俗習慣的吸收和采納,都逐漸內化為村民克服異域文化的本領,成為村民文化的特質之一。

        結語

        東保安灘村村民屬外來移民且數量相對較少,加上其“外地人”的身份決定了他們在當地文化的構成中屬于弱勢文化,為了在當地立足,他們不得不主動適應當地的文化。如學習當地的語言、適應當地的生計方式、接受當地的生活方式等。但由于他們遷入時間較短且這些遷入群體以群居的形式聚合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當地文化對本群體文化的沖擊。因而可以看到他們仍然在本群體內部使用自己的語言,如湖北方言;保持自己某些特定的風俗習慣,如“敲火炮”;在婚姻儀式中亦保留了“四柬”接親法等。然而,遷入群體的文化邊緣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兩種文化的持續(xù)接觸中難以保全自己的文化原生性而發(fā)生文化變遷。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加強對自文化的認同與傳續(xù)及對他文化的揚棄,提升自身的文化適應力,從而轉變文化他者的身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本地人,更好地維持本群體文化。

        注 釋:

        [1] 楊金輝:《歷史時期關中平原的渭水河道變遷》,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2] 東保安灘村碑刻,戶縣政府宣,2003年。

        [3] 戶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戶縣志》,三秦出版社,2013年。

        [4] 許韶立:《自然環(huán)境變遷影響人口遷移的歷史考察》,《人口學刊》,1991年第5期。

        [5] 湖北省十堰市編纂委員會:《十堰縣志》,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年。

        [6] 湖北省鄖西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鄖西縣志》,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1995年。

        [7] 十堰市西距陜西省白河縣城93公里。

        [8] 一擔,指一個扁擔;兩筐,指扁擔的兩頭共兩個框,每個筐里各有一個孩子。一擔兩筐是泛指,筐里的是很小的孩子,有大一點的則跟在大人身后一起走路。

        [9] 龔萬亮,男,73歲,東保安灘村村民。

        [10] 何老師,東保村村民,以前是小學老師,因此人稱何老師。

        [11] 此段為東保村村民何老師的記憶,與湖北瓜果販子接觸的是其父親。

        [12] 謝巧巧,女,79歲,原籍為甘肅天水市武山縣洛門瓦舍坪村人。

        [13] 戶縣志編纂委員會:《戶縣志》,三秦出版社,2003年。

        [14] 胡振剛,男,78歲,東保安灘村村民。

        [15] 圖2中姓名中帶有“x”的為早年夭折,圖中第四代人為70歲左右,再往下已有第5、6、7代,但起名已不按字輩,所以未列入圖中。另女性未列入家譜。

        [16] 客戶人,是當地人對于外來移民的一種稱呼,在平時生活中帶有輕視、甚至藐視的意味,久而久之,外來移民也對外自稱客戶人。

        [17] 三安五灘,是渭河、澇河兩岸最近的村莊,皆為近代遷移至此,因他們都位于澇河北岸,因此當地人將他們都稱作“灘底下人”,帶有一種輕視,看不起的意味。

        [18] “法”,是鄠邑區(qū)當地的一個葬禮用品,于死者下葬當天,其舅家或娘家?guī)е了勒呒依??!胺ā笔怯瞄L度為3米左右的布或者綢緞制作,顏色為黑、白色,上面寫有祭奠的話語,用兩個長桿將之撐起為一條橫幅。

        [19] 在澇河地區(qū),為死者舉行下葬儀式時,會有“掃墓”“頂盆子”一說,即在死者從家里出發(fā)至墓地途中,由一位兒媳婦拿著專門的類似掃把的東西,另一人拿著用金箔紙糊的瓷盆,走到村外的十字路口,將掃把點燃,盆子摔碎。本來掃墓只是為了顯示兒女的孝順,但人們認為掃墓會給自己帶來好運,因此在兒女較多的家庭,會出現爭搶掃墓的現象。甚至兄弟間為爭奪掃墓權而大打出手的場景比比皆是。

        [20] 龔世貴,男,56歲,東保村村民,高中文化水平。對自己村的人口歷史文化等比較感興趣,此次調查“龔”氏的主要對象。

        [21] 因一共為九碗菜所以稱之為九大碗,8碗米飯是由于一桌的賓客數量為8人。

        責任編輯:黃祥深

        文字校對:曹英英

        猜你喜歡
        文化變遷
        從“悲情公益”和“快樂公益”看當代中國公益文化的變遷*
        中州學刊(2017年2期)2017-03-21 23:03:00
        淺析民間文化變遷的傳媒推動力
        青年時代(2017年3期)2017-02-17 17:15:57
        藏族文化變遷對其教育的影響
        東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1:15:39
        傳統(tǒng)與重構:一個水族村寨端節(jié)文化傳承與變遷模式的調查與分析
        淺析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的特征
        傳承與變遷:影視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基于文化變遷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商(2016年28期)2016-10-27 13:55:11
        淺析迪士尼童話電影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今傳媒(2016年7期)2016-09-07 23:40:54
        論中國反腐文化的變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中國文化變遷中的主導性
        亚洲美女av二区在线观看| 性动态图av无码专区|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片在线看| 欧美成人网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第15页|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亚洲黄色性生活一级片|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在线麻豆精东9制片厂av影现网|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91白浆在线视频| 精品在线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 乱人伦视频69|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av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黄色潮片三级三级三级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 被暴雨淋湿爆乳少妇正在播放| 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久伊人|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欧洲一级无码AV毛片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性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妇| 亚洲A∨无码国产精品久久网| 国产网友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受xxxx黑人猛交| 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无遮高潮国产免费观看韩国| 中文字幕第一页人妻丝袜| 国产av综合影院|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伊人|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