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小學密切聯(lián)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 :“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p>
因此,我一直努力嘗試將幼小銜接貫穿整個幼兒教育階段,從小班就逐步推進幼小銜接的理念。到了大班,我更是通過問、看、聽、做、試等一系列的活動,引導幼兒逐漸向小學平穩(wěn)過渡。同時我讓家長了解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真正通過家園配合,幫助幼兒完成教育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一、巧調查——了解疑惑,有的放矢
要升小學了,幼兒和家長心中既有向往又有疑惑。家長往往會因不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水平,而“拔苗助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我充分做好前期調查,讓這些問題不再是問題。 一方面,我通過組織談話、幼兒表征等活動,讓幼兒把自己心中的問題充分表達出來,以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并根據(jù)他們的想法實施相應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我通過召開大班級部家委會座談、家長會等活動,了解家長關于幼小銜接的困惑,并給家長“答疑解惑”。
二、多感知——消除疑惑,解決難題
針對前期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緩解幼兒和家長心中的焦慮,我組織了不同形式的活動。
(一)看一看——直面小學,解除幼兒心中的疑惑
為了讓大班幼兒進一步了解小學生的生活,熟悉小學的環(huán)境及一些日常行為規(guī)范,激發(fā)幼兒入小學的愿望,我每年都會組織大班幼兒背起書包參觀小學。在小學校園走走、看看后,幼兒可以走進小學課堂,體驗小學生聽課;走進操場,和小學生同做課間操;走進各個活動室,體驗小學活動室活動的豐富多彩……通過參觀,幼兒親眼看到了小學是什么樣的和小學生是怎樣上課學習的,有效地消除了自己心中的疑惑,產生了當小學生的愿望。
(二)聽一聽——直面專家,消除家長心中的困惑
“要上小學了,我們該教孩子點什么?”“幼小銜接班要不要上?”“在幼兒園是不是什么都不學啊?”在與家長交流時,我切身感受到了家長的迷茫與無助。為此,我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進課堂等活動讓家長走進班級,參與幼兒活動,使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的特點,以及幼兒從中獲得的發(fā)展。我通過網(wǎng)站、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活動,為家長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我邀請班級中在小學工作的幼兒媽媽與大家交流“一年級需要什么”“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等經(jīng)驗。我園也會召開“幼小協(xié)同,科學銜接”家長答疑現(xiàn)場會,請家長與專家面對面,解開自己心中的困惑。通過一系列的家教理念宣傳,家長逐步改變了錯誤觀念,不再想著讓幼兒園教拼音、漢字,不再提出提前教授小學課程等不合理的要求。家長們明白了:忽視孩子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
三、早準備——細節(jié)入手,養(yǎng)成習慣
(一)養(yǎng)成時間觀念,爭當時間小主人
幼小銜接工作應以培養(yǎng)習慣和能力為重,如培養(yǎng)幼兒遵守規(guī)則和時間的習慣,培養(yǎng)幼兒專注傾聽、獨立思考、生活自理等的能力。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我會組織“挑戰(zhàn)一分鐘”“認識鐘表”“小猴上學”等活動,引導幼兒感受一分鐘的長短,懂得珍惜時間并合理利用時間,養(yǎng)成做事情有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好習慣。我還引導幼兒和父母一起制訂作息時間表,為幼兒配備小鬧鐘,按時起床、入睡,讓幼兒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二)培養(yǎng)任務意識,做好物品保管員
在與以往剛升入小學的學生家長交流中,我了解到最令家長頭疼的是,孩子丟三落四,自己的東西不會收拾整理。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通過組織“漂亮的文具盒”“我的好朋友——書包”等專門活動,讓幼兒學會使用學習用具、保護學習用具,學會使用書包、文具盒等學習用具來管理自己的物品,讓幼兒了解學具在書包里的擺放順序,掌握整理書包的一般技巧,養(yǎng)成愛護書本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我還鼓勵幼兒協(xié)助老師做好值日生工作,如“圖書管理員”“桌椅小班長”“走廊協(xié)管員”……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激發(fā)了幼兒強烈的任務意識和為他人服務的自豪感。
(三)強化規(guī)則意識,學做班級小衛(wèi)士
我鼓勵幼兒自主商量制訂班級規(guī)則,并用簡單的符號、繪畫等形式記錄、展示出來,提醒每位幼兒嚴格遵守,增強了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幼兒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習慣和能力,將來才能應對更多的困難,迎接新的挑戰(zhàn)。
(四)學會處理問題,輕松渡過心理關
從幼兒園到小學,除了時間和具體事情上的銜接之外,心理上的銜接也非常重要。小學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與幼兒園大不相同,幼兒往往難以接受,尤其是在解決問題上常常難以應付。因此,讓幼兒掌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為此,我在教育活動中滲透相關的內容,如“遇到困難怎么辦”“被欺負了怎么辦”等,培養(yǎng)幼兒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幼兒的問題,我也不會直接解決,而是幫幼兒分析問題,共同找出解決的辦法,提高幼兒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常閱讀——有效積累,做好鋪墊
通過與家長和幼兒的交流,我發(fā)現(xiàn)班級中幼兒的閱讀水平和時間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幼兒每天讀書在一小時左右,有的幼兒幾乎一周只讀半個小時;有的幼兒家中藏書幾百本,有的幼兒只有幾本圖畫書。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讓每個幼兒都能享受書香呢?為此我班做了如下一些活動。
(一)好書推介
除了班級的圖書區(qū),我班創(chuàng)設了“好書交換站”,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家中讀到的有趣的圖書帶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這樣就會讓一個幼兒的快樂,變成大家的快樂。
(二)爸媽進班級講故事
大班幼兒大多還不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親子共讀非常重要。但很多父母反映不知道該如何陪孩子閱讀。為此,我班會定期邀請父母走進班級,為幼兒講故事。這既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又可以讓教師針對閱讀中的問題對家長進行具體的指導。
(三)家庭童話劇表演
為了更好地調動每個家庭閱讀的興趣,每個學期我班還會組織家庭童話劇表演。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把經(jīng)典的童話通過自己的解讀和演繹,搬到班級的舞臺上,從而大大提高了幼兒閱讀的興趣。
五、初嘗試——身臨其境,切身感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fā)展起來的。幼兒在有了一定關于小學的經(jīng)驗的基礎上,我鼓勵他們大膽地把這種經(jīng)驗遷移到游戲中,使幼兒在活動中重現(xiàn)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為順應幼兒的需要,我班還開展了豐富有趣的“學做小學生”主題區(qū)域活動。
(一)游戲情境中真體驗
我班創(chuàng)設了“小學課堂”,讓幼兒模仿小學老師給小學生上課,學習小學生上課、寫字。這不僅讓幼兒切身感受到小學課堂的有趣,教師還可以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在搭建區(qū)里,幼兒將自己對小學校園的觀察,通過有趣的搭建活動呈現(xiàn)出來;在故事劇場里,幼兒穿上精美的演出服,表演著文學作品里各種有趣的角色,體會到童話劇表演的樂趣,養(yǎng)成幼兒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在這些活動和游戲中,幼兒獲得了與小學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為順利升入小學做足準備。
(二)教育活動中真感受
除了豐富有趣的游戲活動,我班的教育活動也會有意識地與小學銜接:教育活動時間從30分鐘逐漸過渡到35分鐘,到了大班末期還會嘗試延長到40分鐘;大班最后兩個月還會把桌椅擺成小學課堂的樣子,讓幼兒學做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