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美
摘 要:語文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是學生們進行其他各科學習的基礎,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是進行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良好的閱讀教學能力是學生們豐富語文知識積累以及較高語文思維和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然而,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由實踐性不足導致的學習效果不佳的問題?;诖?,本文從語文實踐性的涵義出發(fā),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意義,最終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策略,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性;策略
一、語文實踐性的涵義
首先,語文實踐性可以看作一種教育觀。語文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在生活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知識,通過傳授學生知識并將其運用于實踐來培養(yǎng)其在實際生活過程中的語言能力并提升其語言水平。所以,語文實踐性可以說是學生在生活的具體實踐中對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的運用,這可以讓他學生們在未來的日子里進一步提升語言能力。
其次,語文實踐性可以看作新型的教學模式。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相較于中學、大學更其他階段的學生來說,小學生年齡小,有著自己獨有的性格特點,因此老師們應該讓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有吸引力,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實踐就是學生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到知識的包容與運用。所以,語文實踐性也是一種通過實踐來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手段。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有助于幫助學生學以致用。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而語文這一學科更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代表和精華,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對于年齡較小的小學生來說,語文是其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并且學習如何閱讀文章的開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xiàn)了他們的語文知識積累以及語文思維和素養(yǎng)的程度,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各科知識,應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閱讀主要是以或長或短的文章構成,文字簡練,有著一定的主題和內(nèi)涵,能夠為讀者們展示一定的文學內(nèi)容,幫助讀者們進一步認識世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小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和理解能力,并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是,學需致用,若只掌握知識而不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就無法實現(xiàn)知識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實踐性除了讓小學生學會如何閱讀,還要幫助學生們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從而實現(xiàn)語言的靈活運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們需要增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通過鍛煉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其閱讀思維并活用閱讀技能,幫助他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除此之外,增強小學語文閱讀的實踐性,還有助于改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重書本知識輕社會實踐的局面。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總結文章內(nèi)容并體會其中學思想,關于學生自我的實踐體會略顯不足,是容易被老師們忽略的環(huán)節(jié)。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性有助于改善這一情況,讓老師們有重書本知識轉變?yōu)闀局R與社會實踐雙管齊下,讓學生通過學習書本或文章中的優(yōu)秀理論內(nèi)涵,提升自我在實際生活中的底蘊和素養(yǎng),從而推動個人自身的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策略
第一,要重視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預習指導。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課前準備亦是如此,教師備課與學生預習缺一不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預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己有的語文實踐能力對文本進行初步的學習與了解。在學習的預習過程中,老師們可以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設計一些實踐性強、能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小問題,并結合根據(jù)主題制作手工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思考與實踐,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得課前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更加充滿趣味性和接受性,也為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要夯實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的字詞基礎。字詞是構成文本的最基本元素,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以字詞基礎夯實與否為先決條件。沒有字詞基礎就不能理解句子,不理解句子就不能領會文章的內(nèi)涵,更談不上遣詞造句,準確生動地進行語言表達,也就是從無進行實踐活動,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只有夯實了字詞基礎才能進行閱讀文本的實踐活動和運用字詞的實踐活動,在閱讀教學中增進語文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夯實學生字詞基礎時,首先,老師們應當以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再結合語境幫助學生了解字詞的具體含義。其次,老師們可以通過以表演的形式幫助學生們加深對字詞的印象并加強理解。如在學習“翩翩起舞”“上下翻飛”“團團圍住”等詞語時,可以帶領學生們通過模仿這個詞的動作來幫助他們理解不同詞語之間的區(qū)別,并使之印象深刻。再例如教學“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時,可以先對這個詞進行解釋,然后讓學生舉出同義詞,調動學生思維并加深對詞語的理解。最后,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猜詞,考驗學生的日常詞匯積累并訓練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
第三,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讀為本”?!耙宰x為本”是學生增強實踐性閱讀教學的起點與歸宿,即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在讀中促進學生形成獨特體驗,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在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堅持“以讀為本”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感知性初讀”,這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課文有一個整體上的感知,一般可以采用開篇范讀或自由讀的形式。初讀的首要任務是能正確、流利地讀。二是“感悟性細讀”是指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緊扣文本的“秘妙”指語言運用中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現(xiàn)出他人難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啟發(fā)學生反復細讀,進而深化對課文“秘妙”的感受與體驗。三是“欣賞性精讀”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促使學生入情地讀整段話,品出文本之味。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對文章不同層次的朗讀,能夠讓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文章內(nèi)容,從而進一步提高其閱讀能力,增強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實踐性。
結論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掌握閱讀技巧,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思維素養(yǎng),改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課前預習,夯實學生的字詞基礎,堅持以讀為本的策略,讓學生通過學習書本或文章中的優(yōu)秀理論內(nèi)涵,提升自我在實際生活中的底蘊和素養(yǎng),從而推動個人自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圣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4.
[2] 鄭巧華.童話文本閱讀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6.
[3] 趙瑞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8.
(作者單位:巖腳鄉(xiāng)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