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影響著文化。中日文化在語言表達上、行為方式上,均表現(xiàn)出異質文化的差異。僅僅依靠語言本身來學習語言是不夠的只有結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考察日語,才能把握日語的本質和規(guī)律。日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本文旨在強調日語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
關鍵詞:日語教學:文化導入;語言差異;文化背景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是共生的、互依的關系。語言不僅是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的產物和表現(xiàn)形式,是形成并溝通文化其他成分的重要媒介。長久以來,
我們在日語的基礎教學過程中總是過多地重視日語單詞、語法結構等語言形式的教學,認為在初級階段只要打好語言基礎即可,沒有必要對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太多的介紹。這使得我們的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日語詞匯和日語知識,能夠寫出符合日語基礎語法的句子和文章,但是在同日本人實際進行交流的過程當中,有些句子卻往往用得不恰當。這促使我們應該從日語的基礎教學階段便重視日本文化教育的導入。
一、語言與文化
(一)普遍意義的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歷史文化的容器與載體、文化通過語言來保存和傳播。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洪堡特曾斷言語言的歷史是整個文化史的一部分,“語言被深深地埋在人類的精神之中,語言在人類進步的每個階段都伴隨著它。文化的每個狀態(tài)在語言當中也很顯露?!睔v史比較語言學的另一奠基人格里木認為語言是民族歷史的碑銘,是民族文化的傳記,“有一種比骨骸、武器和墓穴更為生動的東西證明民族的歷史,那就是我們的語言。”由這些我們可以知道在人類文化中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不可分離,互相促進與發(fā)展的。
(二)日語教學中的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牽扯到外語教學,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涵義。具體說來,就是涉及到具體的思維方式。思維是認識現(xiàn)實世界時的動腦筋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因此每一種語言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都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不能將思維方式與語言教學相結合,那么就很容易使學生學到一系列的中文式日語。在日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就是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融為一體、同步進行。脫離日本文化的日語教學是抽象的、枯燥的,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此,要想使日語教學更加有效,日本文化的導人是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
二、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現(xiàn)狀
(一)重視程度不夠
在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中,教師一般沿用語法翻譯法,強調對語法、語音、詞匯三要素的掌握,把教學重點放到精講詞匯、分析語法、練習句型上面。而對學生的非言語行為能力、文化辨識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忽略了語境和語用的問題,從而導致“重語言教學而輕文化導入”的現(xiàn)象。因此,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往往不能恰當?shù)厥褂萌照Z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愿,有的甚至按照漢語的習慣來套用日語,造成交際困難。此外,大部分學校沒有設置關于日本文化的課程,很少講授日本的風土人情、社會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知識。雖然有的學校開設了日本社會文化論、日本概況等方面的課程,但也只是簡單抽象地介紹一下日本文化。而且,文化課程的學時和學分設置非常少,還常被邊緣化,因此,教師和學生都不是很重視。
(二)教學模式單一
教學模式決定著教學效果。然而,在日語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訓練,卻很少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化導入。學生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缺乏在恰當?shù)膱龊鲜褂们‘斦Z言的能力,生搬硬套漢語式的日語,出現(xiàn)貽笑大方的現(xiàn)象。比如在進行句型訓練時,只是讓學生機械地套用句型和朗讀,卻沒有向學生講解相應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導致學生在和日本人交往時語言和肢體語言不協(xié)調。
(三)教師對日本文化的了解不到位
優(yōu)秀的外語教師除了能講授語言技能外,還應熟悉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但是,實際上大部分日語教師對日本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使用教學法來進行詞匯、語法等的教學,而對日本的歷史、習俗、文化等知識知之甚少,不能靈活自如地在日語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而且,有的教師連日本都未去過,或者是去過卻沒有在日本長期生活過,對日本文化的了解比較片面,不夠透徹。
三、日本文化在日語學習中的導入方法
(一)課堂授課過程中的文化導入
在日常的日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自身的學習得到許多關于日本文化以及社會的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在日本本土的角度思考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通過換位思考以及其他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的獨特文化,同時是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學好日語。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增設日本文學欣賞、日本社會文化、中日文化比較等課程,擴充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課外活動中拓寬了解異域文化的途徑
大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新媒體來了解日本文化以及社會。該方面由于近年來日本文化的興起、學生群體中存在著主動接受的有利條件。同時,可以邀請日本外籍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與學生、學校進行溝通交流,舉辦講座等形式。
(三)引導學生樹立對日本文化的客觀認識
外語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發(fā)展,滿足跨國界交流需要的人才,這就使得學生必須具有對目標文化以及社會、政治具有較為客觀的認識,產生相對于自己國家較為公正的判斷。由于日本與我國在近代政治、軍事方面存在摩擦和戰(zhàn)爭。長期以來我國普通民眾對日本文化普遍存在敵視情緒,了解較少,也不愿主動了解。加之少數(shù)媒體的妖魔化報道,使得日本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其他文化相比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所以說,目前急需形成對日本文化的正確認識。我們要在尊重歷史,正視和面對的前提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用客觀的態(tài)度來看待中日文化差異。
四、結語
在日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人是一個龐大而系統(tǒng)的工程,也是對以單純的語言為教學內容的日語教育的一個極大挑戰(zhàn)。它涉及日語教學理念的更新、日語教材的改革、日語課程設置的優(yōu)化等方方面面,需要師生、學校和教育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教師應該從客觀的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多渠道地傳授日語的文化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不斷豐富和擴充日本社會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日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人,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將是學校、教育部門以及教師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邵俊秋.高校日語教學與文化導人[J].語文學刊,2011(5):152.
[2]? 馬力晗.關于高職日語教學中日本文化導人的思考[J].科教文匯,2011(26):158-159.
[3]? 陳紅字、諾言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8):7.
作者簡介:秦鴻鯤,男,貴州省貴陽市,本科,就讀于遼東學院朝韓學院日語專業(yè)B1603,學號0313160305 研究方向:日語。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 朝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