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摘要:競爭無處不在,競爭是語文學習的原動力。筆者從競爭入手,從教師、學生、班級、年級等角度闡述競爭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避免為了競爭而進行的表面化、淺層次的競爭;強調效率優(yōu)先,質量為主。
關鍵詞:競爭;量化管理;效率
時下,素質教育的呼聲日盛,教育教學的一切都應該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開展。然而,素質教育顯然不是一種放任的教育,學生素質的提升也不見得只能在一種寬松的、“無公害”的環(huán)境中。筆者認為,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自然還要有一種機制來實現(xiàn)督促或是激勵的作用,比如競爭。事實上,競爭無處不在。社會的各行各業(yè)都有或明或暗的競爭存在。人若想在某一領域脫穎而出,一定也離不開披荊斬棘的努力,競爭自然是這一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同樣,在學校學習的階段,也需要引入一種競爭機制。當然,這里的競爭不只是考試,“唯成績論”似乎總是與素質的提升背道而馳,多樣的競爭方式對學生的促進和提升反倒是一種有益的激勵。
教師間的競爭
語文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瑣碎而繁雜,顯然不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斗”能勝任的,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素材的搜羅,教育資源的整合,所有的這一切,都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出整體協(xié)作的態(tài)勢,一個備課組已經不再是一個教師群體的“單位”,更是一個整體,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高效運作的一個整體。在這種教育背景下,競爭還有立足之地嗎?當然。
合作固然重要,但是沒有競爭的合作應該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引入競爭機制,更能促進團體中每一個因子的活躍度。教師努力提高課堂效率,勇爭第一。這樣,教師間的競爭會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即使不為物質,也得為自己的尊嚴而戰(zhàn),如此下去,教師便能守住課堂這塊陣地,而且還能守好它。教師間主動競爭,帶起適當?shù)膲毫?,相對于教師來說,自然有了更多的動力,這種動力傳遞到學生身上,便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促進。
學生間的競爭
對于學生來說,學業(yè)很重要,成績當然是學生首先看重的東西。在相應的時間內想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獲得更多的練習,提高課堂效率似乎是不二法門。而競爭也多被看作高效課堂、和諧課堂下的不和諧音符——競爭,理所當然的被理解為唯分數(shù)論。實際上,語文課堂上的競爭,更多的是要營造一種氛圍,與排名和比較相去甚遠。
比如,實行學習的量化管理,統(tǒng)計分數(shù)之后,給出相應賞罰。再比如,實施班級內小組對抗,還可以模仿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來運作。學生之間還可以自由組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如演課本劇大賽、演講大賽、默寫高考古詩文必背篇目大賽等。這種競爭,我們姑且可以稱其為“娛樂性競爭”,這種競爭的形式并不以得分為目的,卻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教學由教師的教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生的學。學習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獲取,勢必事半功倍,當然,教師要進行實時指導,確保知識的準確無誤和自主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這就是競爭產生效用,即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之一。
班級間競爭
當然,這里說的競爭也不是單純分數(shù)的比較。學生之間似乎有一種天然的榮譽感,對于他們來說,班級就是一個集體。更有的學生,自己的成績學得如何,并不見得是他自己關注的焦點,但是涉及到集體榮譽的時候,總有一種表現(xiàn)的欲望。這樣一來,我們在同列的平行班級之間引入一種良性的競爭機制,或許對學生,尤其是一些后進生形成一種刺激,促使他們更為積極上進。
以筆者所執(zhí)教的兩個班級為例,在其中一個班上課時,對另一個班稱贊一番,常常會引起該班學生的不滿,這一班的學生向另一班學生發(fā)挑戰(zhàn)書。當然,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激發(fā)矛盾,關鍵是挑起學生不服輸?shù)膭蓬^,提升其信心,鼓舞其斗志。其實,更多的時候并不是學生不愿意學習,而是人身上自有的一種懶惰和懈怠“拖累”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這種競爭,借由學生的一種集體意識,利用學生內在的一種不服輸?shù)臍赓|來刺激他們上進的欲望,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當然,鼓勵學生在這種競爭的氛圍下,不斷總結教訓,繼續(xù)前行,可能才是競爭最吸引人的地方。
年級間競爭
通常的教育觀念中,一個學校被視作一個整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下這種看待尤其突出。一屆學生高考的成果,也自然成了其他年級比較的目標。所以,同一所學校中各年級之間,是一種協(xié)同合作的關系,更是一種競爭關系。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這幾年的高考成果逐年遞增,各年級互相學習,也相互競爭。剛過去的高三語文獲得突破,接下來,其他年級備課組就緊跟著制定了高考目標,希望實現(xiàn)新的突破。要實現(xiàn)目標,必須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學生、每一個語文老師、每一個班級,這一點,涵蓋了前三點,需要老師間、學生間、班級間競爭起來,爭出效果,爭出新的突破。這樣一來,競爭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學校更好的發(fā)展。
筆者認為:高效課堂也好,競爭氛圍也好,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得反思。在反思中關照自己的得與失,哪些該保持,哪些該拋棄。只有通過反思的競爭才是有效的。在學習中競爭,在競爭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
(作者單位:安徽省濉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