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
有一種孩子叫作“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他們學(xué)習(xí)努力,習(xí)慣良好,成績優(yōu)秀。于是在家長會上我們總在羨慕老師表揚別人家的孩子,時常望著那些光環(huán)發(fā)呆入神,那光環(huán)下面,領(lǐng)獎臺上,為什么不是我們家孩子呢?轉(zhuǎn)而焦慮憤怒,回家看著自己的孩子,讀書不像讀書,用功不像用功,心中不滿,輕者漠視幾天,重者拳腳相加,而后重回現(xiàn)實,不斷慨嘆,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好?
別人家的孩子是完美的,他們上有孝心,下有善心,中間還有感恩的心。對父母能柔聲細語,對老師能尊敬有加,對同學(xué)能團結(jié)友愛,對榮譽能淡然一笑,對困難能春風化雨,如神一般地存在于別人家中。自然那別家父母也是優(yōu)秀的,他們事業(yè)有成,教育得法,甚至可以不教而教,生活瀟灑,光彩照人,每想起這些別人家,心若冰窖,自慚形穢,于平淡生活中又多了幾分怨氣,自卑地想自己,憤怒地看孩子,自己的家到底怎么了?
當然,別人家的孩子也有一無是處的。他們的父母有的不學(xué)無術(shù),出口成“臟”,惡習(xí)滿身,有養(yǎng)無教,整日地糾纏自己的孩子,欺負自己的孩子,影響自己的孩子,讓自己孕育的生命果實遭受了蟲害。于是又憤怒,怒對教育,怒對老師,怒對別人家。為什么他們不負責任,不管好自己的孩子?
是啊,別人家及別人家的孩子總是一片未知之地,人們總愛用自己本能中的探奇之心去求索那些未知,也總愛用自己的攀比之心去尋找差距。遺憾的是:這些差距常無法化作動力,卻總是成為阻礙。
這是教育中的貪婪。
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于教育而言卻是付出有報。無論經(jīng)營家庭,還是教育孩子,沒有付出必然沒有回報。種的果實不加呵護和修剪,也一定無法收獲。我們常用自己的回報去比較別人的回報,于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卻忘記了用自己和別人的付出相比較,在這粗淺的理解層面浮躁著。眼望別人的田野一點點肥沃,無視自己腳下的土地日漸貧瘠。我們也常常忽視了別人家的付出,自私地認為自己的付出是應(yīng)該有回報的,于是別人家的孩子又成了自家孩子的惡劣影響,不顧一切地批判甚至懲戒,忘記了別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自家孩子受到了負面影響,歸根結(jié)底仍是自己付出的不足。
面對別人家的孩子,貪婪和自私時??M繞,把望向別人家的望遠鏡緊抵眼眶,殊不知,腳下已是萬丈深淵。
家應(yīng)該是教育的單位,做自己的教育就要有自己的系統(tǒng),種自己的田也要有自己的辦法。見賢思齊,自強不息方才是正道。讓自家孩子同別人家孩子一樣優(yōu)秀,就要辛勤地付出;讓自家孩子不受別人家孩子的影響,就要善良地付出。教育,有時候簡單到了只有付出二字。
唯有低下頭來整治好自己的田地,才有機會抬起頭去看百花齊放。辛勞過后,我們也才有機會站在叢中笑。
“別人家的孩子”,只是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