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兆中
學生學習歷史絕不僅僅是掌握一些歷史常識,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對過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同時,通過歷史的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認為,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任務是:讓每一位學生形成初步的“問題意識”,圍繞培養(yǎng)“問題意識”這個核心任務,通過“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和“表述成果”三個基本步驟來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要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或情境,要有利于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生成一些有價值的、值得進一步去探究的問題。問題生成的主體是師生雙方,既有學生生成的問題,也有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為學生預設的問題,還有師生的思維碰撞而共同生成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中問題生成的渠道主要有三個來源:
1.教材。從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處生成問題。比如,在學到人教版《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一課時,學生通過課文了解了拿破侖的生平事跡,卻對拿破侖稱帝以及后期對封建勢力的妥協(xié)等問題不理解。于是,教師可將之轉化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拿破侖稱帝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xù)還是歷史的倒退?”再如,“隋朝大運河有哪些科技含量”這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就是教師在講授人教版《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時,安排學生觀察課文插圖“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時產生的。據(jù)查,這個問題的生成本身有非常大的價值:這項偉大的工程既然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那么這些結晶具體體現(xiàn)于哪些方面呢?在我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中還有很多不很清楚和空缺之處,理應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2.不同的歷史材料。比如,從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問題。大型電視連續(xù)劇《走向共和》播放時,恰逢學生學到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化的探索》這個單元,電視中塑造的人物與教材中的介紹有一定的出入,如李鴻章等歷史人物。學生在學習這個單元會時不時地提到電視劇中人物的表現(xiàn)。究竟是教材中的人物介紹真實還是電視劇中的人物塑造真實,還是二者都距真實的歷史有很大的距離?于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了“我眼中的李鴻章”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導學生搜集資料,論證教材中對李鴻章的介紹,論證電視劇中對李鴻章人物的塑造,力求形成一個相對客觀、立體的李鴻章形象。再如,學生在完成教材安排的“搜集‘文革’時期實物”活動時,對于大量的糧票、油票、副食票表示不理解,教師就順勢指導學生開展了“關于新中國成立后各類票證的調查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3.社會生活。從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政大事中生成問題。比如,伊拉克戰(zhàn)爭是近幾年來學生在歷史課上最愿意發(fā)表觀點和看法的事情。有的教師結合《古代世界的戰(zhàn)爭與征服》這一主題,開展了“巴格達在哭泣”的研究性學習,討論美國發(fā)動的伊拉克戰(zhàn)爭的影響。
“生成的問題”概括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歷史現(xiàn)象”的問題;一類是“歷史結論”的問題。問題解決,就是要指導學生用史料來印證歷史現(xiàn)象或者是豐富歷史現(xiàn)象,指導學生用史料印證歷史結論、修正歷史結論,甚至否定歷史結論。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史料的獲取”和“史料的研究”。這一過程帶有很強烈的學科特色,讓歷史材料說話,讓事實說話,學生從中能體驗、認識“論從史出”“證由史來”的歷史學方法。
史料的獲取包括從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確研究對象的前提下,通過各類圖書館、博物館、互聯(lián)網、實地考察訪問等渠道獲取史料。獲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獻文本資料,可以是圖片、圖畫、圖表資料,可以是影視資料,還可以是實物資料。搜集史料時應該從研究對象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主要經歷或事情的主要經過,后人的評說或評價,包含現(xiàn)代或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學術動態(tài)等方面進行搜集,這樣才能比較全面、準確地了解研究對象,反映研究對象,從而進行客觀、公正、科學的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閱讀簡單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義;對史料進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夠應用史料印證、豐富某一歷史現(xiàn)象,說明、修正某一歷史觀點。根據(jù)經驗,初中階段研究性學習之中的研究史料實施“討論分類法”較好。對所搜集的歷史資料,讓學生通過討論,決定將其歸納在某一類(對歷史資料按其性質、特性、特點等分類)。這一過程需要分辨篩選、論證比較,這樣一個過程非常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這一分辨篩選、論證比較的過程,又是在學生相互討論之中完成的,因為學生之間認識的差異性,就更有利于學生問題的解決。
比如,“隋朝大運河有哪些科技含量”問題生成后,師生分頭為問題的解決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教師指導下從不同的渠道獲取資料。從來源看,有從互聯(lián)網、從圖書館、從水利科技人員處查找資料者;從分類看,有從古代文獻、從科技史研究文獻、從模擬史學獲取資料者。然后是在教師指導下匯集整理資料,將從不同渠道獲得的文字的、圖片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通過這一研究性學習活動,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記載、描述隋朝大運河的資料不少,但是對隋朝大運河科技含量的研究幾乎是空白。隋朝大運河貫通南北,不同的地質條件、各異的地形地貌,使開鑿所遇到的問題肯定很多,解決這些問題,必然涉及很多科技問題,但對此前人沒有什么記載,后人沒有什么研究。說明,我國長期以來忽視自然科學的研究,也不重視對普通百姓勞動成果的記載。
再如,學生在探究“拿破侖稱帝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xù)還是歷史的倒退”時,一位學生在研究之前憑著對教材中資料的掌握,他認為拿破侖稱帝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xù),但是隨著他搜集資料的增多(主要是讀拿破侖的傳記),他發(fā)現(xiàn)在拿破侖的思想意識深處存在著封建的、個人欲望等因素。于是,他改變了看法。認為拿破侖稱帝就其主觀目的而言,并不完全是為了法國大革命的繼續(xù)和鞏固,而是為了實現(xiàn)他個人的政治野心。
研究成果的表達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用口語方式表達(陳述、辯論、問答),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達(撰寫小論文、編輯手抄報、起草調查報告),可以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能力等;用模擬方式表達,可以訓練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表達(演示電子文稿、制作動畫、上網發(fā)布信息),可以訓練學生應用現(xiàn)代信息的能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時,一定要明確指出學生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以幫助學生形成尊重歷史事實,客觀評價自我的意識。
“問題生成”,使學生“無中生有”,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問題解決”,使學生“標新立異”,能鼓勵學生獨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達”,使學生“展示自我”,能堅定學生追求成功的信念。這三者合而為一,久而久之,就能幫助學生形成“問題意識”。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切地感受到,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同樣大有可為,是開展素質教育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山西省平遙縣岳壁一中)
(責任編輯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