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凌
摘要: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實驗基于假設,假設則基于問題,問題卻源于生活情景。此過程伴隨著學生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鍛煉與養(yǎng)成,因而探究性的“問題情景”教學則應為一種相對理想的學科教學模式。本文便就此模式的建構問題依據(jù)生物教學的一般邏輯順序,做出分列: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思路,思考問題;實驗驗證假設,解決問題此三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生物;問題情景;探究
探究性“問題情景”教學模式的合理性與可行性依據(jù)在于其對學科生活來源性、實驗基礎特征的契合,及對學生自主性發(fā)揮空間、核心素養(yǎng)培育平臺的提供。而對其落實在實際課堂中的模式建構問題,我們則可按照生物知識研究、發(fā)現(xiàn)的順序,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思路,思考問題、實驗驗證假設,解決問題此三環(huán)節(jié)入。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提出問題
問題情景教學的第一步則當是創(chuàng)設隱含具有探究價值問題的生活化情景,以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提出問題,從而達到鍛煉其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激活其思維、引發(fā)其探究欲望的目的。
例如:在《光合作用》一節(jié)的教學初始,我則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功能給同學們呈示了一顆棗樹從播種、幼苗、小樹、大樹的成長歷程。對此,我則讓同學們針對此情景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時,有一位同學說道:“我以前沒有對樹木植物的生成有過這么直觀的了解,這讓我真切地感覺到它同人類一樣具有的生命性,但是我們成長靠吃飯、運動,他們成長依靠的是什么呢?我知道有可能是土壤中的各類營養(yǎng)成分,可是除了這個,還有無別的”?可見,同學們原本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是欠佳的,而在這里的提及將使其逐步形成正視并提出自己疑問的意識和習慣。而“植物成長靠什么”的問題也即是大多同學的疑惑點。這便是本節(jié)之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中心依據(jù)及基礎。
2.做出假設思路,思考問題
繼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與問題提出之后,便應是對問題結論進行猜想假設,并進一步思考設計驗證思路的環(huán)節(jié),這也是科學的實驗探究與問題解決之前所需經歷的必然過程。此過程對于學生的理性思維、生命觀念等素養(yǎng)而言皆是很好的鍛煉。
例如:在《光合作用》一節(jié)教學關于上述“棗樹成長”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與問題提出之后,為幫助同學們開辟思考假設方向,我則先向其講述了17世紀上半葉,比利時科學家海蒙爾特栽種柳苗的實驗,以讓其了解到“水”亦是促進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而后,我則讓其對植物生長除卻土壤和水之外的其他要素進行猜測,有同學便依據(jù)自身過往經驗提及到“光”、“溫度”等,而依據(jù)本節(jié)課的探究重點,我們則先將“光”列為重點研究對象。對此,同學們又將探究問題細化為:“光為什么能夠支持植物生長,也即它作用于植物,植物會產生什么物質以供自身成長”。對此,我則依據(jù)自身的經驗,提醒同學們:“淀粉作為生物體儲存能量的物質之一而可能亦作為植物在光的作用下產生的重要物質存在”,這需要實驗的驗證,所以,我便讓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對驗證思路進行設計思考。如:實驗目的為:驗證綠葉在光下會合成淀粉;實驗器具為:盆栽的綠葉植物、不透光的紙(包裹,以使部分葉片不接觸光)等;實驗步驟為:在植物中選擇1~2片健康的葉子,用不透光的紙從上、下兩面遮蓋住葉片的一部分,而后將此盆栽置于陽光下、摘取一片實驗葉片,摘取不透光紙,在其上滴加碘液,片刻后洗去,觀察顏色變化等。此實驗設計思路具有很多的條件漏洞,但這作為同學們理性思維與科學探究素養(yǎng)形成的必經歷程而需要其自主去發(fā)現(xiàn),因此,我們將此放置到下面一點中述說。
3.實驗驗證假設,解決問題
繼針對情景問題提出假設與實驗驗證思路之后,則應是嘗試實驗驗證、以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此過程不比上述的思路設計,而需要實際的操作,而實際操作成功的條件則在于對與實驗有關的一切因素的全面顧及、考慮與限定。但這并不契合初步系統(tǒng)化學習生物的初中學生的學科水平,因此,教師則應在此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提醒和點撥。
例如:我們還接著以上述未完的關于“光合作用”的實驗為例,在同學們的實驗思路設計完成并開始著手進行實驗時,我則向其發(fā)問:“假設植物葉片在光的作用下會產生淀粉,那你該如何保證最后實驗得出的淀粉是實驗過程中產生的,還是其先前便儲備的”,這便提醒了同學們實驗前消耗葉片內原有淀粉與其他有機物的操作,遂將其先置于黑暗處一段時間,以消耗掉其內原有淀粉等有機物。除此之外,在同學們摘除不透光紙,準備滴加碘液時,我則又向其發(fā)問:“植物葉片原本即含有色素,如果在這樣滴加碘液后,葉片發(fā)生了顏色變化,那你該如何判定此變化結果是碘液和葉片內色素反應生成的,還是淀粉與碘液發(fā)生反應生成的呢”?這亦提醒了同學們去除葉片內色素的實驗需要,而添加一步用酒精脫色的步驟。如此,同學們則可順利得到實驗結論,從而使原本的情景問題得到解答。
總之,生物學科源于生活情景而又以問題、思維、實驗驗證為重要要素而得以建構,因此,探究性問題情景教學則當為最適切的學科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鄭軍寧.初中生物課堂情景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7(25):34-35.
[2]宋敏芝.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3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