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平
摘要:學生沉迷于手機玩游戲,荒廢了學業(yè)、危害了健康,并不是現(xiàn)在農村中學的個案,其后果將是毀掉一代。分析原因有學生自身問題、家長問題、也有社會問題。解決的策略:學校教育引導學生在思想上、行動上正確對待手機的使用,家校配合共同監(jiān)管,社會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擔負起責任,讓廣大中學生能夠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效地使用手機。
關鍵詞:沉溺;毀掉一代;反思;策略;教育;監(jiān)管;責任
一、案例
“老師,林增上課又玩手機了。”課間,班上的幾個同學向我報告。哎,頭疼,這個林增真難管。前一周,語文課上他在玩手機,手機被語文老師收起,上交到學校德育室主任處。當晚,他沒有向班主任和寄宿生生管老師請假,私自走路回家。老師們都非常擔心,直到他家長回電話說:“林增到家了”,老師們懸著的心才放下??陕闊┎艅倓傞_始,上周一、周二,他媽媽進來纏著要回孩子的手機。由于近幾周學校在整頓,嚴禁學生帶手機到校園,還與家長簽訂了責任狀,所以,班主任沒有幫她到德育室主任處要回孩子的手機。而到了周三、周四,他那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到學校來,哭哭啼啼向老師要孫子的手機,說是孫子在家沒有手機玩不吃飯、不睡覺、愛吵鬧,要是再不給他手機玩,就會出大事。班主任覺得事態(tài)嚴重,只得向學校領導匯報,與德育室主任商量讓他奶奶先把孫子的手機領回去,并特別交代:不能讓孩子再玩手機了,要帶孩子去看精神科醫(yī)生。
二、反思
林增同學沉迷于手機玩游戲,荒廢了學業(yè)、危害了健康,并不是現(xiàn)在農村中學的個案,這種現(xiàn)象不是難以管教的問題,而將是非常可怕的后果:毀掉一代。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我反思幾點:
1. 初中階段的孩子正處于“躁動青春期”,獨立意識形成,探索世界的欲望驟增。而目前我們的中學生對于自己的支配權十分有限,求知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情緒的發(fā)泄沒有出口,就會轉而從智能手機上的微信、QQ、短視頻直播和網絡游戲中尋找寄托和滿足。
從前,鄉(xiāng)村孩子的童年,放學后是滿山遍野跑,彈珠跳繩捉迷藏是主要的游戲形式。后來,電視的普及占據(jù)了他們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這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上山下鄉(xiāng)”,孩子們慢慢的也不看電視了,原因是手機上什么都有,能聽、能看、能讀、能寫,可與虛擬情境互動,而且還能見識到自己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世界。本該在自然中嬉戲的孩子們,如今卻沉迷在網絡的世界里。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大多處于盲目模仿、心理狀態(tài)極不穩(wěn)定、自我約束力低下的時期,一旦幾個孩子開了玩游戲的頭,就很容易形成效仿效應。
2. 像我們這樣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從小就離開了父母,家長不放心孩子在學校生活,有部分家長會選擇通過手機語音視頻、微信、QQ等通訊工具實時和孩子溝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成長。這種親子互動極大地影響著農村孩子的成長,父母總覺得對子女的關愛不足,與學校老師缺乏溝通,對孩子的監(jiān)管偏弱,產生的效果往往是寄宿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目的不清、想家厭學。
當家長不能完成對于孩子教育問題的基本監(jiān)管時,學校教育理應彌補上這個缺失??蓪嶋H上,農村教育設施落后,人力與物力資源缺乏,一個班主任通常要管幾十個學生,兩三個兼職的生管人員要管理全校幾百號的寄宿生,自然沒辦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情緒。寄宿生在學校無法像在家里那樣有歸屬感,極易產生挫敗感和迷茫情緒,自然而然地把手機當作精神寄托的對象。孩子借機就擁有了手機,在自控力差的情況下,逐漸地放縱自我、沉迷游戲。
3. 部分農村學生由于家長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撫養(yǎng)、監(jiān)護。這種缺位教育讓位于祖父母隔代教育、再加上缺少玩伴使得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
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近700萬自制力低下的農村留守孩子,成了網癮的首要受害者。因為近年來,城市化迅速發(fā)展導致了農村日益空心化,農村大多數(shù)家長外出打工,撫養(yǎng)孩子的重任只好交于祖父母。祖父母只能保證孩子吃飽穿暖??伤麄兇蠖嗄赀~體弱、文化程度不高,無力管教好孫子孫女,只能放養(yǎng),聽之任之,如案例中林增現(xiàn)象,給留守孩子教育問題敲響了警鐘。
4.手機淘寶、網購使人們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但在網絡時代卻遇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zhàn)。首先,許多網購平臺本身也缺乏監(jiān)管,充滿假冒偽劣產品和黃賭毒信息,在校的中學生大都無法辨析利害,它就帶來嚴重的危害;其次,智能手機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力和滲透力,造成人們對智能手機的極大依賴,手機再也不是通訊工具了,人們已習慣于通過智能手機解決問題、獲取信息、表達情感、進行活動,其結果是人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越來越疏遠。最可惡的是:像“作業(yè)幫”,“在線一對一”等網絡輔導平臺,只為謀取利益,并沒有真正為中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
三、策略
農村學生沉溺手機和游戲,讓我們的農村學校教育產生了新的問題,似乎陷入了困境。如果任其發(fā)展,孩子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將是毀掉的一代。而手機作為科技進步的產物,大大方便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如今5G時代即將到來,身處信息社會的中學生已不可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完全拒絕中學生使用手機是不明智的做法。如何引導中學生正確對待手機,讓廣大林增們回歸課堂學好文化知識,是當前中小學教育工作的一項要緊工作。
首先,通過學校教育引導學生在思想上、行動上正確對待手機的使用。習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學校的教育要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確認識時代的責任和歷史的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農村學校也要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教學的水平、提高學生的興趣;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生活、文體活動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珍惜韶華、腳踏實地,把遠大的抱負落實到實際的行動,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其次,家校配合共同監(jiān)管,避免學生對手機的不良使用。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作為家長需要有表率作用,不能自己先成為“低頭一族”,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學業(yè),多關心孩子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家長自覺降低手機的使用頻率,支持并配合學校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措施,不讓孩子把手機帶入學校。周末、節(jié)假日時間也不能讓孩子在家毫無節(jié)制地使用手機,要拒絕學生在課下時間使用手機玩游戲,監(jiān)督學生把手機用于與學習無關的交流,減少手機對學生學習不良的影響。
最后,避免手機對中學生的侵害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手機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溝通工具,是高科技的成果,本身無利弊對錯,但手機的生產者可以根據(jù)中學生學習的需要開發(fā)出不設置游戲軟件,而增加科學計算器、電子辭典等學習工具的產品。移動運營商對客戶使用手機行為負源頭責任,應該對學生使用的號碼也實行實名制,對中學生推出“校園卡”,并且讓使用“校園卡”的學生不會收到不良的信息,無法進行游戲鏈接。作為專業(yè)服務學生的網絡學習平臺,應以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以公益事業(yè)為己任,傳播正能量。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的,手機也是一樣,面對手機這把雙刃劍,學校、家庭以及社會都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它變成廣大學生學習、生活與成長的一把利器,引導學生既要享受于手機帶來的便利,也要正確面對手機帶來的這些負面效應,能夠自我約束力,做到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效地使用手機,絕不能讓它成為毀人一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