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石巖
摘要:“逼”實質(zhì)是一種外因監(jiān)督他律的行之有效的驅(qū)動教育,用他律的“逼”固然重要,然而自束自律的自我教育卻更勝一籌。只有由他律轉(zhuǎn)變?yōu)樽月?,被動變主動,監(jiān)管變監(jiān)視,那么,“手不釋機”也會隨之會轉(zhuǎn)變?yōu)椤笆植会尵怼绷恕?/p>
關(guān)鍵詞:沉迷;他律;自律;溝通
“機不可失”,人們對這一成語并非難理解,隨著現(xiàn)代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與運用,一些人詼諧地把它說成“手機切不可丟失”。這種望文思義的詮釋似乎有點荒謬,但從另一個側(cè)面卻生動形象地道出了它在學習、工作、生活以及休閑中所凸顯的巨大功能。
“手不釋機”即由成語“手不釋卷”演繹的一個詞組。它又形象地闡釋了當今年代人們“手不離機”的社會表象。更揭示了當今社會“手不釋機”帶來的某些社會弊端。
不是嗎?公交車上的乘客因“手不釋機”錯過了一站又一站;行人路上人與車常常相吻亦有人在;劇院里的精彩演出他視而不見,卻低頭沉醉于手機的游戲之中。更有甚者,我親自目睹一位長途班司機一手握著方向盤,一手玩手機。“天哪!你載的是一車活生生的生命呀!”我由小聲嘀咕的憤慨不禁引發(fā)出內(nèi)心的吶喊。
毋庸贅述,現(xiàn)實生活中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孩兒到成年人,甚至少數(shù)耄耋之翁,因玩手機毀了人命者不乏其人。
沉迷于手機網(wǎng)絡游戲已成為了一種“成癮性”精神頑疾,一旦沾染了這種新的“鴉片”,如膠如漆,難棄難舍。雖然玩手機不至于人人危及生命,但它傷人體魄,害人視力,耗人時間,磨人心身,疏人情感,淡其親情,荒人學業(yè),誤人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成癮性精神疾病比搖頭丸、白粉、大麻等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對民族尤其是對青少年學生危害匪淺,不得不令人作出沉甸甸的思考: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刪其微信,去其帖吧,收其電腦,奪其手機,然后靜坐、喝茶、思過、錘煉、讀書、彈琴、練字、明智、開悟、精進,而后必成大器也?!边@是河北省衡水一中校長2018年秋季開學致辭。
如何抗衡被精心設計的“王者榮耀”“吃雞”“推塔”等網(wǎng)絡游戲之誘惑呢?筆者認為,用“逼”則“變”,用“他律”至“自律”,用加強家教聯(lián)系溝通等方式則可使其釋下“兩個擁抱”,釋放“兩個空間”。
何謂“逼”?
在提倡和諧教育,情感價值,快樂課堂的今天,“逼”孩子們?nèi)プ瞿承┦?,乍一看來,是不尊重孩子們的愿望與天性。更有悖于新的教育理念之嫌。倘若“逼”出事端來,你如何處置?何不求無過,安分守己,明哲保身呢?這確實沒有錯,但你的孩子們哪里懂得那么多,他哪里懂得現(xiàn)在只顧玩將來是要吃苦頭的,現(xiàn)在你不逼他,將來他會咄咄逼你。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古今中外“雄才”“偉男”大多靠“磨”“鑄”“逼”出來的。古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是他父親“九缸之水”逼出來的。四歲學琴五歲登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小提琴國際大獎的呂思清,是他母親逼出來的。因此,清華大學校長曾明確指出過:“現(xiàn)在不逼孩子們努力,將來注定低聲下氣?!比绻F(xiàn)在我們的老師不“逼”孩子們斷其WiFi,奪其手機,任其自然,我行我素,從小學到高中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肯定有多少人要掉隊的呀!現(xiàn)在不用“逼”這個緊箍咒讓他們學會“72變”,在未來生活工作的生涯中,由誰來陪伴他應對瞬息萬變的“81難”呢?
“逼”是“標”,“變”則是“本”。只有“逼迫”其放下手機,才能變成“要我學”“我要學”“我會學”“我學會了”這目標之根本。當然,老師的逼壓是有限度的,不是不顧一切的一意孤行,更不是“棍棒底下出好人”的體罰教育。而是一種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逼”。
“逼”實質(zhì)是一種外因監(jiān)督他律的行之有效的驅(qū)動教育,用他律的“逼”固然重要,然而自束自律的自我教育卻更勝一籌。
由他律轉(zhuǎn)向自律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怎樣由外因監(jiān)控的他律轉(zhuǎn)變?yōu)樽月赡??這需要掌握基本規(guī)律,掌握時代特征,把握青少年學生思想脈搏與身心理特點,這樣,就能順蔓摸瓜,孩子們就會有了缺點能自愧,有了錯誤弊端能自省。行為規(guī)范自主,道德法紀自循,其實質(zhì)就是孩子們的主體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我省悟,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修養(yǎng)過程。
只有由他律轉(zhuǎn)變?yōu)樽月?,被動變主動,監(jiān)管變監(jiān)視,那么,“手不釋機”也會隨之會轉(zhuǎn)變?yōu)椤笆植会尵怼绷恕?/p>
筆者還認為:頻繁走向社會,深入學生家庭,重視家教聯(lián)系,密切溝通,是卸其QQ,斷其WIFI、摔其IPAD、去其手機的重要途徑。
現(xiàn)實生活中,部份農(nóng)村孩子的家長遠離家鄉(xiāng)在外打拼,五更起半夜眠的重任無暇顧及到自己應承載著的家長責任,他們一年四季見不到自己的父母,得不到那片溫馨小天地的空間與時間。孩子本應咫尺團聚的父子、母女被天涯的空間隔絕,百無聊賴之下孩子們只得擁抱“父母”(手機)聊以自慰;另一部份家長自己則沉溺于手機游戲之中,成天擁抱“兒子”(手機),他們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成長冷若冰霜,卻對孩子大聲疾呼:“做作業(yè),作業(yè)……”顯然孩子也被父母馴服得“五體投地”,但他們不正確身教卻是適得其反。要征服這“兩個擁抱”和“兩個空間”(距離的空間和情感的空間),唯有深入家庭與家長切磋溝通,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各個擊破。
我們平素在家訪中了解到的“兩個擁抱”占領“兩個空間”,這些共性弊端更需有待媒介誘導進行溝通。
“機不可失”“手不釋機”是現(xiàn)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產(chǎn)物,是新時代新時期新形勢下人們運用現(xiàn)代化交際的便捷工具,但它又是一把雙刃劍。利之,人們驚嘆它的多功能多用途;弊之,人們又厭惡它的不良誘導,這與水可載舟又可覆舟同理,不要因覆舟而不乘坐其船,為此“手不釋機”與“機不可失”也不能一味貶之為弊!
“機不可失”與“手不釋機”是當今一個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杜絕它的弊端不是一朝一夕,一勞永逸的事,必須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多渠道采取一系列措施,更需要社會、家長、老師形成合力,作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