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來
在教育的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兩個因素是教師和學生?!白寣W生自主參與”“以學生為主體”“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學生自主,教師走下臺”等等是課改實驗以來的熱門詞匯,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課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態(tài)度的肯定與否,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否融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的質量。在一堂課的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恰當?shù)呐袛嗍謩菘梢约ぐl(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動起來,引導學生成為這一堂課教學中學習活動的主體;動起來,也可以提高學生在群體中的地位;動起來,可延長學生的注意力的時間,不斷地思考新的知識:恰當?shù)呐袛嗍謩?,可以鼓舞學生的士氣;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知識,整堂課的課堂質量就會提高。
一、恰當?shù)呐袛嗍謩荩梢龑W生成為學習活動過程的主體。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有一些學生常常帶有厭學的心理,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時而開小差、搞小動作,特別是搞小動作的同學,我會抓住她們愛動手這一特點。采用恰當?shù)呐袛嗍謩?,從而引導他們回到課堂的教學中來。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得認識上,先把問題拋給學生?!吧钪卸加心男┪矬w是長方體?”“長方體有幾個面?”“長方體有幾個頂點”“長方體有幾條棱?”“長方體有幾個面相等?”接著讓他們先把問題記下來,然后請同學來說。在這個說的過程中,可以叫他們用手指的個數(shù)來回答我。學生舉起了手,動了起來,他們就成為了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讓開小差的同學忘記的開小差,搞小動作的同學也忘記了搞小動作,他們就會認為老師的課堂很好玩。哈哈,心就會隨著老師的上課思路走,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就這樣提高了。
二、恰當?shù)呐袛嗍謩?,可以提高學生在群體中的地位。
新課程標準是隨著學生的變化而變化和發(fā)展的。學生是個善于展現(xiàn)自我的個體。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恰當?shù)呐袛嗍謩荩梢蕴岣邔W生在群體中的作用。例如:在判斷“邊長與面積”是否成反比例“這一個問題全班同學的看法各有不同,各自說各自的看法,有的說成正比例,有的說反比例,全班的爭議聲音越來越大聲,這時教師引導學生使用暫停的手勢,聲音一下子就停了下來。許多同學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我就請兩個不同觀點的代表來說出自己的觀點。講完之后,無論對于錯我都會豎起大拇指來肯定這兩個同學的大膽的想象。從那以后,我們班的同學都會有一個念想:“只要我大膽的開動腦筋想問題,無論正確與否,一定會得到老師的支持?!边@一觀念已形成,平日一些“羞于出口”的同學,也打開了自己的嘴巴。愛回答問題的同學在群體里的形象就樹立了起來。這也告訴我們老師應該放下老師的架子,放下尊嚴,從教學壟斷著變?yōu)榻M織引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師生的關系,從而使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產(chǎn)生強烈的感召力,是教學不再是冷冰冰的認知活動,而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充滿激情的自主、主動的學習過程。
三、恰當?shù)呐袛嗍謩荩梢匝娱L學生的注意力的時間,不斷思考新的知識。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由于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注意力只有10-20分鐘,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應該想方設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自主探索新的知識,我采用一些判斷的手勢來表示。例如:在教學四年級的《位置(一)》中,我利用的是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這一理念。結合他們自己的座位來講位置。四年級的學生的記憶能力較差,必須經(jīng)過復習---過度學習---精細加工這些環(huán)節(jié)才能鞏固好。有的時候,還會開小差,利用這一特點,我采用的是動手表示數(shù)。左手表示組,右手表示位置。我只是念出某某同學的位置,全班同學立刻就會舉起自己的兩只手來。經(jīng)過反復的、多次的練習,知識得到了鞏固,學生動起手了,心也會隨著老師的思維走。甚至還有些學生能夠說出“層”這一點來。練習多了、手動了起來、心也隨著樂了起來。學生在快樂中學、學得也快樂。我常常有“一石幾鳥”的收獲,不妨大家也來試試,效果不錯。
四、恰當?shù)呐袛嗍謩?,可以鼓舞學生的學習士氣。
手勢的判斷,學生在學習中意識中感到的智慧與力量,體驗到快樂、成功。根據(jù)維斯(K·Davis·1962)研究的表明,士氣與群體的活動效率有關系。士氣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條件之一,對活動感到有興趣,適合自己的的能力,具有挑戰(zhàn)性,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等會有較高的士氣。例如:“解比例”在教學一課中,在練習課上,我請同學上黑板進行演算,其余的同學來當評委。同學們用掌聲數(shù)來表示對與錯,當了評委的同學個個興趣盎然。這樣學生們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學習與思考,士氣得到了提高。學習的氛圍形成后,課堂的質量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新課程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過程。教材承載著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體驗來獲得。積極地參與是個情感的問題,有效地認知問題。在教學過程既是認知的過程,又是情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與情感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簡單的判斷手勢,誰都會做,這一些小動作,啟到“以小見大”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不妨結合課堂的實際來試一試。動起來吧!采用恰當?shù)呐袛嗍謩?,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該教師的建議》.
[2]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組編《小學教育心理學》.
[3]中等師范學校教科書《心理學教程》.
[4]《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