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筱瑾
摘 ? 要:習作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許多教師為怎么教而頭疼,更多的學生為不知道怎么寫而發(fā)愁。而以視頻為主要載體的微課雖然外形姣小,但后勁十分強大,它與習作教學的有機融合,恰好彌補了傳統(tǒng)習作教學的不足?;诖?,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從材料搜集、觀察體驗、修改評價等三個方面引入微課,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親聞其聲、如見其形,進而迸發(fā)習作熱情、習作欲望和習作思維,讓習作課堂散發(fā)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微課;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2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34-0020-03
對于習作教學,許多教師普遍感到習作難教,常常為怎么教而傷腦筋;許多學生則因覺得沒有內容可寫,為不知怎么寫而糾結發(fā)愁。在當今微時代的背景下,體現(xiàn)教育信息化的微課應運而生。盡管在習作教學中運用微課尚不夠廣泛,但習作教學的特性與微課的特點卻非常適切,它們之間進行有機融合恰好帶來一場深刻的習作革命。這場革命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這一長期困擾習作教學的頑癥。基于這一認識,在習作教學過程中,筆者著重從材料搜集、觀察體驗、修改評價等三個方面引入微課,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親聞其聲、如見其形,進而迸發(fā)習作熱情、習作欲望和習作思維,讓習作課堂生長氣息、充滿夢幻和散發(fā)活力。
一、以激發(fā)學生累積素材興趣為根本點,把搜集材料融入微課
學生之所以會出現(xiàn)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其根本原因在于習作素材十分匱乏。他們認為搜集材料、累積素材既費時又枯燥,因而對搜集材料、累積素材提不起興致、談不上興趣。為改變這一狀況,讓貌似‘老大難’成為‘小兒科’,筆者及時將微課融入,以扭轉過去搜集材料、累積素材的空間太過狹小、手段太過落后,根本激不起學生興趣的弊端。由于微課視頻不但能夠讓學生從聲、光、景中喚起內在情感,而且還能使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挖掘源源不斷的習作素材,并從中感受到搜集材料、累積素材的真正樂趣。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筆者既注重引導學生借助微課整合開發(fā)、串聯(lián)文本材料、素材,也積極鼓勵學生善于借助網(wǎng)絡平臺搜集、豐富習作材料;既注重搜集靜態(tài)習作材料,也重視累積動態(tài)習作素材。同時,為使搜集、累積的材料、素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使用,筆者堅持對學生搜集的材料和累積的素材進行篩選、整合和優(yōu)化,并將其發(fā)布到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以及新浪微博、QQ群上,讓學生們展開討論、共同分享以及比較運用,對特定的材料、素材要求學生摘抄在本子上并寫上自已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這種將個人累積與集體積淀互為補充的做法,其作用不可小覷。
例如,借鑒已學的描寫民風民俗的寫作方法,學習抓住特點介紹民俗的方法。教學前,筆者在引導學生調查本地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或上網(wǎng)搜集自已感興趣的民風民俗的同時,還將我國那些比較濃郁、有趣的民風民俗制作成10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在上課時播放,讓學生從中初步感悟到衣食住行、語言、姓氏、禮儀、節(jié)日、建筑、傳說、工藝品等民風民俗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文化現(xiàn)象,正是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民俗文化才建構了斑斕多姿、豐富精彩、絢爛美麗的世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進行巧妙構思,并根據(jù)自已搜集的材料、累積的素材導出習作提綱:一是擬介紹民俗及其主要特點;二是從那些新奇、有趣又令人贊嘆的幾個方面展開介紹;三是將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民風民俗作為重點進行深入介紹;四是依據(jù)所介紹民風民俗的特點擬訂題目。由于學生通過微課一起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共同領略了妙趣橫生的民俗風情、魅力四射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鮮明的民俗活動,為習作課做了較為扎實的鋪墊,從而使“學生‘心中有丘壑’,自然能下筆成文?!?/p>
二、以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習慣為關鍵點,把觀察體驗融入微課
當今小學生之所以不愛習作,對習作充滿畏懼、恐懼心理,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豐厚的生活實踐、缺乏對事物的深入觀察與體驗、缺乏留在腦海里的經(jīng)典細節(jié)或場景。因此,擺在小學習作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采取什么樣策略來拓寬學生觀察視野、幫助學生掌握觀察方法、促使學生養(yǎng)成觀察習慣。長期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體會到:觀察是習作的門徑,是解決“寫什么”的基礎和關鍵。許多習作素材的獲得都來源于觀察,許多習作問題的解決也離不開觀察?;诖耍陂_展習作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始終把加強學生觀察訓練、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提到習作教學的首位,并充分利用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這一特性,在習作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反復地、有序地進行細致的觀察”,有條理、有目標地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能力?;谖⒄n技術在輔助學生觀察事物、豐富所見所聞和提高觀察能力方面有著獨特優(yōu)勢,筆者在習作教學中充分利用微課這一環(huán)節(jié),將事物動態(tài)視頻畫面與學生觀察訓練深度融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深入觀察打開思路、通過細致體驗掙脫束縛、通過反復觀察體驗解決“下筆難”的問題。
例如,蘋果對學生而言是他們非常熟悉的一種水果??墒?,許多學生由于沒有養(yǎng)成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因而在描述蘋果特征特點時不知從哪入手、從何說起,更談不上準確描述了。鑒于此,筆者在指導學生以“蘋果的特征”為題習作時,就利用微課這一“濃縮的精華”,指導學生針對“蘋果的特征”進行習作觀察和體驗。為此,在上課前,筆者特意從水果店購買了不同款式、不同地方生產的蘋果,讓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對其顏色、形狀、氣味以及味道等進行多角度、立體式、全方位觀察,以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聯(lián)想起生活中吃蘋果的情景。在此基礎上,筆者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呈現(xiàn)那些描寫蘋果特征、特點的美詞美句、好段好文,引導學生比較課堂上展示的蘋果進行再觀察、再體驗,并將其運用到習作實際訓練當中去。實踐證明,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千姿百態(tài)的事物中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累積更多的習作素材,而且還較好地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運用中點燃思維火花,從而寫出更精彩、更膾炙人口、更富有生命活力的好文章。
三、以提升學生習作評改水平為落腳點,把評價修改融入微課
一個完整的習作過程,包括“寫”和“改”兩大方面。從學生習作情況來看,他們往往看重“寫”而忽視“改”?!皩憽蓖曛螅晔?、喜悅等滿足心理溢之言表,至于“寫”能否達到要求、是否要“改”則很少關注、心中無數(shù)。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只“寫”不“改”,是難以寫出好文章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改”的作用甚至比“寫”還要大?!案摹钡膬群茇S富,它包括教師批改、同學互改、小組輪改、學生自改、專家評改等。為此,在習作教學過程中,筆者堅持將習作評改作為深化習作指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注重拓寬渠道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評改中來。通常,筆者會收集學生習作,從中截取其共同關注的相關片段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在開展切磋、診斷、互評等活動,學習和掌握諸如怎樣撰寫開頭結尾、如何進行人物或場面描寫、如何將內容寫具體等某一方面的習作技巧。為使不同層面學生的習作水平都能取得突破性提高,筆者還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他們的習作,讓他們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習作中的美和存在的不足,并分析探討如何發(fā)揚美和該怎樣克服不足。這種高度自由、開放、靈活的習作評價,有助于學生“自然‘批文而入情、情動而辭發(fā)’。”
例如,將作文:《草帽計》縮寫400字??s寫是眾多習作練習中的一種,但相較于擴寫、續(xù)寫、改寫等的難度或許要小一點,不過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寫好也并非易事。因此,在習作前,筆者首先幫助學生弄通弄懂縮寫的內涵,即縮寫是基于主題不改、主要內容不變,而把一篇較長的文章壓縮成一篇使人一目了然的簡短文章。之后,筆者針對學生在縮寫中出現(xiàn)取舍不當、篡改原意、照抄原文、隨意增加細節(jié)、過渡不自然等種種問題,以及縮寫要求不得改變文章中心思想,要與原文內容保持一致,必須交代清楚文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文中精彩句子應當盡量保留等技巧,分別制作成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觀看的微課,學生通過反復學習觀看而不斷生疑、質疑、釋疑,通過合作討論而互相分享、互相修改、互相評賞。由于學生利用微課掌握了縮寫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他們還自加壓力分別將《草帽計》這篇課文壓縮成350字、300字、250字、200字以內。由此可見,讓微課與習作教學美麗牽手,對于通過正誤對比深刻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縮寫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運用微課強化習作教學,使筆者對微課在習作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盡管微課的錄制、編輯耗時費力,大多需要加班加點完成,但每當看到微課以其“洞入精微而又妙趣橫生”地滲透在習作教學中,改變低效率、封閉性的習作教學現(xiàn)狀,讓學生在其提供有時度、有效度、有質度的“微視界”里,學習習作知識、掌握習作技巧、提高習作水平,實現(xiàn)從“畏懼習作”到“樂于習作”、從“習作難”到“對習作充滿信心”、從“要我習作”到“我要習作”的轉變,所有的付出和勞累都因“值得”而煙消云散,心中始終充滿著“微課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師生競折腰”的歡樂和喜悅!
參考文獻:
[1]虞文偉.微課,開拓習作教學新思路[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6,(08):21.
[2]趙吳芬.“微習作”教學初探[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07~08):65.
[3]劉艷紅.“微”而不“微”,四兩亦可撥千斤 ——淺談微課在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05):49.
[4]關 ? 璐.讓微課與習作教學美麗牽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6,(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