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摘 ? ?要】學生們往往對高中語文文言文的學習有文法句法難以讀懂、基礎知識記憶量少、文化底蘊不高等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古漢語學習需要記憶大量知識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學生從小成長在一個沒有文言文的環(huán)境,對文言文不太適應。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理解古漢語文法語法技能、并進行大量基礎記憶,補足知識量,同時,對他們進行文學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讓他們養(yǎng)成熱愛閱讀的習慣,這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087
文言文一向是高中語文的重點和難點,一方面,無論是從日常生活還是從應付考試的角度上來說,文言文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尤其是其體現(xiàn)在高考試卷上的分數,占了語文成績相當一部分的比重;另一方面,文言文不似其他課文,無論是從文章本身還是其含義方面來說,都是與我們日常接觸的現(xiàn)實有一定距離的,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
一、文言文及文言文教學的難點
(一)文言文語法難以讀懂
文言文雖然是中文,但并不是那么容易讀懂和理解的,我們的學生從小就是在白話文的環(huán)境里長大,如果沒有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文言文對他們來說和其他語言并沒有什么不同——反正都看不懂。而他們看不懂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古代的字、詞、句,都和現(xiàn)在我們所用的白話文不同,古代的部分字義,和現(xiàn)在的不僅僅是差異甚大,甚至是完全不同,比如“莫”字,古意為“太陽落在草叢中”,即“傍晚”,而現(xiàn)在其變成了一個否定副詞,原本的意思被“暮”所代替,如果不了解這點,對原文意思的理解可能與其實際意義大相徑庭,這叫“古今字”,同時還有更難的“通假字”,是沒有解釋,沒有邏輯,幾乎全靠死記硬背的。語法也是一樣,文中大量的倒裝句、省略句可能會讓未經訓練的學生完全摸不著頭腦。
(二)需要大量基礎記憶
根據上一點可以得出,我們學文言文,是避不了要記很多東西的,而且有很多東西避免不了得死記硬背,這大量的記憶工作,往往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想學好文言文,尤其是想要游刃有余地應對高考,僅僅是把幾篇課文背熟是不夠的,真正要背要記的要理解的太多了,我們要想真正學好文言文,不能僅僅背誦幾篇課文內容就完了,同時也應該對以上各種知識進行一個專門的訓練,這種訓練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記憶這些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出學生對古漢語一個基本的語感,語感說來玄虛,但在我們考試過程中往往能提高我們的做題速度,同時,幫助我們猜測那些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知識盲點。這不是瞎猜,而是從其他角度來思考解題道路,我將在下面進行一定的敘述。
(三)需要文化底蘊
文化底蘊不容易在短期內通過專門的訓練獲得,而往往是需要在相關領域淫浸多年,才能有所成,但文化底蘊無時無刻不從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中體現(xiàn)出來。放到高中語文文言文部分,文化底蘊為什么重要?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很多詩、文言文里都會提到很多“典故”,如果不知道這些典故的話,即使是拿著古漢語字典,也是一頭霧水,難以理解。而如果對這些典故都如數家珍,那理解起文章往往也無往而不利。前面我們說到語感,很多人都認為語感這東西說白了就是瞎猜,但真的是瞎猜么?不一定,很多時候都是從其他角度分析出來的。有時學生想不起來文言文中某一句話的意思,但潛意識里其實知道,所以就能選出正確答案。
二、文言文教學方法探討
(一)理解文言文語法技能
與單純通假字古今字等知識要死記硬背不同,古漢語的語法方面更像是一種技能,其主要完全記住的地方不多,但我們需要的是能“做”,比如基本語法我們記住主謂賓這三個字就行了,但我們在看到一個句子的時候要能迅速判斷出它的主語謂語賓語,而這無疑需要進行專門的訓練,讓學生們理解古漢語是什么樣子的,與現(xiàn)代漢語有什么不同,同時,通過不斷重復的練習培養(yǎng)熟悉程度,直到成為能獨立運用的技能為止,最好是能培養(yǎng)出語感,在遇到應用環(huán)境的時候能產生下意識的反應。
(二)進行大量基礎記憶
語文是一個尤其注重記憶的學科,文言文尤其如此,很多知識我們平時并沒有機會接觸到,想要在應用的時候能夠讀懂,就得靠大量的記憶,這沒有投機取巧的方法,不去記,誰知道“莫”以前是“傍晚”的意思?不去記,誰知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后面是“小弦切切如私語”?不去記,誰知道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圣”?李賀是“詩鬼”?當然記憶是有竅門的,古漢語知識千千萬萬,一時間怎么記得完?我們當然要挑那些重要的記,但無論如何,大量的記憶是避免不了的,這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死記硬背一向口碑不太好,但有些時候,它們才是真真正正有效的學習方式,才是康莊大道。
(三)對學生進行文學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以及養(yǎng)成熱愛閱讀的習慣
想要迅速提升文化底蘊?有快捷通道么?培養(yǎng)學生文化底蘊沒有捷徑,但就學習典故的話,還真有!舉例來說,成語,即我們約定俗成的某種說法,放到現(xiàn)在叫做“梗”,這里面往往就有很多典故,尤其是那些讀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往往是用典故解釋無疑,比如“葉公好龍”,若非典故,誰知道這是說人虛偽?比如“朝三暮四”,若非典故,誰知道這是說人善變?家長可以把這些常見的典故收集起來,讓孩子們進行專門的記憶和訓練,雖然這樣的話還是得記憶,不算什么捷徑,但無論如何,要比自己通過長時間的閱讀書籍來了解來的方便快捷得多。當然,這是治標的方法,更好的辦法還是養(yǎng)成孩子喜歡讀書的好習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可不是說著玩的,讀書,短時間來看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但目光放長遠一點,效果就會越來越明顯。
一個學生要想通順地閱讀文言文,當然需要進行大量的努力,甚至要付出一些教師要求之外的努力,去記憶那些枯燥無味的字,去學習那些繁雜多變的語法,去了解那些有意思的典故,我想,這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不僅僅是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我們的民族歷史極其悠久,我們?yōu)榇蓑湴?,但為了這份驕傲,我們都應當付出自己的努力,我們學習、繼承中華悠久的歷史,這也是對于民族文化的一種保護,說到底那些東西其實都是記憶,只要我們都還記著,就能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所以我希望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們意識到這些知識的重要性,文言文我們平時沒有用到,不是就沒用了,只是不太用在我們嘴里,而是多用在我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