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騰達
關鍵詞:大學生;健身行為;體育鍛煉行為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下沙高教園區(qū)各高校在校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大一至大四以及研究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杭師大圖書館上網(wǎng)瀏覽中國知網(wǎng)檢索查閱以“大學生、健身行為、”為關鍵詞搜索到的相關文獻資料,深入了解大學生健身行為的前沿和動態(tài),為本文提供了理論基礎。
2.訪談法
通過對下沙大學生以及一些學校專家的訪談,聽取他們對下沙大學生健身行為的意見和看法。進行整理記錄。
3.問卷調查法
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以及學生自述的基礎上在問卷星上進行問卷編輯,并且進行問卷信效度檢查,保證調查問卷有可靠的信效度。隨機抽取下沙大學生大一至研究生的大學生進行問卷發(fā)放調查,實際發(fā)放1700份,回收1600份,回收率94.12%%,期中有效問卷1505份,有效率94.1%,其中男660人,女845人。
4.數(shù)理分析法
對調查問卷所得的數(shù)據(jù)利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軟件以及WPS表格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整理、相關分析等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下沙大學生對于健身鍛煉的認知態(tài)度分析
大學生對于健身鍛煉的認知以及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健身鍛煉行為有著一定的影響,會間接得影響到大學生健身鍛煉的運動量(鍛煉頻率、鍛煉時間以及鍛煉強度),所以分析下沙大學生健身鍛煉的認知態(tài)度對于研究下沙大學生健身鍛煉行為具有一定的幫助。
(二)下沙大學生健身習慣的分析
本研究所指健身習慣,針對于大學生每周鍛煉次數(shù),每周鍛煉在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大學生這里可以稱之為有健身鍛煉習慣。
體育鍛煉需要一定的頻率,鍛煉時長以及鍛煉強度相結合,才能起到強健身體的作用。一般來說,健身鍛煉一周三到五次,每次40至60分鐘并且達到一定的強度是最好的,下沙大學生健身頻率三次以上的學生(每周3~5次以及5次以上的學生)有60.8%,相對來說,還是具有一部分的學生在健身頻率上達不到健康的標準,在鍛煉時長上,每次鍛煉40分鐘以上的學生占總人數(shù)的40.6%,只有四成的大學生能夠保持40分鐘以上,情況也是不盡人意;運動強度以大學生健身鍛煉后的生理感覺為準,一般來說,運動強度適宜,人體在運動后會有累的感覺,在鍛煉強度上,只有24%的學生都能達到較為理想的強度,屬于少數(shù)人群??傮w來說,大部分大學生都可以一周保持三到五次及以上的鍛煉頻率,但是鍛煉的時間不能保持最健康的時長,鍛煉強度也達不到理想效果。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下沙大學生已經(jīng)形成比較好的健身意識,近所有學生都認為健身鍛煉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健身知識的匱乏,他們之中也只有少數(shù)有具體的計劃安排;下沙大學生的運動強度達不到理想,運動頻率和時間也打不到理想,從而健身效果也不理想;健身項目比較單一,以健身房鍛煉和跑步為主;由于環(huán)境因素以及自身經(jīng)濟能力低下,下沙大學生健身地點以校園區(qū)域為主;下沙大學生不能長期堅持健身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繁忙,而導致精力不夠。
(二)建議
1.加強體育鍛煉宣傳,加強下沙大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教育
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己身體素質良好的意義。了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知識,增強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信心;充分利用媒體媒介,開展積極的宣傳工作,引導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科學認識,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調整合理的飲食結構。
2.開展校園體育鍛煉競賽項目,增加大學生鍛煉積極性
高校開展一些競賽項目不只是原有的運動會籃球賽等等,開展一些團隊性的趣味性大一點的趣味比賽等項目,使大學生的班級榮譽感轉移到體育鍛煉上來,并且不會太枯燥。
參考文獻:
[1]章瑋.對大學生體育健身認知行為現(xiàn)狀的調查[J].湖北體育科技,2006(06):731-733.
[2]岳紅顏.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現(xiàn)狀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01):123-124+140.
[3]沈國平.影響高校知識分子體育行為主要因素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1999(07):19-21+25
[4]王雪芹.山東省普通高校女教師體育行為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9(03)25.
[5]陳嶸.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初探[J].體育文化導刊,2006(04):71-73.
[6]李煥玉.大學生體育價值觀與體育鍛煉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06):137-139.
[7]劉正國,李莉.大學生體育鍛煉態(tài)度對其鍛煉行為影響的預測[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06):56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