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陽
摘 要:在高中階段的實踐性科目中,化學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它貫穿了我們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經歷了初中階段的奠基,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將會步入一個新的高度。無論是學習的深度,還是難度,都會有所上升。尤其在高中階段,無機化學讓位,有機化學成為學習的重點。在學習時掌握正確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效率,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所以,找到有機化學在掌握時的訣竅,是我們探討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機化學;反應原理
引言:高中階段,有機化學成為學習的核心內容,很多同學感到難以掌握。不過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同學,對于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感到得心應手。這大部分時候是由于其對于有機化學的關鍵部分,也就是其原理,有一個比較好的掌握。所以對于任何關于該部分內容的問題,在解答時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參照。同時,學習該部分內容的效率也會極大提升。所以正因如此,筆者將于本文中,以有機化學的反應原理作為出發(fā)點,展開深入、具體的探究和研討。
一、學習目標
作為一種經典的對于化學的分類,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共同構成化學這一基礎性的學科。無機化學部分,側重于對于常見的,難度不大的現(xiàn)象的觀察和研究。而有機化學部分相對于無機化學部分來說,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背景,同時其與不少學科都有著或明顯或不易發(fā)覺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作為高中生,相較于學習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會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將學習知識作為其學習的目的,而更應該追求化學素養(yǎng)的培育、應用能力的提升[1]。
二、反應原理
(一)取代反應
取代反應,于高中有機化學的學習中為頻繁出現(xiàn)的反應類型,而其反應的機制,實際上即:一個單獨的原子、原子團,占據(jù)另一個原子、原子團離開后,所留下的位置。這一過程,只在部分,而不是整個分子式上有所反映。而原有的原子、原子團,在脫離之后,會進行反應,產生不同于以往的有機物。如果對取代反應進行一個大概的分類,那么主要會有這樣幾類[2]:
1.鹵代反應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指某有機物同鹵素發(fā)生反應,也就是原有機物的部分原子、原子團直接脫落,而原本的位置則由鹵素所占據(jù)。在這一部分學習中,同學們經常容易走進一個思維上的誤區(qū),認為對于鹵代反應,一種有機物僅與一條方程式對應,可能就會忘記了有機物可能包含多個相同的不止一個的一樣的原子團,也有可能同時存在于同一個有機物中。同時反應產物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不同的反應條件。例如,甲苯與溴產生反應。無論是甲基位置,還是苯環(huán)位置,都可能是反應進行之位置。而對于這兩種反應,我們應當如何區(qū)分呢?找尋反應條件的不同是關鍵。若是處于光照下時,甲基就會成為反應進行的主要位置;但如果在有鐵元素對反應的進行加以催化的情況下,苯環(huán)就會成為反應進行的位置。對于如上的原理,我們應當著重進行深入、細致、透徹的掌握。
2.硝化反應
部分原子、原子團脫離,亞硝酸根占據(jù)有機物中原有的位置,是該類型反應最基礎的原理。我們作為高中生,在對于基本的反應發(fā)生的原因、機制進行學習的同時,也要對一些頻繁出現(xiàn)的反應類型加以確認,避免混淆等不必要的錯漏。
3.成醚反應
各種醇類物質在內部脫水之后,發(fā)生取代效應,是該類反應的基本原理。具體來說,便是醇的分子間脫水,一個醇脫羥基,另一個醇脫羥基上的氫,兩者再進行結合生成醚和水。根據(jù)生成的物質的差異(結構上),可把它們分為兩類:鏈狀結構、環(huán)狀結構。
4.酯化反應
一般來說,羧酸和醇類,無機含氧酸和醇類,兩者相取代或相結合都可以發(fā)生這類反應。在日常生活里有許多這樣的實際應用,我們可以結合這些例子來進行學習,往往事半而功倍。舉例來說,在烹飪魚類時,人們往往習慣于倒進去一些食醋,這樣可以將原來的腥味去除。加入一些料酒,以期增添鮮味。所以在菜品出鍋時,散發(fā)的就是香味。這其中的原因便與酯化反應有關,這一反應在食醋中的乙酸和料酒中的乙醇間發(fā)生,最終產生乙酸乙酯。
5.水解反應
對于水解反應的學習,在學習完酯化反應之后,相對就會比較得心應手,因為它們相互之間呈逆反應關系。說的簡單一點,酯化反應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酯化物生成的話,那么水解反應就是酯化物的分解。含水的氫基或羥基,同酯類物質結合之后,便會分別產生醇類和羧酸。比如處于強酸或者強堿環(huán)境中時,C4H8O?便會出現(xiàn)水解反應,產生C2H6O等物質。
(二)加成反應
加成反應之機理,對于我們而言,其實質即壓縮分子式,我們需要注意加成反應的反應對象,同時,在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同水解反應混淆,要進行嚴格的區(qū)分[3]。
(三)消去反應
作為有機化學方面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知識點,消去反應和取代反應有著很大的不同。取代反應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鹵代烴或者是醇類都存在適用性,而相對來說,消去反應所使用的,只有部分鹵代烴和醇類,范圍要小很多。于一定的條件下,單個的小分子結構會從個別的有機物中被消去,比如水和氫溴化物,從而生成一個不飽和的化合物,這便是消去反應的原理。舉例來說,最典型的消去反應,莫過于(Ar)R-X和醇類。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機化學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反應的類型多樣性較為豐富,而且相較于無機化學來說,其復雜程度要高出許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不同有機化學反應的機制進行深入,具體的探索,從而能夠有一個科學的,詳盡的分類,在大多數(shù)時候可以使我們對于有機化學的反應原理胸有成竹,了然于胸,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加深對于學習成果的理解,取得比單純的蠻干死學更好的效果。
因此,希望大家也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學習。
參考文獻
[1]左家琪.高中化學中典型有機化學反應的比較[J].贏未來,2017(14):0384-0384.
[2]許志勤,王瑩.基于學科觀念的高中化學教學——《有機化學基礎》模塊“芳香烴”教學反思[J].化學教與學,2016(7):69-72.
[3]葉桃,單琳.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有機化學部分與選修5的整合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4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