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摘 要]情感是學習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技術時代,以互聯(lián)網為中心的融媒體為教育和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工具主義、功利主義帶來了情感缺失的問題,影響了教育和學習的效果,應該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為中心的融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當代的“熏浸刺提”教育模式,架構互聯(lián)網雙向互動的模式,找尋現(xiàn)代情感教育的突破點,在情感教育中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情感教育;互聯(lián)網;熏浸刺提;交互移情;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9)01-0066-04
情感不僅僅是心理學概念,“它以多種形式集中表達了個人感情世界的體驗和感知”[1]。情感教育是個人發(fā)展最為重要的內容,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然而以互聯(lián)網為中心的融媒體給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工具主義、功利主義盛行導致的情感教育的缺失。由于偏重于認知而對情感重視不夠,使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影響。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情感教育理念和方式,如近代學者梁啟超提出的“熏浸刺提”觀念,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融媒體的優(yōu)勢,通過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有機融合,探討情感教育的有效路徑,提高情感教育資源建設的質量,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工具主義:互聯(lián)網時代情感教育的缺失
以加涅等為代表的西方教育技術學家認為情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認知與情感是學習者應當提高的兩個方面的內容,應當平衡它們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盵3]未來社會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fā)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tài)”[4]。共產主義社會的核心特征就是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全面發(fā)展,在這種和諧的社會關系中,“激情、熱情是人們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盵5]缺乏或者喪失社會激情是冷漠和物化的開始。
最近幾年來的發(fā)展體現(xiàn)出了這種異化的趨勢。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進一步提高數(shù)字化資源的質量,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資源的共享,加大了信息化教育的進程,使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然而相對于網絡教育資源的迅猛發(fā)展,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提高不明顯,相反卻在網絡環(huán)境之下產生了一種偏重于認知而忽視情感的傾向,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許多網絡教學僅僅是將先進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當作了簡單的通訊工具……或者是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課本搬家’,在網絡上發(fā)布一些文本化的教學內容或是教學練習題等?!盵2]實質上并沒有充分發(fā)揮網絡的作用,面對冷漠的電腦屏幕,遠程互動教學的作用不僅沒有發(fā)揮出來,反而導致了情感教育的缺失現(xiàn)象,影響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情感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愛的缺失。在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是被限制在一個較為狹小的空間中,無法實現(xiàn)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教師像父母一樣關愛與照顧學生,對差生和后進生進行引導,這些都是互聯(lián)網融媒體無法取代的,需要教師長時間的精神和感情投入,用類似于母愛的力量,突破他們心中的防線,解開他們的“心結”。教育不是簡單的認知教育,教師承擔的是道德和人生指南的職責,解決學生的心理疑惑,引導學生成長,是最根本的。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自身的認同,情感教育至關重要,一旦缺失,在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就會有隱患,會影響學生的成長發(fā)展。
最典型的體現(xiàn)就是,教育的功利主義導致了學生認知的畸形發(fā)展。近年來發(fā)生在大中學生甚至研究生身上的一些問題即是其體現(xiàn),比如傷害他人事件、虐待動物事件等。調查顯示,發(fā)生這些事件的學生普遍缺乏人文情懷,情感教育缺失。在社會轉型和商品經濟發(fā)展的今天,處于忙碌、緊張生活之中的人們無暇顧及情感問題,家庭教育、學校和社會教育面臨危機,教育中的功利主義出現(xiàn),與認知、思維能力的研究開發(fā)相對應的情感問題受到忽視。因此,如何“詩意地棲居”成為每個人都面對的問題,情感教育更為緊迫。
二、“熏浸刺提”:傳統(tǒng)情感教育理念的啟示
在當今時代,情感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情感教育越來越緊迫。目前的網絡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匱乏,在網絡教學中,應該分析情感教育培養(yǎng)的路徑,通過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乃至于哲學的多學科有機結合,從而提高情感教育資源建設的質量,也有利于學習者認知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情感教育思想對互聯(lián)網融媒體時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近代學者梁啟超認為“情感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 [6],“情感是宇宙間一種大秘密”,他說:“我們想人到生命之奧,把我的思想行為和我的生命迸合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眾生迸合為一,除卻通過情感這一個閾門,別無他路。”[7]梁啟超所概括的情感教育的“熏”“浸”“刺”“提”四個階段,對今天的教育仍然有重要啟示,我們應該借鑒傳統(tǒng),正確理解情感教育的意義,在互聯(lián)網時代探討情感教育的有效機制和途徑。
“熏”是情感教育的開始。梁啟超闡述“熏”說:“熏也者,如入云煙中而為其所烘,如近墨朱處而為其所染?!盵6]這實際上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不知不覺之間,而眼識為之迷漾,而腦筋為之搖,而神經為之營注;今日為一二焉,明日變一二焉;那剎那,相斷相續(xù);久之而此小說之境界,遂入之靈臺而據(jù)之,成為一特別之原質之種子。”[6]“熏”強調過程的隱蔽性,在日積月累的影響過程中實現(xiàn)教育目的,具有長期性?!暗┑┤昭N子愈盛,而又以之熏他人。故此種子遂可以遍世界”。這種影響可以推己及人,接受影響的人會將自己所受到的影響傳給別人,影響整個群體的心理變化?!把笔且环N隱性教育。美國道德教育家柯爾伯格在認為隱性課程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顯性課程來得更為有力,他認為沒有隱性課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隱性教育通過無意識的不固定的教育方式將能夠影響學生身心的各種教育目標貫徹到日常實踐中去,從而達到意象不到的結果。這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進行方向引導?!把钡那楦醒帐窃趶娀瘜W生的道德認同,在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注意豐富德育的載體,借助適當?shù)慕逃d體進行教育宣傳,其過程的參與度更高,效果也會更好?!把币诮逃^程中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立場,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分享所思所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浸”是情感教育的深化?!敖舱?,入與之俱化者也。”[8]“浸”與“熏”都強調感染教育中的漸變過程?!白魇诊嫞瑒t作百日醉”,“浸”的力量似飲酒。與“熏”相比,“浸”更強調的是時間?!敖笔墙驹谇楦欣?,產生長久的回味。情感教育的潛移默化要經過“若干期間內占領”受教育者的“心”,再現(xiàn)“那霎時間便過去的情感”[6],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情感的“物化”,因為“隨時可以再現(xiàn)”,這樣的情感教育就具有了持久的意義和價值。情感教育又強調“個性”意義,將個性情感融入“情感閾限”里?!敖苯咏軐W上的嘗試與體驗,憑借情感創(chuàng)造出真善美的世界,比如閱讀小說,“讀《石頭記》者,必自擬賈寶玉。讀《月花痕》者,必自擬韓荷生若韋癡珠。讀《梁山泊》者,必自擬黑旋風若花和尚?!毙蕾p者和書中主人公合而為一,達到忘情忘我的境界,“文字移人,至此而極?!盵9]善教者必然要達到《人間詞話》中所說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向上提攜,向里體驗”[10]。
“熏”強調感染的廣度,“浸”強調感染的深度,“刺”強調的是感染的速度?!按獭笔且环N瞬間力量,“使感受者驟覺”,“于一剎那頃,忽起異感而不能自制”[8]?!按獭睂χ骺腕w雙方的契合有更高的要求。為了發(fā)揮情感教育在現(xiàn)實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教育者加強情感修養(yǎng),探索表達和傳輸情感的方式。特別是在道德教育中,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很難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道德教育需要情感因素的參與。梁啟超說:“自己腔子里的那一團優(yōu)美的情感養(yǎng)足了,再用美妙的技術把他表現(xiàn)出來”[7]。梁啟超總結了五種表情法,真切的情感表達是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將“刺”延續(xù)為長期的影響,是情感教育的關鍵,這需要真切深刻的感情投入和正確感情對象的選擇。
情感教育達到第四個階段,達到“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之境,這就是梁啟超所說的“提”,“文字移人,至此而極。”[7]情感教育達到這個階段,主客體融而為一,達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前三個階段是將受教育者置于客體地位,是從外到內,而到了第四個階段,是自內而外:“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內而脫之使出,實佛法之最上乘也。”[11]“提”的力量使得接受者作為主體,內心得到了凈化和提升。在教育初期采取熏、浸、刺的形式從外面激發(fā)情感,而隨著教育不斷深入,到了“提”這一階段,教育的客體轉化為主體,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轉化為自我提升、自我凈化。在這個層面上,主客體角色互為消漲,教育主客體之間不僅僅是溝通交流的關系。受教育者在情感的共鳴和激蕩中體會到了人生意義,提升了人生境界,形成了人生的愿景。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說:“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不單體會到常識,了解經濟意義,欣賞美的事物,而且又肯為社會服務,即便對生存的意義也能體會?!盵12]
“熏浸刺提”對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性和教育意義,我們必須通過“交互移情”的方式,著力推動新時代的教育創(chuàng)新。
三、交互移情:互聯(lián)網時代情感教育的創(chuàng)新
互聯(lián)網融媒體時代的教育具有不同以往的特點,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有著很大優(yōu)勢,但是依然不能否認傳統(tǒng)情感教育模式的意義。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情感教育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融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當代的“熏浸刺提”教育模式,在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架構互聯(lián)網雙向互動的模式,利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營造形色聲多元的教學情景,在教學中感受平等的教學關系,保證師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信息傳遞,將情感教育的“熏浸刺提”模式應用到新時代的教育之中。
首先是交互媒體的綜合運用。在交互媒體作用下的情感教育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教育者綜合利用電子郵件、多媒體設備、聊天軟件等,實現(xiàn)信息的交互溝通。QQ、微信等聊天軟件的普及發(fā)展帶來了溝通模式的巨大變化,隨著各大模塊的普及發(fā)展,模塊功能的逐漸成熟,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變得方便快捷。與聊天工具相比,電子郵件也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一方面能夠將信息長時間儲存,另一方面,一些思考性問題能夠以一些較為正式的方式發(fā)出。與此同時,電子郵件也可以實現(xiàn)互動雙方“一對一”的交流,教師可以用電子郵件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yè),在尊重學生的同時發(fā)揮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在日常的網絡學習過程中,電子郵件被用來傳送個人信息,為學習者展示其內心活動提供可能。電子郵件在使用過程中還能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刺激—反應”,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叫強化[13]。多媒體的交互強化性質擴大了學生的交流面,將計算機的交互和電視機的視聽功能結合在一起。在網絡互動環(huán)境下,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打破時間界限,使學生的各種疑難問題隨時得到解決。近年來許多學校為了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對學生采用分層教學,網絡化教學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設計,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要。
其次是情景教學的“移情”策略。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可以通過直接而明確的教育方式,即顯性教育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但更需要隱性教育的支持。教育灌輸是顯性教育的集中體現(xiàn),例如,宋代就要求孩童誦讀《三字經》《千字文》等,達到教育啟蒙的效果。此外,許多教育者選擇教與罰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通過對錯誤行為的批評和懲罰來告知受教育者正確的是非標準,從而達到規(guī)范行為、傳遞正確價值觀的效果。與顯性教育相比,隱性教育更強調情感因素,將“移情”作為教育的重要因素。這種教育方式強調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將美的要求和善的目的融進情感因素。情感教育要針對學生的情感,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論事地解決學生的具體感情問題,而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為最終目的。這種教育方式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將教育的過程與情感的激發(fā)過程融為一體,實現(xiàn)一種“移情”效應,通過“移情”而“移人”。氛圍的營造是情景教學的關鍵。古代的情感教育強調“移情”,以詩歌為教化形式,達到“興觀群怨”的效果?!芭d觀群怨”也就是梁啟超所說的“熏浸刺提”。為了達到“熏浸刺提”的效果,儒家詩學特別強調“比興”,孔子評論《詩經》中的詩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4],“思無邪”。在融媒體時代,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優(yōu)秀資源的作用,利用多媒體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融入情感教育內容,使學生自覺地在情境中接受教育。
再次是生活教育的貫徹實施。不同于直接教育模式,現(xiàn)代情感教育應該是一種生活化的教育。這種生活化的隱性教育必須遵循幾個原則。首先必須堅持教育主體的主動性。雖然隱性教育是無形的,但需要每個受教育者的認同,因為隱性教育是一種自覺自愿的生活化教育。其次生活化的隱性教育強調教育的完整性。隱性教育涉及知情意信行等方面,是內容、形式與能力結構的完整統(tǒng)一,從生活、學習、工作等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影響教育人。另外,生活化的隱性教育是立足于實踐的。隱性教育在實踐中進行,最終接受實踐的檢驗。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完善情感教育的方法體系,探討新的教育方式。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抗戰(zhàn)遺址等,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學習英雄事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征文比賽、歌唱比賽,在文藝的熏陶中進行思想教育;還可以組織學生走訪福利院等,幫助弱勢群體,在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責任感和道德意識。
[參考文獻]
[1][美]諾爾曼·丹森.情感論[M].魏中軍,孫安跡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劉景福,鐘志賢.網絡教育的情感缺失現(xiàn)狀及其對策[J].中國遠程教育,2001(6).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38卷)[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9.
[7]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8][美]諾爾曼·丹森.情感論[M].魏中軍,孫安跡,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9]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王國維.人間詞話[M].臺北:臺海出版社,2017.
[11]方向東.大學中庸述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12]杜時忠.教育人文意義的失落與追尋[J].教育研究,1999(9).
[13]美羅伯特·斯萊文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
[14]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