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必修學科,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閱讀是獲得語文知識的有效手段,在大量的閱讀中,學生可以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文化素養(yǎng),發(fā)展思維能力。初中階段是學生習慣培養(yǎng)的重要時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在書籍中得到思想熏陶,從而學會思考、感悟人生,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閱讀習慣;初中語文教學;重要性
引言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應當致力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閱讀則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初中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并不理想,也沒有對閱讀充滿濃厚的興趣和熱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恰當?shù)姆绞椒椒▉韼椭鷮W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作用
李苦禪曾說過:“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人們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所需的信息,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識。閱讀的過程是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過程,是讀者的主觀性行為,通過大量的文本閱讀,讀者的情操得到陶冶,文化修養(yǎng)得以提升。培養(yǎng)初中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自身的語文語感,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通過閱讀中外名著,學生可以對經(jīng)典歷史文化進行細細品讀,不僅拓展了視野,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強化了思考能力和應辨能力,促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2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1閱讀應當要“咬文嚼字”
這里的“咬文嚼字”并不意味著死摳字眼,當前很多初中生在閱讀的時候通常都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不擅長品詞評句,這便使學生對文章思想的理解停留于字面意思上。為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開展“咬文嚼字”閱讀訓練。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流于語言文字之上,而讀者則是透過語言文字來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語言文字為作者和讀者的溝通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讀者要想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必須要對文章中的語言文字有個深刻的了解。通過“咬文嚼字”訓練,學生可以品評文章中的關鍵詞和重點句,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2閱讀應當聯(lián)系上下文
要想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閱讀的習慣需要教師循循善誘,對學生進行耐心的引導和持久的訓練,讓學生的學習思路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師的教學思路要與作者的寫作思路相符合,將三者實現(xiàn)有機結合。作者的寫作思路可以體現(xiàn)出文章構段謀篇和遣詞造句的路徑與走向,在作者思路的牽引下,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文字就可以形成有機的整體。學生只有將自己的學習思路不斷趨向于文章的寫作思路,才能體會作者的用心良苦,將自己的情感帶入到文章中,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閱讀的時候聯(lián)系上下文就是對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行時刻關注,從細處著手,對文章整體加以把握。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的閱讀習慣,這不單是一種良好的閱讀方法,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2.3閱讀應當勤動手
當前很多初中生在閱讀的時候都沒有養(yǎng)成邊讀邊記的好習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對這一問題引起充分的重視,只是在教學中蜻蜓點水地提到,沒有明確地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也沒有就此方面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引導和訓練。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勤動手的好習慣,教師要將閱讀教學工作做得更加細致全面。教師需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閱讀要求,并耐心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訓練和檢查。學生要在閱讀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集中,一邊讀一邊用筆做批注,閱讀后要對文章進行整體性思考,將文章主旨提煉出來,理清思路,記錄好詞好句和自己的感悟等。教師可以為學生發(fā)放讀書卡片,不定期對這些卡片進行檢查。及時表揚那些讀書筆記做得好的學生,并將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進行傳閱或展覽,加強學生在閱讀時“勤動手”的意識,自覺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4閱讀應從整體著手
為使學生能對文章主旨進行整體把握,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整體閱讀的習慣。首先要從文章題目著手,對題目結構進行分析,了解文章題目所涉及的內(nèi)容范圍和側重點,大概擬定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表達方式;其次,根據(jù)文章題目所表現(xiàn)的關鍵信息在文章中進行勾畫圈點;最后,對勾畫內(nèi)容進行重新檢視,對文章的思路與主旨進行梳理整合,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比如在對古詩進行閱讀鑒賞時,先要根據(jù)題目來確定詩歌的題材與體裁,通過對題目的分析和理解,對詩歌形式及要表達的內(nèi)容進行大概的擬定。如七律七絕詩,這類詩歌基本都是在寫景敘事的基礎上抒發(fā)情感,在確定題材之后,根據(jù)這類詩歌慣用的情感表達方式照觀本詩,以加強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情境交融是古詩歌最明顯的特點,因而學生要對詩歌中的意象進行理解和體會。通過確認詩歌的詩眼和抒情句,印證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以此加深印象。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揣摩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以此為基礎確認詩歌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從而完成詩歌鑒賞。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帶領學生步入詩文世界的門徑,而盲目地進行閱讀不僅耗時耗力,也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初中語文教學意義深遠。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承擔教育職責,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教師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視,科學地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和安排,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開展閱讀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丁永軍.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1,(4):201.
[2]羅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J].中外交流,2019,(7):99.
[3]薛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方法淺談[J].語文課內(nèi)外,2019,(4):241.
[4]苗霖.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23):46.
作者簡介:魏茂蘭(1987.06--),女,廣東梅州人,漢族,本科,中學語文二級,研究方向為語文。4E9C2EE4-BAA7-41B0-B7BA-5D8904D03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