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云
【摘要】目的探析普外科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方法及其療效,為今后臨床治療該類疾病提供參考和借鑒的依據。方法本研究隨機收集2010年2月~2013年12月期間我院普外科收治的22例行腹部手術且術后早期發(fā)生炎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11例采用臨床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11例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大承氣湯,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以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評價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72.73%,但比較差異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x2=0.1818,P=0.6698)。結論腹部手術后早期診斷炎性腸梗阻并積極進行臨床常規(guī)處理,同時加用復方大承氣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早期恢復,療效較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腹部手術;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
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PISBO)是由于腹、盆腔手術創(chuàng)傷或者手術過程中腸管分離中廣泛粘連和暴露過久,導致腹腔內無菌性炎性介質殘留等原因所致腸壁水腫和滲出增多,形成一種機械性和動力性共存的粘連性腸梗阻,也可認為是腹部手術后胃腸動力障礙。EPISBO患者常通過保守治療便能恢復正常的胃腸道功能,但是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一旦發(fā)生腹脹和腹痛且進行性加重或者腹膜炎等病情惡化征象則要及時中轉手術。本次研究筆者為進一步探析非手術治療EPISBO的效果,選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2月期間普外科腹部術后發(fā)生EPISBO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2組,其中治療11例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取的22例EPISBO患者均來源于我院普外科,均行腹部手術,手術類型:5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2例闌尾切除術、3例膽道手術、4例外傷性小腸破裂修補術、2例外傷性脾破裂脾切除術、3例粘連性腸梗阻粘連松懈術、2例胃癌根治術、1例腹膜后腫瘤切除術、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11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55.64±8.58歲,病程5-28d,平均病程8.65±2.48d;治療組2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54.86±8.68歲,病程5-29d,平均病程9.04±2.52d,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臨床常規(guī)治療,主要措施為:術后禁食6h,同時給與持續(xù)性胃腸減壓;完全腸外營養(yǎng),適量補充電解質、水、維生素;給與H2受體拮抗劑以及生長抑素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早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減少腸道滲出以及促進水腫消退,適時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復方大承氣湯,方藥組成:20g萊菔子、15g川樸、15g大黃、15g枳實、12g赤芍、12g桃仁、9g芒硝,濕熱壅滯患者加10g蒼術、10g黃柏,痰濕內結者加12g茯苓、6g半夏,水煎30min,由胃管注入,注完藥液之后夾閉胃管至少2h后開放,每日1劑,待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后停用。
1.3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患者胃腸道功能完全恢復,進食時無梗阻癥狀,鼻胃管引流量<400ml/d,腸鳴音恢復正常,腹部柔軟,x線和CT顯示無腸梗阻征象;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和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甚至進一步加重,中轉手術。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x2檢驗,檢驗標準a=0.05,P
2結果
2.1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2.2療效分析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72.73%,但比較差異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x2=0.1818,P=0.6698),詳見表2。
3討論
以往傳統(tǒng)觀念認為腹部手術患者早期炎性腸梗阻抗病能力較弱,要早期行手術治療,但是隨著進一步深入研究發(fā)現,手術治療難度較大且在手術過程中極易損傷腸管,另外腸壁水腫導致其通透性增加,會增加新的梗阻機會,嚴重者可導致眾多嚴重的并發(fā)癥危及生命,由此,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只有在保守治療無效時且具有明確的手術體征時方可進行手術解除梗阻。
臨床常規(guī)的保守治療手段主要包括禁食禁水、胃腸道減壓、糾正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給予少量的生長抑素、放置靜脈導管進行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適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放置局部感染等。中醫(yī)觀點中,EPISBO是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腸腔內炎癥破壞了氣機正常的運行,升降功能失衡,腑氣通行不暢膽汁胃腸運動功能障礙。本研究筆者采用復方大承氣湯,方藥中大黃為君藥具有蕩滌腸胃和清熱解毒的功效,厚樸、枳實為臣藥具有行氣散結、消積除痞的功效,芒硝具有軟件潤燥之功可助大黃推蕩胃腸積滯,通下陽明腑氣,諸藥合用,共奏通里攻下、瀉熱通便、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和行氣散結之功。表1數據顯示,治療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表2數據提示,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72.73%,但比較差異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x2=0.1818,P=0.6698),可能和樣本數量過少有關,尚需進一步擴大試驗樣本。
綜上所述,腹部手術后早期診斷炎性腸梗阻并積極進行臨床常規(guī)處理,同時加用復方大承氣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早期恢復,療效較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