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梅
學前教育專業(yè)自身具有的專業(yè)特點,要求學校教師運用有針對性的措施去教育引導學生。教師一定要本著一顆愛孩子的心,去嚴格的要求的這些學生,相信她們經過自身的努力、教師正確的引導是可以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一位教師擁有正確的學生觀,知道她們是學生,可塑性很強,只要教育方法正確一定能在她們身上看到轉變與成績是很重要的,作為教師一定要對自己的學生有堅定的信心。
一、教育態(tài)度——正確把握“嚴”與“慈”的度。
第一次引導筆者去思考這個問題時還是08年11月份筆者在河北省第八幼兒園實習時,范園長給筆者等幾個實習生講話時提出的。幼兒園的孩子尚且需要教師適度的去把握“嚴”與“慈”,中職學校的這些孩子敏感脆弱的內心更需要教師適度的去表現“嚴”與“慈”。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愛學生,不是姑息遷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種睿智的嚴厲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愛。”這是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要嚴的一面,同時他也要求了教師的慈愛,他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浩然,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也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孩子。”筆者認為蘇霍姆林斯基把“嚴”與“慈”已經講得很明白了。任何嚴都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一切的嚴前提都必須是要愛孩子。如,筆者在調研過程中遇到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女生酗酒嚴重深夜教師把其送進醫(yī)院的,當時由于學校地理位置比較偏僻,晚上打車難,女生難受的厲害,可一直打不上車,該辦主任步行跑到了附近的派出所喊來警車把酗酒女生送往醫(yī)院救治,女教師一直守候到凌晨2點,由于酗酒女生的家在農村,父母又常年在外打工,該女教師當晚就擔起了父母的角色,該女教師第二天并沒有向大家抱怨什么,或者說女孩子不好,只是說“可能她最近心情不好,聽說她失戀了”,筆者聽著該女教師的話語就好像是在說身邊的成年人或者自己年齡相仿的朋友,該女教師第二天通知了酗酒女生的父母,但父母并沒有關心什么,只是說“知道了”。女教師本來打算讓女生酒醒康復之后寫檢查的,后來也沒有要求,感覺要給孩子留面子,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可以看出這位女教師,作為班主任是熱愛學生的,但并不“嚴”。該做的檢查一定要做,怕學生沒面子那就僅給該班主任做檢查,必須深刻反省,讓學生總結出自己喝酒帶來的危害以及給同學帶來的影響、給教師帶來的麻煩等等;該女生的家長也必須回來,必須同學校一同教育自己的女兒,家長該付的責任一定要負起來,家長的關心與愛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該女生為什么失戀了就喝如此多的酒,家長給予的愛夠不夠,孩子是否缺失了家庭的溫暖,必須和家長深度溝通才能解決。也有一些教師只是嚴厲的壓制學生,這都是不對的,不能糊糊涂涂的愛也不能不問青紅皂白的嚴厲,必須在愛學生的基礎上,深度的解決根本問題,在解決問題時要嚴厲、有效果。怎樣“嚴”與怎樣“慈”、那里“嚴”與那里“慈”都是需要教育智慧與教育藝術的。
二、教育信念——“無能感”怎樣向“成就感”轉變
筆者在觀察完每節(jié)課后想到的就是,為什么中職教師對這些學生什么辦法都沒有呢,然后訪談了幾個教師,教師說“根本沒法管,你說勸退吧,招生這么難,就是真勸退了還可以下一屆再被招過來”,看著這些教師滿臉都是無奈。中職學校的學生為什么就這么難于管理呢?筆者在一次電話訪談里,一位教齡一年半的教師反復的在說著同樣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我感覺自己很失敗。筆者聽著教師的聽音是非常沮喪的,為什么會使這名教師這么沮喪,教師的回答是:綜合在一起的。筆者又問“能舉例么”,教師“校領導檢查宿舍衛(wèi)生,學生就是不收拾,最后也沒收拾”。電話那頭幾位教師又討論著給不給不來考試的學生的分數,這位教師告訴筆者“打電話讓過來考試都不來,上年不來的都是及格分數,今年打電話都叫不來了,沒辦法啊”。這名教師就像在跟筆者傾訴一樣,成就感很低挫敗感強,這對一個初任教師來說無疑降低了她的自我效能感,對以后的專業(yè)發(fā)展會有不利的影響。但是筆者在對另一位有著7年教齡的教師做電話訪談的時候,教師的跟之前的這位教師是不同的,聽音很愉快,對工作充滿了熱愛,這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師明確的說“你可以把這句話寫進你的訪談里”,這是怎樣的一句話呢,該教師說“我把我的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她就會把我的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這兩名教師截然不同的反應,讓筆者不得不思考這樣不同的教育信念是怎么形成的,筆者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也生活過也無奈過也失望過,但是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每天都會有讓自己失望和無奈的學生,那么怎樣才能保持良好的教育信念呢?從每個初任教師的“無能感”怎樣逐漸培養(yǎng)成“成就感”的教師呢?
三、循環(huán)教育——“惡性循環(huán)”與“良性循環(huán)”的選擇
“我把我的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她就會把我的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這句話也使筆者頓時想起來布朗芬布倫納告誡人們的一段話:要記住我們所做的和所說的每一件事情,不只是在對兒童做兒童說,而是在對那些每天都在接觸和影響兒童的人做和說,他們會影響兒童的發(fā)展,甚至會改變兒童的發(fā)展。所以我們所教的、說的和做的,都一定要三思而行。(1)教育嬰幼兒是在微小中大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幼兒教師和幼兒父母是兒童最直接的微觀環(huán)境的構成部分,可想而知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是多么的可觀,然而幼兒教師的培養(yǎng)者或許未為人母未為人父、也或者初為人母初為人父、也或者在將為人祖父母的位置上,加上每個人要具有幼吾幼以為人之幼的美德,幼兒教師的培養(yǎng)者擔負著重大的責任,承載著祖國崛起的希望。幼兒教師社會責任重大,那么作為每個社會公民的我們,又擔負著怎樣的社會責任?這些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孩子的壞習慣是怎樣養(yǎng)成的,是不是和當年嬰幼兒時代的教育教養(yǎng)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女生將來也要為人母的,她們今天受到了怎樣的教育會不會也會去怎樣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參考文獻
[1]薛燁,朱家雄: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86頁,2007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