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碧華
【摘要】在初中階段,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成為中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的主要方面,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在中學語文教學實際中,卻普遍存在重視閱讀而輕視寫作的教學現(xiàn)象。與此同時,對于初中生而言,敘事是學生寫作與培養(yǎng)的主要方式,也成為近幾年中考寫作題型的主流。在國家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升語文在素質(zhì)教育比重的背景下,提升中學生的敘事能力不但能培育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更是順應社會發(fā)展與國家教學改革趨勢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中學生的敘事能力從主題到結(jié)構(gòu)、從內(nèi)容到形式均存在諸多問題?!斑^程性寫作”教學能較為有效地提高初中生敘事能力,使學生在寫作中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過程性寫作;敘事能力
一、初中生敘事寫作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初中生敘事寫作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1.敘事入題意識不清
文章應該圍繞主題展開,一篇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奈恼乱箢}頭與題尾都回歸主題,內(nèi)容集中,中心突出,方可給讀者眉目清楚與主題鮮明的感覺。入題是寫作的前提條件,但是部分學生在寫作中入題意識欠缺,在寫作過程中隨心所欲,最后出現(xiàn)“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結(jié)果。
2.敘事結(jié)構(gòu)松散
“文如其人”,強調(diào)一篇文章也如人一般有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方可給人美感。所謂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即使文章內(nèi)容的排列,而非資料的簡單堆砌。在中學生的論文寫作中,資料堆積如同亂麻,一方面表明其主線意識不清,更重要的是學生梳理信息、建構(gòu)自己話語方式的欠缺。
3.敘事內(nèi)容想象力不足
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離不開豐富的敘事內(nèi)容,在寫作過程中,不少學生列舉的材料過于普通,缺乏基本的想象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選材不典型”。部分學生不善于運用自己生活中的素材,由于欠缺這種體驗導致其資料過于枯燥。
簡而言之,學生敘事能力的不足導致其“作文成品”也因固定的形式而變得千篇一律,這種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與形成。
(二)初中生敘事寫作過程中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
初中生敘事能力不足的產(chǎn)生既有因年齡與社會閱歷不足的客觀原因,也有對寫作本質(zhì)認識不夠與個體寫作訓練欠缺的主觀原因??陀^地看,敘事能力不足對于初中生而言是必然的、普遍性現(xiàn)象。初中生只是人生的初步階段,思維處于發(fā)展過程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多數(shù)初中生對于事物的認識與解讀具有相對樸素的特點,在這個意義上說,敘事能力不足具有其必然性與普遍性。主觀上說,初中生敘事能力不足也有后天訓練不夠,教學方法不當之緣故。部分中學語文教師認為,寫作教學枯燥,學生無法投入學習;也有部分語文教師認為,為了應試,寫作教學也只能從“考試式寫作”和“冥想式”寫作出發(fā),交給學生一些寫作的基本概念,而忽略學生寫作的過程。
傳統(tǒng)的成果寫作教學課堂中,教師傳授、學生訓練的大部分是成文的技巧,學生的寫作是在教師直接或間接控制下完成的。在進行敘事寫作教學時,往往忽略對學生進行材料收集、再次加工、細化輸出從而潤色成文的這一過程性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對寫作失去興趣,只求速成,不講過程,寫作變成了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學生因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序列化的寫作訓練過程,所以缺乏敘事寫作中所需的素材積累、素材篩選、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能力培養(yǎng)。這大大降低學生的寫作能力,束縛了學生寫作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
正是基于以上理由,該課題改變傳統(tǒng)的結(jié)果導向模式,替代以過程寫作模式,通過對學生寫作過程的關注,培養(yǎng)他們的敘事興趣,挖掘?qū)W生的敘事能力。
二、“過程性寫作”對提高初中生敘事寫作能力的思考
(一)“過程性寫作”教學的內(nèi)涵
“過程寫作模式”強調(diào)寫作過程的重要性,以“過程寫作法”為核心。在寫作過程中,寫作是學習者對寫作產(chǎn)生想法,并進行材料收集再輸出文本的一個過程,它主要與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寫作技巧相連,從而不知不覺地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可以通過在寫作前、寫作中和寫作后的一系列活動,提高書面表達能力。過程寫作教學法寫作分為若干環(huán)節(jié),如信息搜集、寫作階段、同伴評價、形成文章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負責組織、協(xié)調(diào)和指導學生將寫作過程變成一種協(xié)作性的學習過程,使其理解和內(nèi)化寫作的每個步驟,掌握有效的寫作技能,而不再是以學生是否能交上一篇按規(guī)定寫好的作文為教學目的。
(二)“過程性寫作”教學的可行性
敘事能力是一種脫離語境的語言能力,敘事能力體現(xiàn)個體發(fā)展諸多方面豐富的信息。例如,情感、認知、社會和文化發(fā)展,而“過程性寫作”教學注重寫作教學過程的情境創(chuàng)設;注重單詞的寫作教學活動過程化、程序化;注重對學生寫作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細致、具體的指導;注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全程參與和多形式投入,突出學生在寫作過程的體驗、記錄、展示、交流、反思、修改與提升。
與此同時,“過程性寫作教學”改變了“一道題目布置——一節(jié)寫作完成——一次老師批改——一個分數(shù)完結(jié)”的寫作教學模式,而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感受、積累、體驗和感悟放在寫作學習的首尾,把教師的寫作教學指導融合到學生寫作的每一個過程,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敘事能力,符合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契合了敘事能力提高的心理認知學過程。
三、“過程性寫作”在寫作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一)了解近年初中語文寫作能力的考核目標與要求
在以記敘文為主要寫作形式的中考考場作文中,一個切合提議的材料,或是新穎別致,真實感人的故事,往往都能脫穎而出,吸引讀者(評卷者)。而從各年的中考考場作文中,考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相對粗糙,也缺乏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致的感受力,不善于捕捉、積累、調(diào)動自己生活中獨特的記憶和理解,導致作文選材單一,立意不夠深刻。
在記敘文寫作中,將事件敘寫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敘事完整的基礎上,學生更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表象背后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應該停留在平鋪直敘地陳述所發(fā)生的事情。在《廣州市中考語文備考訓練精選》中指出,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由“文章內(nèi)容知識、言語表達技能和文章構(gòu)思策略”三類知識構(gòu)成的。學生的寫作訓練應該針對這三類知識加以強化,方能有的放矢。
為此,筆者和備課組老師設計了兩套過程性寫作教學課程,一套為寫人記事類的寫作訓練《善于觀察身邊人》,另一套為寫景抒情類的寫作訓練《春天里》。這兩套過程性寫作教程主要針對中學生在初中寫作階段可能出現(xiàn)的題材進行創(chuàng)設。
(二) 形成“過程性寫作”教學的具體流程
根據(jù)過程性寫作教學的分步訓練要求,筆者和備課組老師把寫作訓練課程分為三步走“作前準備課——作中體驗課——作后升級課”。
1.作前準備課
作前體驗課的目標,其一,在于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觀察、勤于動筆的習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其二,讓學生多角度觀察人、事、物,抓住人、事、物的特征,并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從而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其三、讓學生明確寫作目的,充實寫作內(nèi)容, 并自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在寫人敘事類的訓練《善于觀察身邊人》中,我們引導學生觀察寫作人物,并在第一課時教導學生采訪寫作對象,播放訪談類節(jié)目,讓學生明白如何采訪; 指導準備好采訪問題,讓學生發(fā)掘人物個性。在寫景抒情類的訓練《春天里》中,我們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定期觀察所選景物,并通過攝影、錄像等手段進行細致的觀察記錄,從而對所選景物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學生在多次反復記錄、描寫的寫作準備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在敘事寫作前細致觀察寫作對象的習慣,為其進行下一階段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作中體驗課
作中體驗課的目標,其一,學生能根據(jù)中心表達、描寫和抒情的需要,合理分配文章段落,安排內(nèi)容的先后和詳略;其二,注重寫作過程中“選擇素材”“確立中心”“列出提綱”“組織成品”“遣詞造句”“修改加工”等環(huán)節(jié);其三,鼓勵學生進行同伴互改,交流協(xié)作心得, 并以各種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文章。
在寫人敘事類的訓練《善于觀察身邊人》中,我們設置了兩個過程性寫作體驗課時“選擇素材,凸顯個性 ——活用描寫,激活個性”。第一課時先引導學生從語文教材經(jīng)典篇目中歸納總結(jié)出描寫人物,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再指導學生在準備階段積累的大量素材里,選擇能夠體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的素材,并且就此素材進行整合,確定寫作中心并列出全文提綱。其后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在已經(jīng)形成寫作片段上,進行人物描寫的訓練,例如,在寫人時加入多種人物描寫方法,令文章語言更生動,人物形象更具體,在敘事時加入多種表達方式,讓人物性格更突出。寫作片段形成后,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文章,并進行同伴合作交流、點評。
在寫景抒情類的訓練《春天里》中,我們設置了兩個過程性寫作體驗課時“抓住特征,描繪景物——間接抒情,巧用景物”。第一課時指導學生通過抓住所觀察景物的主要特征,多感官、多角度地描寫景物,學生在課堂上對各自的寫作片段進行詳細的互相點評和修改,修改過后的文章更貼合寫作主題,景物特征更突出。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學會在景物描寫時,發(fā)揮合力的想象,借用景物間接抒情。讓學生在敘述景物的過程中,多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在遣詞造句上加入個人情感,使文章更豐富。
3.作后升級課
作后升級課的目標,在于學生可以在文章形成后,能夠進一步從立意的角度,抒“前人之未發(fā)”,道“同學之未道”,并且切中時代脈搏,更貼近生活實際。 這樣就可以避免題材守舊、重復等寫作盲點。比如,在寫景抒情類的訓練《春天里》中,作后升級課我們引導學生找情景的契合點,學生在寫景物的時候,通過聯(lián)合生活實際,深化立意。如當學生寫到“向日葵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這一景物特征時,引導他們聯(lián)想到“缺乏關愛的留守兒童,從而呼吁社會要關注弱勢群體”,寫到“雛菊卑微卻默默奉獻”這一景物特征時,引導他們聯(lián)想到“近年來社會上的醫(yī)患矛盾不斷,但醫(yī)生、護士仍依舊堅守工作崗位,為民服務”等貼近時代生活的話題。這樣,學生的敘事寫作就不僅停留在題目局限的“皮毛”上,而是深入挖掘?qū)懽鞯膬?nèi)涵,結(jié)合自身細致觀察的生活實際,把寫作對象刻畫到“骨髓”里。
除此以外,在升級課堂上,還細致訓練學生寫作時的遣詞造句,適當結(jié)合學過的美文美句,并嘗試結(jié)合古詩文進行寫作,詞句的優(yōu)美性;與此同時,在此階段訓練時,要讓學生關注真情實感的抒發(fā),不能只注重技巧,忽略了情感。
四、“過程性寫作”在寫作教學中仍需注意的問題
因為過往我們備課組在進行培養(yǎng)學生敘事能力的寫作訓練時,忽視了“過程性”寫作訓練的重要性。導致學生普遍存在對寫作有恐懼感和抗拒感。要消除這種對寫作的負面情緒,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寫作題材創(chuàng)設更多的過程性寫作訓練,讓學生找回寫作的樂趣,增加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而在訓練時,部分寫作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提高,所以針對此類學生,我們備課組要制定更詳細的分布訓練方法,如不同題材的素材搜集、片段描寫、中心升華等,從而拓寬學生的寫作層面,積累各種寫作題材。此外,過程性寫作教學應該貫穿整個初中寫作教學階段,不能半途而廢。要從初一起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增加過程性寫作教學的課時,讓學生形成敢于寫作、樂于寫作、善于寫作的良好習慣。
總而言之,“過程性寫作”在寫作教學中的實踐不但能讓教師注重寫作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設;注重對學生寫作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細致、具體的指導;也能讓學生注重在寫作過程中的全程參與和多形式投入,讓學生能夠再寫作過程的充分地體驗、記錄、展示、交流、反思、修改與提升。在今后的寫作教學中,仍需堅持通過“過程性寫作”教學,提高初中生敘事能力的教學方針。
參考文獻:
[1]倪崗.注重過程,強化修改—“過程寫作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M].深圳:中學語文教學,2010,12.
[2]王立華.過程寫作:初中語文寫作課程范式的轉(zhuǎn)型[M].教學月刊,2012,9.
[3]鄭桂華.寫作教學:過程指導[M].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2008(11).
[4]張小華.過程實踐模式及其實踐性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5).
[5]張肇豐.當代西方寫作過程模式的研究與發(fā)展[J].心理科學,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