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芳
摘? 要:《學前兒童數(shù)學學習與發(fā)展核心經(jīng)驗》中指出:“幼兒對圖形的感知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在游戲中、在與環(huán)境同伴教師的互動中,通過大量操作活動獲得的。”因此,我們嘗試在大班“建構區(qū)”的游戲中,將數(shù)學核心經(jīng)驗“圖形轉換”融入大班建構游戲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提高大班幼兒的“圖形轉換”能力。
關鍵詞:大班建構游戲;圖形轉換;二維創(chuàng)模
【中圖分類號】G 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6-0026-02
1.問題:深入開展大班建構游戲遇到“瓶頸”
(1)對圖形的認知模糊
片段一:這是什么形狀。建構區(qū)中,兩名幼兒圍著長方體和正方體積木討論,小易說:這是正方形和長方形,應該放在這里。廷廷說:不對不對,這是長方體和正方體,你們看它們都是胖胖的,正方形應該是扁扁的。在上述案例中,大班幼兒能對幾何圖形進行正確的分類,但是對圖形的特征表述并不是很清晰。這說明大班幼兒對圖形的屬性特征有一定的認識,除此之外,大班幼兒并不能理解立體(三維)圖形表面是平面(二維)圖形,因此會出現(xiàn)案例中表述形狀名稱時出現(xiàn)概念模糊情況。
(2)來自對圖形組合分解的困惑
片段二:奇妙的六邊形。在建構區(qū),露露設計了一個六邊形的乒乓球場館,之后和同伴一起開始了場館搭建。因為單元積木中,沒有現(xiàn)成的六邊形,所以露露需要和同伴去尋找能夠組合成六邊形的單元積木。露露見“場館”的地面是空的,對著場館開始了自言自語:那里面要用什么形狀拼搭,才能拼出六邊形呢?
在一次次的主題搭建中,大班幼兒開始逐步深入地理解圖形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圖形可以合成一個新的圖形或者分割成其它圖形。案例中的露露在建構“六邊形”中嘗試用不同的形狀,組合成同一個形狀,已經(jīng)逐漸開始擺脫了設計圖,能夠自己獨立思考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從而加深對圖形的認識。
(3)從“面”到“體”的轉換困難
片段三:我的房子總是倒。建構區(qū),小羊和棋棋設計了一棟尖頂房子,他們反復地移動著長木板,嘗試架空、壘高,時而又看看圖紙,最后房子搭好了,可是還沒來得及欣賞,房子塌了。小羊、棋棋著急地找老師幫忙:我們的房子總是倒下來,怎么回事???我們是按照圖紙搭建的呀,圖紙上就是扁扁的房子,我不知道怎么把這個房子變的胖胖的。大班的幼兒會在建構游戲前設計圖紙,并按照圖紙進行主題搭建。對于大班幼兒,有了圖紙可以使幼兒更加有目的地進行建構,但同時給建構游戲帶來了難度,幼兒需要在擺弄單元積木的過程中,理解平面(二維)設計圖和立體(三維)造型之間的關系,從而不斷嘗試從“面”到“體”的圖形轉換。
2.實踐:大班建構游戲中“圖形轉換”支持策略的應用
(1)環(huán)境支持模塊,引導幼兒辨識多種變化圖形
第一,多角度的圖形示例。在“建構區(qū)”的游戲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在游戲前設計的圖紙,是由不同的視覺點產(chǎn)生的。如:在“運動館”的設計中,幼兒一設計了一個長方形的操場,幼兒二設計了一個梯形的操場。雖然都是操場,但是從不同的角度看操場,操場的形狀是會隨之變化的。一個長方形的操場,從遠處側面看像是個梯形,從高處俯視的角度向下看才是個長方形,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幼兒來辨識“運動館”從各個角度看所形成的形狀,來分析形狀的屬性特征從而進行三維建構。于是我們分別從正面角度、側面角度以及俯視角度,將“運動館”中各個場館的三維立體造型轉換成多角度的二維圖示。如下圖:
在“水立方”的“二維創(chuàng)?!眻D示中,我們嘗試引導幼兒去發(fā)現(xiàn)“水立方”從不同的角度看呈現(xiàn)的視覺形態(tài)是不一樣的。并發(fā)現(xiàn)“立方體”的屬性特征,它有:有四個側面、兩個底面以及8個角。
第二,“二維創(chuàng)模”墻的創(chuàng)設。幼兒的經(jīng)驗來源于對材料的反復操作。我們拋卻了以紙筆為主設計圖模式,創(chuàng)設了更加自主、更加便捷、操作性更強的“二維創(chuàng)?!眽?。利用沒有局限的創(chuàng)意設計墻面,將幼兒要搭建的圖形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一方面首先激發(fā)了幼兒與同伴進行建構前的圖紙設計興趣;其次為幼兒與同伴進行合作設計圖紙帶來了便利;另一方面“二維創(chuàng)?!眽Φ脑O計,可以隨著幼兒游戲中的需求隨時更改,自然地建構對圖形的屬性感知。
(2)材料輔助模塊,引導幼兒感知多種變化圖形
以“水立方”為例的規(guī)則形狀“二維創(chuàng)?!眻D示
第一,選擇生活經(jīng)驗題材。我們嘗試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經(jīng)驗的題材,又出于對圖形建構的考慮,我們和幼兒共同確定了以“運動館”為本學期的建構主題。在開展前,通過家園合作進行“工人體育館”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各個場館進行了參觀,并做了針對性的調查總結,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梳理總結。同時,將運動館的經(jīng)驗拓展,開展“我眼中的運動館”的設計活動,通過多角度的經(jīng)驗鋪墊和生活情境為素材,以激發(fā)和促進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第二,收集生活中的圖形材料。建構材料是建構游戲的基礎。我們的材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元積木和插塑等,另一類則從建構玩法為切入點,通過家園合作收集各種廢舊低結構材料,主要包括養(yǎng)樂多瓶、紙板、棒冰棒、吸管、竹簽等,根據(jù)游戲需要進行二次改造,以為我們的游戲所需。通過建構游戲中,對這些材料進行移動、翻轉、組合中,感受建構材料的多變性和趣味性。
(3)領域知識融合模塊,引導幼兒建構多種變化圖形
第一,利用問題情境鼓勵啟發(fā)。
問題情境:你設計的運動館是什么形狀的?利用什么材料可以搭出這個形狀?你是怎么搭出這個形狀的?
問題情境:你設計的運動館是什么形狀的?利用什么材料可以搭出這個形狀?你是怎么搭出這個形狀的?
在幼兒建構作品的過程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他們通常會通過同伴或教師間的求助,我們抓住這些契機,在游戲前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幼兒去主動關注圖形的特征及其與實物操作之間的關系;在游戲中利用問題情境來鼓勵和啟發(fā)幼兒思考,使幼兒在操作、交流的基礎上獲得對圖形的認識和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第二,利用數(shù)學語言準確描述?!斑\動館”的搭建中,我們觀察到:
片段四:運動館。分享環(huán)節(jié)中,露露介紹到:我們設計了一座尖頂?shù)姆孔?,你們看!屋頂是三角形的,房子的形狀是長方形的。而且我們的房子有四層。每一層的形狀也是一個小的長方形。
師:那你們是怎么將它從地面上搭建起來的?
露露:長方形和長方體是不一樣的,長方形只是長方體的一個面,我用了四根一樣長的做柱子,每一層用長方形的撲克牌架著,一層一層擺上去就完成了。
師:為什么屋頂是這樣的?
露露:因為我們覺得這個形狀和三角形的屋頂也很像??!
案例中的幼兒,通過教師的問題情境啟發(fā),幼兒使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自己在搭建過程中的操作和想法,將自己的搭建結果說出來。一方面幼兒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思考,另一方面利用數(shù)學語言總結自己的行為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幼兒去探索和創(chuàng)造。
3.結語
幼兒在獲得“圖形轉換”經(jīng)驗的同時,幼兒的建構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幼兒在多元化的操作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平面(二維)和立體(三維)圖形定義及它們之間相互的聯(lián)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在“運動館”的搭建中,幼兒逐漸學會了利用組合、對稱、架空、翻轉、移位的三維建構技能。
綜上所述的支持性策略,有關幼兒對圖形的認知學習發(fā)展是漸進性發(fā)展的,同時也是個整合學習過程。作為教師,我們繼續(xù)將幼兒的學習聯(lián)結幼兒的日常生活,以生活情境為素材,更多地去激發(fā)幼兒在游戲中的發(fā)現(xiàn)、探索的熱情。
參考文獻
[1]董旭花主編.幼兒園創(chuàng)造性游戲區(qū)域活動指導[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10):7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主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