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虧”和“幸虧”在日常使用中的許多情況下可以互相替換,意義不變,常常被認為是同義詞或近義詞。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二者又不可互換,表達不同的情態(tài)意義。本文主要從詞類、用法和意義三個角度出發(fā),對“多虧”和“幸虧”進行對比分析并得出結(jié)論:“多虧”既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副詞,是一個處于虛化過程中的詞,“幸虧”是一個副詞;“多虧”和“幸虧”都有固定的句式用法,情態(tài)意義稍有不同;“多虧”為副詞時與“幸虧”可以相互替換且意義不變。
關(guān)鍵詞:多虧;幸虧;詞類;虛詞;語氣
中圖分類號:H13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19-0000-00
0 引言
“多虧”和“幸虧”在日常使用中被認為是同義詞,許多情況下可以互換。但是“多虧”和“幸虧”在詞類、用法和意義上有許多不同,而且不同學(xué)者對“多虧”的詞類有不同的看法。為了精確地總結(jié)出二者各自使用的情況與互換的規(guī)律,有必要對這兩個詞的詞類、用法和意義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
1 明確詞類
辨析“多虧”和“幸虧”的第一步是要明確詞類,只有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研究,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學(xué)者們有不同的觀點。
1.1 “多虧”是動詞,“幸虧”是副詞
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多虧”屬于動詞,表示由于別人的幫助避免了不如意的事,含有感謝或慶幸的意思。可帶“了”。必帶名詞、動詞、小句作賓語。沒有否定式。例如:
這次多虧了你,要不我們連票也買不上。
多虧沒去,去了就趕不回來了。
多虧他拉了我一把,要不就滑下去了。
“幸虧”是副詞,指由于某種有利條件而僥幸避免不良后果。一般用在主語前。例如:
幸虧他眼疾手快,拉住了我。
在《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中,“幸虧”屬于副詞,引出某種有利條件,由于這個條件,使得不企望發(fā)生的后果得以避免,表示說話人感到僥幸;如果這有利條件是某人或某方面帶來的,同時還表示說話人感激的心情。例如:
……過了幾天,掌柜又說我干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wù)了?!遏斞溉?/p>
有時候句子里出現(xiàn)“不然”、“要不”等詞語跟“幸虧”呼應(yīng),引出那個已經(jīng)避免的后果。例如:
濕泥地真難走,好幾回險些滑跌,幸虧是皮底鞋,不然一定濕透?!度~圣陶短篇小說選》
1.2 “多虧”和“幸虧”都是副詞
在《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多虧”為副詞,表示由于受到別人的幫助而得到了好處,帶有感激或慶幸的口氣,常與副詞“才”,連詞“否則”、“要不”等配合使用,多用在前一小句的開頭。
在《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中“多虧”和“幸虧”都被認為是副詞中的“評注性副詞”。
“幸虧”屬于副詞是學(xué)界共識,但是“多虧”的詞類劃分有不同的意見。張誼生先生在《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中指出:“多虧”屬于副詞,而且是副詞中的“評注性副詞”。
動詞典型的語法特征是能夠受副詞“不”修飾,“多虧”不符合這一點。但是多數(shù)動詞可以后帶“著、了、過”等表示動態(tài),“多虧”后也可以帶“了”。其次,副詞一個典型的語法特征是能做狀語、修飾動詞,“多虧”符合這一點。這樣來看,“多虧”既符合部分動詞的語法特征又符合部分副詞的語法特征。例如:
多虧了那些好心人,我才保住這條命。
多虧福王幫忙,糧食全不發(fā)愁。
例句一和例句二中的“多虧”都是其常見用法,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多虧”劃分為動詞或副詞。
在對CCL語料庫中含有 “多虧”的句子進行檢索之后隨機抽取150個樣本進行考察,最終有效的可參與統(tǒng)計的句子有109個。其中,“多虧”做狀語的占57%,做動語的占43%??梢钥闯?,“多虧”做副詞的頻率甚至略微高于動詞。在對含有 “幸虧”的句子進行檢索之后,隨機抽取100個樣本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幸虧”全部做狀語。
所以可以初步認為:“多虧”是一個兼類詞,“幸虧”是一個副詞。
2 虛實劃分
動詞屬于實詞,但是副詞屬于實詞還是虛詞尚無定論。張誼生先生對副詞內(nèi)部進行分類后再劃分虛實,把表示詞匯意義為主的副詞稱為“描摹性副詞”,具有實詞的特點;把表示功能意義為主的副詞稱為“限制性副詞”,表示情態(tài)意義為主的副詞稱為“評注性副詞”,后兩者具有虛詞的特點。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副詞中確實有許多具有實在的意義,比如“穩(wěn)步”“逐年”等,它們都可以在句子中充當狀語的成分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但是它們在句子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意義方面。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副詞主要通過語法意義來發(fā)揮作用,比如“也許”、“根本”、“難道”這樣的詞語。所以,副詞可以看作是實詞與虛詞的交界處,只有對副詞內(nèi)部的詞語進行具體分詞才能準確地指出其虛實。
“多虧”(這里討論的是當作副詞使用的情況,以下不再說明)與“幸虧”屬于副詞中的“評注性副詞”,基本功能在于對相關(guān)命題或述題進行主觀評注。
3 “多虧”的虛化傾向
通過對CCL語料庫中明代含有“多虧”一詞的所有有效語料共58條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其中有50%的“多虧”作為副詞出現(xiàn),這與現(xiàn)代漢語的比例是相近的。
首先,明代的“多虧”在做副詞時用法不如現(xiàn)代漢語靈活,句式全部為“多虧+名詞/代詞+動詞”這樣的結(jié)構(gòu),這與現(xiàn)代漢語中“多虧”的用法有很大不同。比如,明代白話小說中基本都是“多虧我母親哀告”、“多虧這老兒送我三萬銀子”這樣的句子,而現(xiàn)代漢語中“多虧”的運用更加靈活。
其次,現(xiàn)代漢語中“多虧”越來越多地和關(guān)聯(lián)詞連用,比如“不然”、“否則”等,這也說明“多虧”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虛化程度要高于明清白話文。
不難發(fā)現(xiàn),“多虧”一次通行于口語交際中,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虛化程度越來越高。可以認為,“多虧”一詞正處于由實詞向虛詞過渡的階段,但并不會完全丟失其實詞的特性。
4 “多虧”與“幸虧”的互換
“多虧”和“幸虧”作為同義詞, 它們的基本語義是相同的,都表示由于某種有利因素而避免了不良后果或免遭不幸,這兩個詞的主要區(qū)別是在用法上。
在討論替換之前,有必要先總結(jié)一下“多虧”和“幸虧”的用法。
首先,“多虧”作為動詞可以直接加名詞或“了”, 而“幸虧”不能,比如:
多虧他,我們才找到了丟失的孩子。
多虧了他,我們才找了丟失的孩子。
其次,“多虧”和“幸虧”都可以在句子中出現(xiàn)在主語之前做狀語,比如:
多虧公安人員及時趕到。
幸虧公安人員及時趕到。
同時二者也都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之后做補語,比如:
公安人員多虧及時趕到。
公安人員幸虧及時趕到。
這是二者同為副詞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同點,也是研究二者替換情況的重點。
當涉及到“多虧”和“幸虧”在具體語句中的替換時,需要考慮二者在語義上的差別。
在對“多虧”的150條語料和“幸虧”的100條語料進行分析之后,發(fā)現(xiàn)“多虧”后有近35%接的是人或物,近65%接的是事;“幸虧”后全部都接事。在“多虧”的所有例句中,75%表示感謝的語氣,25%表示慶幸的語氣;在“幸虧”的所有例句中,全部表示慶幸的語氣。
具體來看,“多虧”在表示感謝的語氣時可以接人,例如:
剛才多虧 了你,否則不但錢打了水漂,恐怕我還得被我的那些老朋友笑話。
“多虧”后還可以接某人的某物,例如:
這些都多虧蘇銳的幫忙,真是難為人家了。
這兩種情況下,“多虧”不能和“幸虧”互換。
“多虧”后還可以接人為主語的小句,例如:
多虧屬下小心一步,要不,事可大啦!
在接人為主語的小句時“多虧”既可以表示慶幸又可以表示感謝,只有當表示慶幸的語氣時“多虧”才可以與“幸虧”替換。
“多虧”后還可以接無主語的小句或者非人主語的小句,表示慶幸的語氣,例如:
多虧有個好支書,這件事才得到了解決。
多虧總部出面,否則由仲天扛起這任務(wù),恐怕沒這么快。
這兩種情況可用“幸虧”代替。
“幸虧”的語義較單一,只表示慶幸的意思,全部可以用“多虧”替代。
5 結(jié)語
通過對這兩個詞在詞類、虛實和意義方面的考察,可以認為:“多虧”是一個兼有動詞詞性和副詞詞性的兼類詞,“幸虧”是一個副詞;“多虧”的意義正在虛化的過程中,“幸虧”的意義已經(jīng)完全虛化;在表達“慶幸”的語氣時,“多虧”和“幸虧”可以相互替換,而表達“感謝”的語氣則是“多虧”所特有的功能??傮w來看,“多虧”這個詞無論是在詞類劃分、虛實屬性還是情態(tài)意義方面都要比“幸虧”復(fù)雜得多,值得繼續(xù)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施發(fā)勇.評論附加語“幸虧”研究[J].科技信息,2011(27):113-114.
[2]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3] 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虛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
[4] 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1955、1957級語言班.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
[5] 陸儉明,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散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6] 高潔.“虧”的語法意義及詞類歸屬探析[J].時代文學(xué)(下半月),2013(4):180-181.
[7] 崔鳳玲.“幸虧”“多虧”辯證考[J].現(xiàn)代語文,2013(3):59-60.
[8] 王文娟,任海波.“多虧”與“幸虧”的對比分析[J].新余高專學(xué)報,2008,13(3):73-75.
作者簡介:馬中(1995—),男,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文化海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