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樂
[摘 ?要:數字人文是一門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產生和發(fā)展的新興學科。我們已經不能否認,數字人文對我們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數字人文的研究,其中包括數字人文發(fā)展源流,數字文學經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偶然的實踐階段,第二階段是出現了相關的理論書籍,第三階段,數字和人文深入交融,最后,數字人文發(fā)展成為了獨立的學科。其中數字文學是數字人文的重要表現形式,數字文學的理論框架包括:數字文學總體研究、數字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數字文學的傳播研究、數字文學的接受研究。
關鍵詞:數字;發(fā)展源流;理論建構]
數字人文,顧名思義,是數字計算和人文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新興學科。數字人文產生于計算機技術飛速發(fā)展時期,也將伴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而不斷成熟。當前,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都十分需要數字人文的成果。數字人文必然將影響人類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存空間。因此,現在我們需要加大對數字人文的研究,其中包括數字人文的發(fā)展源流數字文學的理論內容。
一、數字人文研究的發(fā)展源流
數字人文本來是互不相容的兩個領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數字和人文開始互融,這個互融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數字人文學科初次出現。1049年意大利的學者羅巴托·布薩與IBM合作,用計算機生成龐大數據庫“托馬斯索引”,其中包含了托馬斯·阿奎那著作使用的全部詞匯。之后,很多的社會科學家,運用計算機進行詞匯的統計、檢索、分類,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階段,數字人文如同“雨后春筍”不斷成長。20世紀60年代,查爾斯·伊姆斯、雷·伊姆斯與“藝術與科學實驗”的成員們將計算機科學技術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具,開拓了數字人文的新領域。第三階段是數字和人文深入交融的時期。1987年文本編碼創(chuàng)始項目誕生。1994年,《電子文本編碼與互換準則》印刷版和電子版同時發(fā)布。電子文本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焦點,用于標記數字化文本的可擴展標記語言也應運而生。第三個階段并沒有取代前兩階段,而是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之上,將研究的范圍進行了擴大。人文與藝術由于大規(guī)模的運用數字計算,發(fā)生學科的“計算轉向?!钡谒碾A段,數字人文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并且進入了高等教育的體制之中,科研成果頻繁出現。數字人文在這一階段發(fā)展突飛猛進。約翰·安思沃斯、蘇珊·施瑞伯曼、雷伊·西門子對數字人文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在合編的著作《數字人文指南》中批判了數字人文領域出現的“純數字化”,維護了數字人文作為“人文學科”的本質,學科的理論內容站穩(wěn)了。數字人文發(fā)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的固定專業(yè),也成為了人文科學研究開展的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二、數字文學的學科理論構建
數字文學是文學與文字研究數字轉向后實現理論體系化的必然選擇。文學數字轉向可以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文學研究對象的數字化。細化又可以分為原生數字文學文本和再生數字文學文本。原生數字文學文本,簡單的說,就是我們通過鍵盤在電腦中輸入文本,這種文本通常可以通過計算機識別和分享的。再生文學文本是指文學文本已經以上體的方式存在,只是計算機通過圖像和視頻等方式將其可視化。其次,研究手段可視化。文學的研究通常需要憑借一定的手段。文學的研究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手段,達到想要實現的效果。第三,信息的取得、檢索以及共享的信息化。之前,文學研究的信息都長都是在圖書館中收集的,這樣的收集方式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數字文學的發(fā)展,讓人們收集信息、獲取信息、共享信息的成本降低,文學內容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數字文學理論框架應當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數字文學總體研究。數字文學是一個整體的,全球化的產物,因此,數字文學的研究也應當結合全世界共同的發(fā)展。第二部分,數字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日益豐富化。既包括網絡小說這種長篇的,整體性強的,也包括微博、朋友圈等零碎短小的。通過分析不同類型的數字文學,找到文學創(chuàng)作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第三部分,數字文學的傳播研究。這里主要研究的是數字文學傳播的方式。比如,數字文學是通過什么樣的軟件以及什么載體傳播的,找到數字文學傳播的最佳方式。第四部分,數字文學的接受研究。數字文學的接受重點在于對讀者的感受的研究。讀者通過閱讀數字文本的同時,本身也會對數字文學的好壞進行評價,而這種評價會成為數字文學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三、結語
數字人文是一個已經獨立,但是還尚未發(fā)展成熟的學科。因此,不管是在內容框架上,還是在研究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完善數學人文系統理論的構建,實現數學人文理論知識的完善。此外,數學人文本身是一門交叉學科,與其他的領域都不可分割,因此需要把握各個學科領域資源之間的融會貫通,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學科理論。
參考文獻
[1]歐陽劍.大數據視域下人文學科的數字人文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8,37(10):61-69.
[2]嚴承希,王軍.數字人文視角:基于符號分析法的宋代政治網絡可視化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44(05):87-103.
[3]李泉.數字人文的發(fā)展源流與數字文學的理論建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9):18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