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俊堯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1899-1972)早期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最初發(fā)表于1926 年1 月、2 月號的《文藝時代》上,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打開書卷,我們依然能從中感受到“川端式”東方美學的魅力,激發(fā)起我們深深的共鳴?!兑炼沟奈枧芬暂p靈純美的文筆,描寫作為高中生的“我”因為生活艱辛與心靈苦痛,獨自前往伊豆半島散心,旅途中結(jié)識了一群巡回藝人并與藝人們結(jié)下了親密的友誼的故事,其中他對舞女熏子的感情又最為珍貴。細細研讀,作品字里行間中透露的哀愁與小說中的人物景色融為一體,主觀的感情與客觀的存在融合,達到了“物我合一”的至美至善境界。
川端康成在創(chuàng)作上繼承了以《源氏物語》為代表的“物哀”理念。《伊豆的舞女》中的“我”那“孤兒根性”以及環(huán)繞舞女生存的社會氛圍都是悲涼的,舞女的不幸身世和與“我”懸殊的社會地位;對男、女主人公明知無緣,卻難舍難離的“哀傷”、“感動”和“愛憐”等情緒的巧妙把控,都表現(xiàn)了對“物哀”審美傳統(tǒng)的繼承。他以哀婉的筆調(diào)呈現(xiàn)了日本式的淳樸的人間真情、秀美的日本風光和美麗純真的傳統(tǒng)女性,這些描寫都扯不開日本文學的“鄉(xiāng)愁”記憶。
一、伊豆與鄉(xiāng)愁
川端康成的童年是令人憂傷的,兩歲時,父親因病離世,之后母親、祖母、姐姐相繼過世,只剩下眼瞎耳背的祖父與他相依為命,現(xiàn)實生活與他追求的美好和諧的生活情景大相徑庭,讓他感到痛苦、悲涼。1918 年,19 歲的川端初次去伊豆半島旅行,這次旅途中,他與巡回藝人同路,舞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4 年晚秋到1926 年4 月,川端大部分時間是在伊豆半島上度過的。他長期居住伊豆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寫的那樣,是由于生活上的一些痛苦。1922 年,本來已經(jīng)同他訂立婚約的伊藤初代無情與他分手,失意之余,他又燃起了對舞女更深切的懷念:在同巡回演出藝人的結(jié)伴旅行當中,川端得到了他們的尊敬,尤其是受到了舞女的禮遇與愛慕。川端從小沒有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并且常因得到別人的憐憫而處于受恩惠的地位而倍感壓抑。但在同舞女一行的旅行中,他獲得了感激與溫情,川端將這段美好的經(jīng)歷化為藝術(shù),便有了這篇有自傳體性質(zhì)的《伊豆的舞女》了。伊豆對川端來說,也就像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一樣,有他對美和理解的渴求。
二、物哀與美
《伊豆的舞女》的意境很美?!爸丿B的山巒,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清澈的泉水,從林陰掩蓋下的巖石縫隙里噴涌而出”,這是伊豆在川端的視野里的印象,也如同他心中向往的美景。在如此如詩如畫的伊豆的美景中,川端賦予了女主人公舞女“熏”的純潔、美麗的形象。川端有意隱瞞現(xiàn)實中丑的一面,極力渲染美的一面,“她就像頭發(fā)畫得特別豐盛的歷史小說上姑娘的畫像”,“黑眼珠的大眼睛閃著美麗的光輝,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雙眼皮的線條有說不出來的漂亮”,“她笑得像花一樣”。也描寫了“我”看到的舞女的善良:“拿銅板給那些搖搖晃晃走進房間來的小孩子”;舞女的率真:在伊豆的小陽春天氣里,舞女赤身裸體地跑到日光下來,踮起腳尖,伸長身子親切的對“我”打招呼等。茶館初遇時舞女毫不猶豫的讓出坐墊;聽我隨口說了句“啊,真想喝水”,她立馬說“我去找找看”…所有這些都足以體現(xiàn)了“熏”身上的花季少女天真活潑的人性之美。巡回藝人的生活本是艱辛異常的,但在川端的筆下,我們卻看到了恬靜與自由,之所以這樣,就是她們樂觀向上、樂于助人,雖然卑賤,但精神上卻是豐滿樂觀的。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有意識地運用物哀思想來描寫表現(xiàn)大自然,以及人的感情的美,山林、皋壤與人的情感相濡相融,形成一種幽美境界,產(chǎn)生無窮的文學魅力。雖然“我”是以孤獨的旅人心態(tài)來看伊豆的風光,卻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自然之景,情與景相融于一體。
三、哀與美的升華
或者是“我”涉世不深,不會以世俗的眼光去蔑視藝人,藝人們切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尊重,而“好人”這個正面的評價,又反過來給予主人公極大信任和鼓舞。雖然他們之間的社會地位并不對等,但是人格是平等的,情感有共鳴,“我”獲得了理解,藝人們得到了尊重。這種樸實無華的交流,在“我”厭世逃避之時,提供了一個逃避的港灣。川端將伊豆的旅途、景色、人情等描寫的如此之美,同時也埋下無奈的結(jié)局,巡回藝人終生都在旅途上漂泊,而“我”注定要回歸陰冷無情的城市中?!拔摇钡男愿窆云?,不知道如何去愛人,也不知道如何去接受別人的愛,內(nèi)心就像是干涸的沙漠。為了擺脫這種痛苦,才踏上了伊豆的旅程。因為是孤兒,向來不喜歡別人對他的親昵和溫暖,結(jié)果愈發(fā)的苦悶不堪。但是舞女的真善美,使“我”在這份溫暖里,看見了自己過往的冷漠。在聽見舞女說“我”“那是個好人呢”“是啊,人倒是很好。”這種由衷的贊嘆時,心里如飲甘露。川端有意識地讓舞女“熏”的悲哀境遇同“我”在心靈深處產(chǎn)生強烈共鳴,舞女容顏的美麗、心地的純潔、友善真誠的行為屢屢震顫“我”的心靈,使得“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與升華,讓因孤兒出身而扭曲了性格的我感激不盡。在悲哀之中由于人們純潔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與伊豆絕美的風光合二為一,產(chǎn)生了和諧、幸福的一種理想境界。主人公在旅行中學會了愛,也得到了別人的愛,內(nèi)心得到滋潤,這種愛與被愛也使他自己在不幸中獲得了無限寬廣的心境,獲得了新生的意義。
結(jié)語
伊豆之旅帶給“我”許多美好回憶,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此后,川端康成多次旅行到伊豆,把伊豆看作自己的故鄉(xiāng)。在這樣一個純凈的沒有受過一點兒沾染的優(yōu)雅和安靜的地方,解開枷鎖,毫無負擔地親近自然親近自己親近他人。雖然川端康成自己的人生困境并沒有因為他的努力而消失,但《伊豆的舞女》卻展現(xiàn)的美卻會常駐于我們的腦海之中,使我們不僅感受到東方美的熏陶,也汲取了讓人生不斷進取的力量。我們從一出生就踏上了人生的孤獨旅程,當我們在異鄉(xiāng)漂泊,當身邊沒有朋友,當美好的童年和故鄉(xiāng)成了模糊的記憶,我們真切的期冀有一個讓心靈得到慰藉的“伊豆之旅”,能讓我們堅定起追求幸福的信念,不疑不惑,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我,從心理角度而言,這就是我們幸福的所在,是我們?nèi)松恼嬷B。
參考文獻
[1]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葉渭渠譯.北京出版社.2003版.
[2]孟瑋:《伊豆的舞女》中的哀美魅力.外國文學研究,2011(9).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