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
對高端客戶來講,不但需要高額的保障型保險,也需要足夠的儲蓄型保險進行財產(chǎn)分配。如果他沒有配置足夠的保險只去做別的投資,萬一出現(xiàn)了風險,就會血本無歸。
在銷售保險的過程中,如果觀念不對,那營銷員跟客戶的溝通就會有障礙,客戶就不會接受保險。
中國的個人壽險起步比較晚,銷售一線的從業(yè)者多是半路出家,專業(yè)科班出身的人很少,造成今天行業(yè)內(nèi)有許多錯誤的銷售觀念一直在流傳,誤導了很多新進的人員,也影響了整個行業(yè)對優(yōu)秀人才的吸引力。
錯誤一:第一張保單是意外傷害保險
每個人人生的第一張保單應該是什么呢?
行業(yè)內(nèi)流行甚至公認的說法是意外傷害保險,理由就是意外傷害保險的保費比較便宜,對剛剛走進社會的人來說,錢少就先買份意外傷害保險吧,總比沒有強。基于這個理論還產(chǎn)生了著名的階梯銷售法。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買保險的出發(fā)點是為了進行風險管理,在出險的時候獲得損失補償,不是因為便宜而買,而是因為需要而買。
意外傷害保險不是很保險,因為只有意外造成的死亡或殘疾才能得到理賠,疾病風險不在它的保障范圍之內(nèi)。它便宜是因為出險的概率比較低,重大疾病保險貴是因為出險的概率比較高。
從保障型保險來說,價格最低的是意外傷害保險,因為它只管意外風險。
其次是定期壽險,保障的范圍含意外和疾病雙重風險,保障時間相對較短,所以就便宜。保障時間越長的越貴,終身壽險就要比定期壽險貴得多,而重大疾病保險是有提前給付的疾病責任,所以就貴了許多。
但是,重大疾病保險是我們每個人最需要的。因為我們買保險,首先是追求生存的機會,在罹患重大疾病的時候,費用充足就多一些希望;其次才是在身故的時候給家人留下足夠的金錢,減輕他們的負擔?;谶@樣一個原因,雖然重疾險比較貴,我們依然應該優(yōu)先購買。
所以,我們?nèi)松牡谝粡埍螒撌且詨垭U(重大疾病保險)保障為主的保險組合,包含意外傷害、意外醫(yī)療和住院醫(yī)療這些附加險,這樣一個組合涵蓋比較全面。
錯誤二:雙十理論
保費應該占年收入的多少?保額應該是年收入的多少倍?行業(yè)內(nèi)有一個著名的“雙十理論”,即保費不超過年收入的百分之十,保額不超過年收入的十倍。正是這個“雙十理論”,極大地限制了行業(yè)的個人產(chǎn)能,也讓客戶都覺得自己保險買夠了。
我們首先必須強調(diào)的是,“雙十理論”對于給低收入客戶設(shè)計保險方案還是有一定的科學性,有了這樣的套路總比沒有強,起碼有據(jù)可查。
但是到了中高端市場,這個理論就沒有實際意義,如果受這個觀念的制約,我們就成交不了大保單,客戶也不會獲得充足的保障。
比如一個年收入10萬元的人,拿出1萬元買保險,也許他覺得不容易;但對一個年收入100萬元的人,拿出20萬元買保險,也不影響他的生活質(zhì)量,他還有80萬元的資金要研究尋找新的投資渠道;如果年收入1000萬的人,拿出300萬元買保險,也不影響他的生活質(zhì)量,那700萬元資金的用處他也需要去尋思。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對高端客戶來講,保險也是一種資產(chǎn)配置,他不但需要高額的保障型保險,也需要足夠的儲蓄型保險進行他的財產(chǎn)分配,因為如果他沒有配置足夠的保險只去做別的投資,萬一出現(xiàn)了風險,就會血本無歸。
保險是幫助客戶鎖定財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額度可以適度地提高。其實,保額到底應該是年收入多少倍,這主要是保險公司控制承保風險的一個尺度,但對客戶來說應該是越多越好。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得已離開了這個世界,留給家屬多少錢好呢?當然是越多越好。
一個美國的MDRT會員就發(fā)明了用資產(chǎn)配置的概念銷售大額保單的方法,即保險的賠付應該維護客戶家人未來的生活質(zhì)量不下降所需的費用,而不是簡單地補償基本的生活需求。打個比方,就是一個開寶馬的車撞了,你不能給人家一個奧拓代步,因為這不是他的生活品質(zhì),他需要一個和寶馬質(zhì)量差不多的車進行代步。所以要成交大額的保單,我們應該常問客戶,“每年維持家庭的生活質(zhì)量不下降,到底需要多少錢?”
買三五萬元保額的保險叫買過保險,買三五十萬元保額的保險叫有點保障,買三五百萬元保額的保險是在談論資產(chǎn)傳承,買三五千萬元保額的保險才算是資產(chǎn)保全。購買保險的額度不一樣,意義也完全不一樣,所以必須修正一下“雙十理論”。
錯誤三:住院醫(yī)療保險是消費險
很多人以為住院醫(yī)療保險是消費型的,甚至有些保險營銷員自己都不買,覺得自己有一定的福利,這錢會白花。但你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我們每年省一點住院醫(yī)療的保險費,幾十年也沒省太多的錢,但如果生病幾次,我們自費部分花的錢遠遠比我們應該交的保費多。所以,我們可以將住院醫(yī)療保險理解為返還型保險。
舉個例子,如果一年存500元錢做醫(yī)療儲備,保額是1萬元,10年存5000元,只要中間生病一兩次,花了幾萬元,其實報銷的費用遠遠多于保費,甚至是保費的幾倍幾十倍。
買住院醫(y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包括車險,好像保費是花了,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換個地方存錢,存到保險公司,它就有了一個倍數(shù)的功能,萬一出險了就可以加倍地拿回來。這些從人生一輩子來看,發(fā)生概率還是很高的。但不買保險,省了這點兒保費,一旦發(fā)生風險,得花費幾萬、幾十萬甚至更多。
錯誤四:有錢人不需要保險
我們常聽有人說:“我有這么多錢,還需要買保險嗎?我要買多少保險呢?”于是,有些營銷員就錯誤地認為,有錢人不需要保險。
其實有錢人生病的時候,他也需要花錢,花自己錢治病心情也不好。而買了足夠的保險,在生病的時候不但不花自己錢還能賺錢,這對誰來講都是有助于康復的。
沒有人能保證有錢人生病的時候依然有錢,這個風險是不確定的,和窮富無關(guān)。另外,有錢人最懂錢也最愿意賺錢,從他們的視角來看,買保險也是一種投資,我們可以把它比方為一種風險投資。
保險的基本原則,就是以小的投入避免大的損失,或者通過資產(chǎn)法律性質(zhì)的改變,避免稅收和債務的損失,也等于賺錢,這不正是跟富裕階層的原則是一樣的嗎?
有錢人都給車買保險,給企業(yè)的廠房買保險,給房子買保險,甚至給老婆孩子買保險,但是有人就是不給自己買保險,這是一種成本觀念在作怪。其實我們每個人才是最重要的財富,只有我們在,身外之物才跟我們有關(guān)系,保住了我們本人就等于保住了一切。所以,防風險要從防范自己的人身風險開始。
錯誤五:公務員福利好不需要保險
營銷員常有的一個誤區(qū)是,遇見的公務員往往說自己福利好,不用買重大疾病保險,不用買醫(yī)療保險,于是面對這類客戶就無從入手。這種困惑的產(chǎn)生,主要是因為營銷員一直把重大疾病保險當成醫(yī)療費去銷售,客戶于是認為,只要有人報銷了,自己就不需要買重大疾病保險了。
為什么要買保險?因為有風險,所以才需要保險。公務員也會遭遇風險,所以他也需要這樣的保險。雖然在單位醫(yī)療費全部予以報銷,這是好事不是壞事,但是我們要知道,如果這個公務員有房貸沒還,單位是不會負責的。一個人罹患了重大疾病還要扛著債務,對康復絕對是沒有好處的,但如果保險公司賠付了足額的重大疾病保險金,可以把房貸還上,讓他看到人生的希望,更有助于康復。
其實,重大疾病保險是約定給付,買多少賠多少,不管客戶怎么去使用,可以拿來還房貸,可以增加康復的費用,可以改善生活的質(zhì)量,甚至可以換房子、可以換車、可以出去旅游。保險也是錢,在危難之間多一筆錢絕對沒壞處。從理財?shù)囊暯莵砜?,該存銀行的錢存銀行,該買保險的錢買保險,誰也替代不了誰。
那么買多少重大疾病保險合適?量化一下,首要考慮醫(yī)療費的額度,比如三五十萬元;其次要是有債務,還要考慮債務的額度,假如患了重疾,馬上一次性還清債務;再次還要考慮未來的生活費,比如準備五到十年的生活費。
所以買重疾險不是一次性買足,要隨著自己的收入變化而不斷地加保,只要不影響生活質(zhì)量,多買保險就等于多存錢,關(guān)鍵還有個杠桿效應。
錯誤六:理財險賣回報率
營銷員另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就是賣理財險去講回報率。
其實理財險主要賣給富裕階層,而富裕階層最擅長的就是賺錢,所以理財險的回報率在富裕階層面前絕沒有競爭優(yōu)勢。所以我們必須明白,給富裕階層銷售理財保險,決不是為了讓他用保險賺多少錢,而只是幫助他鎖定一筆現(xiàn)金,在確保安全有一定增值的前提下,關(guān)鍵是要發(fā)揮保險在法律上的一些特性(比如專屬性,比如可以避免一些稅務和債務的問題)。當然,買保險不是隨便買一個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不同的保險不同的概念會解決不同的問題,具體的法律問題要具體分析。
我們營銷員只需要做的是,公開跟客戶承認“賺錢是您的事兒,幫您保住錢這是我們保險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