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茹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也讓一個4歲的孩子,當時變成家喻戶曉的名人??墒?歲成名的天才少年之后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長大后的孔融去北海為官,擔任北軍中侯,北海相,他自身擁有的天才性格特別受到矚目,最后導致他一刻不受到矚目都不習慣了,在那個時代變得越發(fā)的猖狂,最后猖狂到敢直接諷刺曹操,惹得曹操非常惱火,并在日后殺了孔融??兹谛愿竦酿B(yǎng)成,有他士大夫精神的一面,但發(fā)展到后來他希望自己受到更多人的關注,于是他越發(fā)張狂,張揚,荒誕不羈,越能吸引人們的關注,但是這樣一來,也就成了儒家所說的過猶不及,馬上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no zuo no die,形成了他悲劇的一生。
時下,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作為老師的我們,在一日生活中,應該如何引導幼兒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結合的幾個從教來的事例做出的思考。
事例1:開學了,但孩子們依然沉浸在新年的氛圍中,為了貼合主題活動,我們做了許多關于新年的區(qū)角游戲,其中有一個是“包紅包”,因為想讓游戲更真實以及貼近生活,拜托了在銀行工作的妹妹幫忙換了一沓子一毛錢的紙幣,剛開始的幾天特意觀察了下小朋友玩的情況,覺得不錯,后面就去觀察其它區(qū)域的幼兒了。直到有一天晚班,放學前給幼兒整理衣褲時,發(fā)現(xiàn)張曦文的褲子口袋特別鼓,一抹硬硬的,有點捏不動,我看著張曦文,她的表情有點緊張,我詢問她口袋里裝著什么?結果她閉口不答,我將她口袋里的東西拿出來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個紅包袋袋,里面滿滿的裝著一毛錢的紙幣。當時我的火氣就上來了,班上一直有幼兒將班上的玩具藏在口袋里帶回家的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了幾次,并制止了,可沒想到,這次居然出現(xiàn)了將班上的錢藏在口袋里想要帶回家的情況,我沒忍住自己的脾氣,批評了該名幼兒,看著張曦文委屈的模樣,我意識到自己過分激動了,還沒有問清原因,就給孩子扣上了帽子,一頓批評,我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耐心地詢問因果。原來,過年的時候張曦文的媽媽給家里親戚的孩子們發(fā)了許多紅包,張曦文覺得媽媽賺錢不容易,也想給媽媽一個紅包,正好幼兒園有包紅包的游戲,她就往里面塞了好多的錢,想要帶回去給媽媽。聽到這里,我不禁感慨: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就在剛才,我差點就推到了孩子心靈中的美麗。
觀點: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觸摸孩子的心靈。在大多數(shù)的時間里,我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常用我們的第一感官去評價,不做深層的理解,不去觸摸孩子那一顆顆純真稚嫩的心,不是我們不愿意,而是我們的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懂幼兒。不論是人生的哪一個階段,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幼兒時期更甚,在幼兒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初期,如果我們幼兒教師可以從他們的角度出發(fā),學會融入他們的生活,用孩子的思想去考慮問題,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對理解的渴望,以理解去贏得幼兒的心。
事例2:上一屆的畢業(yè)班,我是大班插進去接手的,在和班主任了解班級情況的時候被告知班上有一名特殊幼兒,并不是幼兒有多難帶,而是家長非常的難伺候。在后來的帶班中我也一點點驗證了搭班老師告訴我的情況。由于該幼兒的爸爸媽媽都很忙,所以老人為了不影響幼兒爸媽的工作,承擔了所有幼兒的接送工作以及與教師的交流工作。在和奶奶的接觸中,說句實在話,真的很心累 ,奶奶的方言完全無法聽懂加上奶奶一直提無理的要求(如:不停的要求換床位,靠近門的不要,風扇下的不要,靠近盥洗室的不要,靠近窗簾的不要,靠墻的不要;要求老師夸獎幼兒漂亮,要求做班上的小組長等等。),奶奶對幼兒在園的情況也非常的不放心,經常站在教室門口不走,影響了正常的帶班情況,慢慢地,感覺自己的耐心都被奶奶磨光了,漸漸地、不可避免地開始厭煩與奶奶的溝通,在教育該幼兒的問題上也開始避重就輕,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時候該幼兒有什么錯誤的或不合適的行為,只要無傷大雅,也就不去和她指出了,因為怕奶奶又來找老師的麻煩。
觀點:這種處理方式回過頭來想想非常的不成熟以及不理智,剝奪了幼兒被教育的權力以及教師應該履行的義務。理論上我們都懂,越是特殊的幼兒以及家庭,越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比如上述例子中的幼兒,雖然奶奶非常的難相處,奶奶也表示幼兒的父母工作忙,不希望打擾他們,但他們畢竟是幼兒的父母,是幼兒的監(jiān)護人,我們還是應該和父母多聯(lián)系。父母作為教育的主體,應該與教師多溝通,了解幼兒的情況。有時候奶奶在中間傳話,由于和教師的語言不同,難免會造成雙方的誤解,而產生負面效果,家長不理解老師,對幼兒在園情況不放心,教師也覺得家長不可理喻,提的要求總是無理取鬧,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行循環(huán),加重了雙方的不理解以及矛盾。所以幼兒園把家園共育作為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措施,就是為了謎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我們教師也應該愛每一個孩子,對每一個孩子一視同仁,要履行教育的責任。
事例3:班上有個小尾巴,名叫黃宛琳,用她媽媽的話說,她是我的小迷妹,天天在我面前說“沈老師,我好喜歡你哦!”“你今天穿的衣服好好看哦!”“你口紅的顏色也好好看哦!”“我喜歡你的手鏈和耳環(huán),都好好看哦!”諸如此類的話層出不窮,說得我臉紅。某天晚上,黃宛琳用媽媽的微信語音我,問我手機殼和手機掛繩是哪里買的,要讓她媽媽也買一樣的。春游的時候,看到黃宛琳脖子上掛著的同款手機殼和掛繩,哭笑不得,她還興奮得跑過來和我說“你看,我們脖子上的繩子和手機殼一樣?!?/p>
觀點:英國資產階級唯物主義哲學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約翰洛克說:“教師應該以身作則,不可違犯自己的教訓,不能任情任性,隨時、隨地都要有適當?shù)呐e止和禮貌。否則教師的教育將是白費力氣?!庇變簳r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是幼兒除了家人外接觸時間最長的人群,也是幼兒非常容易模仿的對象,在幼兒還不會判斷對錯的年齡,作為幼兒的模仿對象,要求不間斷對自身的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使自身各方面都變得更加優(yōu)秀,每一個行為都能夠被幼兒所模仿,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責。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帶著一種社會責任,直接對幼兒起著影響和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在我們教會幼兒許多技能、知識以及品德的同時,幼兒也教會了我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幼兒是督促我們更好的動力,作為與幼兒最接近的人群,我們要實踐榜樣的力量,也要試著去理解幼兒,愛幼兒。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弊屛覀兣橛變狐c亮品德的明燈,這盞燈,將照亮幼兒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