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 要:隨著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落于窠臼。而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信息技術迅速走進校園,為各學科教學打開了嶄新的篇章。所以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和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爭取利用信息技術呈現(xiàn)語文知識生動精彩的一面,從而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建,有效達成初中語文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構建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不能過于傳統(tǒng)和拘謹,要適當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積極引入新鮮元素。這樣才能保持語文的活力,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信息技術走進校園,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所以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和了解,要掌握多種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爭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表現(xiàn)形式豐富、互動性強等特點,將語文知識以更加生動精彩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以呈現(xiàn)語文課堂的新面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
一、創(chuàng)設精彩情境,導入教學內容
從課下到課上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過渡的過程,以便于學生收起心思,集中注意力,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這就體現(xiàn)了課堂導入的重要性。但是初中生的學習態(tài)度容易被興趣所左右,如果教師沒有掌握合適的導入方法,則很可能使學生對課堂活動望而卻步。而考慮到情境教學法對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鋪墊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妨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精彩的情境。比如,根據(jù)課文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創(chuàng)設相應的圖畫情境、音樂情境、歷史情境等等。從而活躍課堂氛圍,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順利導入教學內容,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造良好開端。
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雪》一課時,因為詩詞向來是學生較為反感的學習內容,所以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我便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精彩情境。首先我向學生提問:“大家喜歡雪嗎?看過哪些雪景?”在學生描述自己看雪的經歷后,我便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與“雪”有關的風景圖片,給學生展示一個銀裝素裹的潔白世界。當學生的眼睛被吸引住后,我便播放《沁園春·雪》這首詞的朗誦音頻,結合屏幕上不斷變換的圖片,給學生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在此情境的感染下,學生對這首詞產生強烈的興趣。我便鼓勵學生認真閱讀這首詞,引領學生從詞中領略一代偉人眼中白雪茫茫的世界。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精彩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導入教學內容的可行之法。
二、滲透影視資源,激發(fā)學生情感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國影視事業(yè)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發(fā)人深省的歷史,都能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演繹出來。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也充實了人們的心靈。而語文閱讀材料基本是借助文字來描述某一場景,或者說明某些道理,相形之下顯得寡淡無味。并且對于中學生而言,影視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妨根據(jù)教學內容合理滲透相關的影視資源。爭取借助影視材料將課文生動形象地演繹出來,以激發(fā)學生相應的情感,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愚公移山》一課時,為了緩解文言文的枯燥和復雜,我便結合影視進行教學。首先我讓學生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然后我從網上搜索同名動畫片并為學生播放。該動畫中講述了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并將愚公和兒子背石頭的過程詳細演繹出來。有了精彩直觀的畫面,學生對愚公的艱辛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有了更深的體會,并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動。動畫結束后,學生對文章也產生了好感,于是我便帶領學生學習。并且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學生也會主動結合動畫片的情節(jié)來說明自己對文章某句話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深化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
三、注重資料拓展,豐富課堂內容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涵蓋的知識十分廣泛,歷史、地理、建筑、傳統(tǒng)文學、民族風俗等等無所不包。但是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是有限的,很多課文中出現(xiàn)的元素學生并沒有見識過。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阻礙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信息技術的引入卻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拓展。爭取借助網上資料輔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眼界,提升課堂教學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一課時,因為很多學生并沒有見過蘇州園林以及中國古代建筑,所以對于干枯的文字介紹自然很難理解。于是在講解課文時我便從網上搜索蘇州園林以及其他古代建筑的圖片,讓學生作為參考。而在學習《社戲》一課時,我便利用信息技術對課文中描寫的民風民俗進行詳細講解,并對其他地區(qū)的民俗進行拓展介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信息技術這一新型的教學工具,爭取充分發(fā)揮它的優(yōu)點,給學生展示新穎、生動、趣味的語文課堂。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白艷偉.多媒體情境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8(29).
[2]周永方.初中語文信息技術高效教學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