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六盤水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jīng)外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1)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上常見的神經(jīng)外科疾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動脈硬化、感染、顱腦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先天動脈發(fā)育異常等因素相關[1]。該疾病致殘率、致死率較高,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血管內栓塞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最常見的臨床手段,但由于患者對手術會產(chǎn)生較大的應激反應且術后會產(chǎn)生一定的并發(fā)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治療的開展,并且預后效果不佳,故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90 例分別行常規(guī)護理和行圍手術期人性化護理干預的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效果滿意,現(xiàn)作如下報道。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9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 例。其中,對照組男19 例,女26 例;年齡41~74 歲,均數(shù)(55.26±3.44)歲;實驗組男22 例,女23 例;年齡42~77 歲,均數(shù)(58.33±3.64)歲。納入標準:(1)經(jīng)CT 檢查及血管造影檢查符合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2)家屬及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2)合并高血壓、高血糖者;(3)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異常者。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組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術前告知患者治療方案及相關注意事項,做好手術準備工作,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恢復情況,給予飲食指導和用藥指導。實驗組在此基礎上行圍術期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術前護理:患者手術前一般會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告知其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可向其講解一些手術成功的案例,以重構患者心理平衡,緩解其負面情緒。同時,告知患者手術前及手術時相關注意事項,囑咐患者積極配合,手術前一天可帶領患者進入手術室熟悉手術環(huán)境,以消除其不適感。另外,調節(jié)好病房的溫濕度,將溫度保持在在25 ℃左右,濕度保持在55 %左右,以增加患者舒適感,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2)術中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要告知其術中配合事項,進一步安撫患者不良情緒。同時,密切關注患者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脈搏等各項生命指標變化情況,出現(xiàn)意外及時告知主刀醫(yī)生及時做出針對性處理。(3)術后護理:待患者麻醉清醒后,疼痛是其常見的生理反應,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進行按摩,并囑咐患者肌肉放松。同時,要做好患者穿刺部位的護理,穿刺局部要制動24 h 并加壓包扎12 h,出現(xiàn)異常要及時告知醫(yī)生。此外,術后要密切觀察患者言語障礙、肢體動作的恢復情況,注意有無偏癱、失語等新發(fā)神經(jīng)功能障礙,以防止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3]。
表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對比表)
表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對比表)
images/BZ_142_270_306_2334_396.png實驗組對照組45 45 TP 69.3±4.2 70.1±4.4 0.8823 0.3800 92.2±5.1 75.4±5.4 15.1727 0.0000 66.8±3.6 67.2±3.8 0.5126 0.6095 91.3±3.4 71.5±5.3 21.0936 0.0000 65.1±4.3 66.2±4.0 1.2565 0.2123 89.7±5.1 72.6±6.3 14.1521 0.0000 69.1±4.1 70.0±4.5 0.9917 0.3240 92.1±3.4 74.6±3.5 24.0583 0.0000
采用QLQ-C30 生存質量量表對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機體健康狀態(tài)、運動與生活行為、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每項以百分制計,評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將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數(shù)據(jù)錄入SPSS 21.0 中進行分析處理,設定P<0.05 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各項評分情況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均有所提高,且實驗組心理健康狀態(tài)、機體健康狀態(tài)、運動與生活行為、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要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發(fā)生穿刺部位感染1 例,構成比2.22%,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1 例,構成比2.22%,發(fā)生并發(fā)癥共計2 例,構成比4.44%。實驗組發(fā)生穿刺部位感染3 例,構成比6.67%,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2 例,構成比4.44%,發(fā)生腦積水1 例,構成比2.22%,發(fā)生肺部感染2 例,構成比4.44%,發(fā)生并發(fā)癥共計8 例,構成比17.78%。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010,P=0.003)。
顱內動脈瘤在臨床上主要采用血管內栓塞術治療,但由于患者受病情影響,再加上對手術往往會產(chǎn)生一定的應激反應,因此多數(shù)患者一般會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導致患者免疫系統(tǒng)、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內分泌系統(tǒng)紊亂,很大程度上影響手術效果[4]。同時,術后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且預后效果不佳,還會造成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甚至導致動脈瘤再破裂,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給予顱內動脈瘤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有學者指出[5],將人性化護理應用于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中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改善其預后具有極大的促進意義。人性化護理是當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模式,其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旨在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情感等全方面的護理干預[6-10]。本文通過對患者的術前護理,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患者不良情緒,從而使患者達到最佳的手術心態(tài);通過術中對患者生命體征的密切監(jiān)護,保障了手術過程的順利進行;通過術后護理,降低了患者疼痛感,防止了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后心理健康狀態(tài)、機體健康狀態(tài)、運動與生活行為、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研究結果與上述一致。
綜上所述,將人性化護理應用于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故有必要加強該護理模式的推廣應用,以切實發(fā)揮出改善患者病情,促進其康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