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媛, 楊蔚蔚, 劉燕林
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人口流動性逐漸增加,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流動性也逐漸增加,這類群體在精神癥狀影響下隨時可能發(fā)生各種不可預測的肇事肇禍行為,損壞公共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的安定和諧[1]。國內(nèi)的社會保障制度使這類群體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但要使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全面恢復健康,還需要從社會支持等多方面努力,引導其形成積極的應對方式,提高其自評健康水平,最終幫助他們順利回歸社會。本研究調(diào)查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這個特殊群體的自評健康狀態(tài),探討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自評健康狀態(tài)的影響,為幫助其全面恢復健康,引導其回歸社會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指導。
研究對象為2015年4月—2017年8月由警察或救助站送至某精神病院且經(jīng)過治療的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tenth edition,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③能正常交流且配合調(diào)查。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軀體疾病者;②有自殺自傷傾向者;③精神活性物質(zhì)依賴者。共納入研究對象125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5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30±11.5歲,受教育年限6~1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3.6年。
研究者對調(diào)查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然后由調(diào)查員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對125名對象進行現(xiàn)場調(diào)查。調(diào)查問卷包括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應對方式問卷、自測健康評定量表。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3](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由肖水源編制,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陀^支持評分越高,表明受試者所獲得的客觀的、可見的或?qū)嶋H的支持或幫助越多,越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主觀支持評分越高,表明研究對象在社會中獲得的尊重、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度越高;對支持的利用度評分越高,表明受試者對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的利用程度越好。
應對方式問卷[3](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由肖計劃編制,用于考察受試者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所采取的策略。共包含62個項目,分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個維度。有研究顯示,積極的應付行為(解決問題+求助)得分減去消極應付行為(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可作為應對方式的評價指標[4]。
自測健康評定量表[3](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RHMS)由10個維度(身體癥狀與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功能、正向情緒、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認知功能、角色活動與社會適應、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社會支持、健康總體自測)、48個條目組成,涉及受試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狀況三方面內(nèi)容。每個條目的理論最高值是10,最小值為0。其中1~18條目組成自測生理健康評定子量表,19~34條目組成自測心理健康評定子量表,35~47條目組成自測社會健康評定子量表。各維度得分越高,表明受試者的健康狀況越好。
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自評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和回歸分析,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結(jié)果顯示,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支持與解決問題、求助維度呈正相關,與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維度呈負相關,即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越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如求助、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反之,社會支持水平越低,越傾向于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如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見表1。
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支持水平與自評健康各維度的得分均呈顯著正相關,說明受試者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自評健康狀況越好。見表2。
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求助維度與自評健康分數(shù)呈正相關,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維度與自評健康分數(shù)呈顯著負相關,即個體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保持健康狀態(tài)。見表3。
表1 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r
注:*P<0.05,**P<0.01
表2 社會支持與自評健康的相關性分析 r
注:*P<0.05,**P<0.01
表3 應對方式與自評健康的相關性分析 r
注:*P<0.05,**P<0.01
以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各維度為自變量,以自評健康總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分析,以檢測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對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自評健康的預測作用。結(jié)果表明,對于自評健康這一變量,被納入回歸方程的變量有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幻想、逃避3個維度,以及社會支持中的主觀支持維度,其聯(lián)合解釋力為0.315,且標準回歸方程為:自評健康=0.146*解決問題+(-0.182)*幻想+(-0.372)*退避+0.233*主觀支持。見表4。
表4 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自評健康預測的回歸分析
在現(xiàn)代健康理念的醫(yī)學模式下,自評健康已經(jīng)成為國際上通用的健康測量方法之一,并成為傳統(tǒng)健康測量的良好補充[5]。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這一特殊群體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和自評健康水平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提示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是包括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康復,這與對其他群體進行的自評健康研究結(jié)果類似[6],提示全社會應從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關注這個特殊群體,全方位采取措施,促進其健康恢復和社會融入。
社會支持與解決問題、求助維度呈正相關,而與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維度呈負相關,所以獲得較多社會支持的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面對困境時傾向于積極的應對方式,而獲得社會支持較少的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則往往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這與傅春戀等[7]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社區(qū)精神衛(wèi)生服務人員和資金不足導致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客觀支持度低,抑郁、焦慮、自知力缺乏和病恥感等不良心理因素導致主觀支持度低,缺乏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以及不懂如何尋求幫助導致社會支持利用率低。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應對方式中的解決問題、幻想、退避和社會支持中的主觀支持進入回歸方程,且他們對方程的總預測力是31.5%。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屬于弱勢群體,總體社會支持水平較低[8],進而影響了其應付問題的方式,使得他們更可能采取退避、幻想這樣的消極應對方式去對待問題,從而導致自評健康水平降低[4]。
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如果缺乏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社會支持,不能受到關于處理應急狀況的正確引導,自評健康狀況處于較差的狀態(tài),可能會出現(xiàn)病情反復,容易肇事肇禍[1],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因此,幫助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重構(gòu)社會支持網(wǎng)絡[9],加強應對方式的引導,幫助他們回歸社會[10],對于維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著重要意義。今后有待進一步研究,為建立完善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流浪精神分裂癥患者防治、救助、管理及平穩(wěn)回歸社會的服務體系提供依據(jù)。